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关于七夕和端午的诗句(有关春节元宵端午七夕的诗句)
1.有关春节、元宵、端午、七夕的诗句
有关元宵节的诗句
1、《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2、《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3、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4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5、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6、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7、《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8、《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关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的古诗
描写春节的古知诗:
《元 日 》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写清明节的古诗: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描写道端午节的古诗:
《五丝 》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内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描写七夕的古诗: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描写中秋节的古诗:
《望月怀远 》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描写重阳节的古诗: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容牛山何必独沾衣。
3.七夕,端午的诗句耐心回答一下吧
端午风俗: 1、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希望你能满意。
4.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的古诗
春节诗文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七夕节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中秋节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宋诗钞》)
《中秋》 (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元宵节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除夕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端午节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清明节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关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的古诗
描写春节的古知诗: 《元 日 》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写清明节的古诗: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描写道端午节的古诗: 《五丝 》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内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描写七夕的古诗: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描写中秋节的古诗: 《望月怀远 》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描写重阳节的古诗: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容牛山何必独沾衣。
6.有关节目(端午,七夕,中秋)的风俗、古诗句
端午风俗: 1、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2、七夕风俗: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此为秦观的<<鹊桥仙.七夕>>, 一。
7.有关春节、端午、七夕、元宵、重阳、中秋的有关诗句 每个节5个诗句
1. 有关除夕的:《除夜》【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有关春节的:《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有关元宵节的:《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有关清明节的:《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有关端午节的:《五月五日》【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6. 有关七夕节的:《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有关中秋节的:《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 有关重阳节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春节 重阳节 七夕节 中秋节 元宵节 除夕 端午节 清明节的诗各2首 急用
春节诗文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七夕节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中秋节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宋诗钞》)
《中秋》 (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元宵节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除夕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清明节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9.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的千古佳句,出处;俗语,
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的千古佳句,出处;俗语,对联,千古佳句: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 王安石《元日》赏析: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元宵: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明) 唐寅 《元 宵》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元)元好问 《京都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 《生查子 元夕》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 唐 文秀 《端 阳》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李次青(清末)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五代·后唐 杨璞 《七夕》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唐)权德舆《七 夕》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乐府)佚名《迢迢牵牛星》中秋: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卷十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 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 杜甫 《月夜忆舍弟》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王勃《蜀中九日》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谚语俗语:春节: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三六九,往外走 .二五八,好回家.上马饺子下马面,起脚包子落脚面. 有钱过年笑连连,无钱过年泪涟涟。 有钱人过年,无钱人过关。
注:这就是“年关”的出处。谓穷人过年如过关。
细仔望过年,老人怕过年。 注:细仔,指小孩,老人指当家人。
元宵: 偷挽葱,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 一年一度元宵明 十五夜抱大猪 元宵节——正月十五闹红火 正月十六游了春,一年四季不害病 端午: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北京)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
(西北)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端午(五)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江苏)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江苏) 端午佳节,菖蒲插屋。
(江苏)端午节卖菖蒲 。(温州) 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来 。
(温州)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上海) 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
(浙江)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 (南京) 土俗清明供祀墓,诗家端午吊离骚。
(南京) 吃菜豆仔茄,吃了会嬲跳 。(湖北)最怕端午节水,不怕七月半鬼。
(江西)吃了端午筗,还有三更冻。(客家)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广东潮汕)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广东)五月节,小哒埠。
(广东潮汕)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 (福建)未吃五月粽,破袄不敢放 。
(福建)未吃五月节粽,破裘毋甘放。 (福建)乡下不识字,过节过初四。
(福建)未吃五日节粽,破裘不甘放。 (台湾) 洗午时水,无肥亦嫷(漂亮)。
(台湾) 午时水洗目睭,明到若乌秋(大卷尾,鸟名) (台湾)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台湾) 吃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老。
(台湾)七夕: 有缘千里来相会 连就连,你我相约共百年。谁若97岁死,奈何桥上等3年! 七月七夕日,牛女会佳节中秋:(也是对联)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箫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重阳: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八月中秋哥送饼,九月重阳妹送鞋(仫佬族) 九月九风吹满天哮。 重阳无雨一冬晴。
对联:太多了,每样选两幅给你春节: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迎新春江山锦绣 辞旧岁事泰辉煌元宵:一曲笙歌春似海; 千门灯火夜如年。 雪月梅柳开春景; 花灯龙鼓闹元宵。
端午: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石榴映红日,千门喜庆;鼓乐催龙舟,万水欢歌。
七夕:织女牛郎,阅尽此间春色去;卧龙凤雏,借得银河鹊桥来 银汉碧波凉生七夕,金钗钿盒夜拜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