形容无依无靠的古诗句(形容心情压抑苦闷无依无靠的诗词)
1.形容心情压抑苦闷无依无靠的诗词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2.《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3.描写贫穷凄苦无依的诗句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滕王阁序 片段
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
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
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
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4.古代形容女子孤苦无依的句子
形容孤苦无依的成语:形单影只、孑然一身、形影相吊、茕茕孑立、孤苦伶仃、举目无亲、根孤伎薄、孤掌难鸣、踽踽独行、无依无靠 跋涉山川 形容远道奔波之苦。
参见“跋山涉水”。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餐风露宿 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出处:宋·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餐风咽露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出处: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青天白日》:“餐风咽露,跋涉奔波。” 戴霜履冰 形容不怕严寒,奔波于外。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勖学》:“于是莫不蒙尘触雨,戴霜履冰,怀黄握白,提清絜肥,以赴邪径之近易,规朝种而暮获矣!” 颠沛流离 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出处:《诗经·大雅·荡》:“人亦有言,颠沛之揭。”
《汉书·薛广德传》:“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 颠仆流离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同“颠沛流离”。
出处: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己酉冬,金自江西犯饶信,所在居民皆空城去,颠仆流离道上。” 东奔西跑 到处奔波。
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 出处:元·魏初《沁园春·留别张周卿韵》:“甚年来行役,交情契阔,东奔西走,水送山迎。”
东奔西走 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
出处:元·魏初《沁园春·留别张周卿韵》:“甚年来行役,交情契阔,东奔西走,水送山迎。” 东飘西泊 指四处漂泊,行踪无定。
出处:《荡寇志》第一一二回:“车夫道:‘只有一人想该斗得他过。’徐槐听了,忙问是何人?车夫道:‘这人姓颜,名叫树德……向来东飘西泊,不知住处。”
东扬西荡 指飘泊无定。 出处:《野叟曝言》第四一回:“姐姐若不见怜,怎样着落妹子死后魂灵,不至东扬西荡。”
断梗浮萍 比喻漂泊不定。 出处:宋·秦观《别贾耘老》诗:“人生百龄同臂伸,断梗浮萍暂相亲。”
断梗飘萍 比喻漂泊不定。同“断梗浮萍”。
出处:明·梅鼎祚《玉合记·祝发》:“想归海楼船未有期,梦与飘风会,似断梗飘萍谁可系。” 泛萍浮梗 浮动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
比喻踪迹漂泊不定。 出处:唐·徐夤《别》诗:“酒尽欲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
风餐露宿 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出处:宋·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风尘仆仆 风尘:指行旅,含有辛苦之意;仆仆:行路劳累的样子。
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 出处:元·尚仲贤《柳毅传书》:“你索是远路风尘的故人。”
风鬟雨鬓 形容妇女在外奔波劳碌,头发散乱。 出处:唐·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视。”
风栉雨沐 栉:梳子、篦子等梳头发的用具;沐:沐浴、洗。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风雨不停。
出处:《元史·礼乐志》:“相我祖宗,风栉雨沐。” 凤泊鸾飘 比喻有才之人不得志,飘泊无定。
出处:清·全祖望《(莺脰山房诗集)序》:“然而凤泊鸾飘,漫漶怀中之刺。” 浮踪浪迹 浮:飘浮;浪:流浪。
飘浮不定的踪影,到处流浪的足迹。比喻四处飘泊,不安定的人或生活。
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三折:“似恁般妄作胡为,敢欺侮咱浮踪浪迹。” 梗迹蓬飘 比喻漂泊流离。
梗,断梗;蓬,飞蓬。 出处:明·范受益《寻亲记·相逢》:“梗迹蓬飘,跋踄山川岂惮劳。”
浪迹江湖 浪迹:到处流浪;江湖:泛指各地。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处。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三:“某不能甘于寒苦,且浪迹江湖。” 浪迹萍踪 浪迹:四处流浪;萍踪:象浮萍一样,漂浮不定。
形容踪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 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恨怱怱,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浪迹天下 浪迹:到处流浪。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
出处:宋·李楙《野客丛书·李白事说者不一》:“为同列者所谤,诏令归山,遂浪迹天下。” 浪迹天涯 浪迹:到处流浪。
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 出处:宋·李楙《野客丛书·李白事说者不一》:“为同列者所谤,诏令归山,遂浪迹天下。”
流离颠顿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同“流离颠沛”。
流离颠沛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出处:《诗经·大雅·荡》:“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汉书·薛广德传》:“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
流离颠疐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同“流离颠沛”。
流离失所 流离:转徒离散。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出处:《汉书·薛广德传》:“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 流落风尘 流落:因生活所迫而留居他乡;风尘:指纷扰的生活。
穷困潦倒,漂泊江湖。 出处:元·范子安《竹叶舟》楔子:“我则为十载萤窗苦学文,惭愧杀万里鹏程未致身,因此上甘流落在风尘。”
流落他乡 被迫离开家乡,漂泊外地。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六:“舍父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