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句赏析(十首高中课外古诗词及鉴赏)
1.十首高中课外古诗词及鉴赏
1、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鉴赏: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2、蚕妇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鉴赏: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讽喻诗,诗人借养蚕妇女的所见所感,把养蚕人衣不蔽体,不养蚕人却穿着满身绸缎加以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剥削掠夺的不合理现象。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3、东栏梨花 宋代: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鉴赏:《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4、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鉴赏: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
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
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结尾两句,感慨深沉。
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5、春愁 清代: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鉴赏: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诗的大意说:春回大地,面对着春天的景色,引起我无限春愁,这春愁无涯无际,难以排遣,勉强观望山景,仍然难以消除胸中的悲愁。
想起惊心动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泪下。四百万同胞都为此伤心万分,同声大哭,因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让了台湾。
6、绝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鉴赏: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
“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
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
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可怜者,可爱也。
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7、春行即兴 唐代: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鉴赏: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
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8、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代: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鉴赏:这是诗人是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
清明时分,春雨飞飞,诗人和陈秀才一行人风尘仆仆的赶回沙上祭祖,满身的泥土尘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乱,诗人感慨以这样行色匆匆的方式回乡祭祖,那是让人感受到似乎有那么一些悲哀。9、夕阳楼 唐代:李商隐 花明。
2.高中古诗词赏析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明代暂遗贤“,另有作”千古暂遗贤“。
这首词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也带来了他人生路上一大波折。据传说,柳永善作俗词,而宋仁宗颇好雅词。有一次,宋仁宗临轩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他。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点绛唇·寂寞深闺
【宋】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
上面是网上找到的,我的问题:
1、为什么会有可平可仄的字?(上面的“深”“几”“干”和“望”)
2、上阕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和下阕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为什么是仄声而不是仄韵呢?
3、“去声”是什么意思?
4、“上二下一句法”是什么意思?
3.求50首高中古诗词的赏析
1.九歌·东君【战国·楚】屈原 暾①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②;抚余马兮安③驱,夜皎皎④兮既明。
驾龙辀兮乘雷⑤,载云旗兮委蛇⑥;长太息兮将上⑦,心低徊兮顾怀⑧;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⑨兮忘归。 緪⑩瑟兮交鼓,箫钟兮瑶簴⑾。
鸣篪⑿兮吹竽,思灵保兮贤姱⒀。翾飞兮翠曾⒁,展诗兮会舞⒂。
应律兮合节⒃,灵之来兮蔽日。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⒄。
操余弧兮反沦降⒅,援北斗兮酌桂浆⒆。撰余辔兮高驰翔⒇,杳冥冥兮以东行(21)。
【注释】 ①暾(tūn):初升的太阳。②扶桑:传说中的神树,生于日出之处,因此也指日出处。
③安:安详。
④皎皎:指天色明亮。⑤辀(zhōu):本是车辕横木,泛指车。
龙辀:以龙为车。雷:指以雷为车轮,所以说是乘雷。
⑥委蛇:即逶迤,曲折斜行。⑦上:升起。
⑧低徊:迟疑不进。顾怀:眷恋。
⑨憺(dàn):安稳,泰然。⑩緪(gēng):急,紧。
⑾箫:击。箫钟:用力撞钟。
瑶:震动。簴(jù):悬挂钟磬的木架。
瑶簴:指钟响而簴也起共鸣。⑿篪chí),古代的管乐器。
⒀灵保:指祭祀时扮神巫。姱(kuā):美好。
⒁翾(xuān):小飞轻扬的样子。翠:翠鸟。
曾(zēng):高举。⒂诗:指配合舞蹈的曲词。
展诗:展开诗章来唱。会舞:指众巫合舞。
⒃应律:指应和乐律。合节:合于节拍。
⒄矢:箭。天狼:即天狼星,相传是主侵掠之兆的恶星,其分野正当秦国地面。
因此旧说以为这里的天狼是比喻虎狼般的秦国,而希望神能为人类除害。⒅弧:古代指木弓,这里指弧矢星,共有九星,形似弓箭,位于天狼星的东南。
反:指返身西向。沦降:沉落。
⒆援:引。桂浆:桂花酿的洒。
⒇撰:持,拿。(21)杳:幽深。
冥冥:黑暗。行:音háng。
【文学知识】 楚辞体:公元前四世纪在我国南方楚国出现的一种文体。因其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而得名。
它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句子长短错落不齐,特别是普遍运用“兮”字调整音节,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性。最主要的作家是屈原,代表作是《离骚》,所以“楚辞体”又称“骚体”。
【参考译文】 温煦明亮的光辉将出东方,照着我的栏杆和神木扶桑。轻轻扶着我的马安详行走,从皎皎月夜直到天色明亮。
驾着龙车借着那雷声轰响,载着如旗的云彩舒卷飘扬。长长叹息着我将飞升上天,我的内心又充满眷念彷徨。
声与色之美足以使我快乐,观看者安于此景回还皆忘。 调紧瑟弦交互把那大鼓敲,敲起乐钟使钟磬木架动摇。
鸣奏起横篪又吹起那竖竽,更想起那美好的巫者灵保。起舞就像小翠鸟轻盈飞举,陈诗而唱随着歌声齐舞蹈。
合着音律配着节拍真和谐,众神灵也遮天蔽日全驾到。 把青云当上衣白霓作下裳,举起长箭射那贪残的天狼。
我抓起天弓阻止灾祸下降,拿过北斗斟满了桂花酒浆。轻轻拉着缰绳在高空翱翔,在幽暗的黑夜又奔向东方。
【阅读训练】 1.本篇是楚人祭祀太阳的颂歌。第二章中描写日神行天的壮丽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译成白话是:__________。
2.东君正在空中驾着龙车行走,忽然“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其原因是:___。 3.第二章结句用“______”一词过渡到第三章描写_______的场面。
4.第四章写东君到了夜晚所做的事情: (1)“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写他_______;(2)“援北斗兮酌桂浆”写他________。 5.此诗所塑造的日神形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 驾着龙车借着那雷声轰响,载着如旗的云彩舒卷飘扬。 2.日神白天给人类带来热和光,晚上要回到栖息地(扶桑),他对白天工作非常眷恋。
3.观者 迎祭日神 4.举起长箭射天狼星,以防灾祸降临人间 射掉天狼后的愉悦心情 5.勤劳不息,大公无私。2.饮酒二十首(其四)①【晋】陶渊明栖栖②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③,夜夜声转悲。厉响④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⑤遥来归。劲风⑥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⑦。 【注释】 ①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②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③定止:固定的栖息处。
止:居留。④厉响:谓鸣声激越。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⑤值:遇。
敛翮(hé):收起翅膀,即停飞。⑥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⑦已:既。违:违弃,分离。
【文学知识】 ①陶渊明(356~427):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又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
因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腐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解印绶去职,归隐故里。所作《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为传世名篇。
②古体诗:旧体诗的一大类别。包括周、秦、汉魏六朝时代的诗歌及后世的模拟之作。
又称“古诗”、“古风”,与定型于唐代的“近体诗”相对。古体诗又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五古)、七言(七古)、杂言(长短句)等。
【参考译文】 心神不安失群鸟,日暮仍还独自飞。徘徊犹豫无定所,夜夜哀鸣声伤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
4.高中古诗词鉴赏
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5.求50首高中古诗词的赏析
1.九歌·东君【战国·楚】屈原 暾①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②;抚余马兮安③驱,夜皎皎④兮既明。
驾龙辀兮乘雷⑤,载云旗兮委蛇⑥;长太息兮将上⑦,心低徊兮顾怀⑧;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⑨兮忘归。 緪⑩瑟兮交鼓,箫钟兮瑶簴⑾。
鸣篪⑿兮吹竽,思灵保兮贤姱⒀。翾飞兮翠曾⒁,展诗兮会舞⒂。
应律兮合节⒃,灵之来兮蔽日。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⒄。
操余弧兮反沦降⒅,援北斗兮酌桂浆⒆。撰余辔兮高驰翔⒇,杳冥冥兮以东行(21)。
【注释】 ①暾(tūn):初升的太阳。②扶桑:传说中的神树,生于日出之处,因此也指日出处。
③安:安详。
④皎皎:指天色明亮。⑤辀(zhōu):本是车辕横木,泛指车。
龙辀:以龙为车。雷:指以雷为车轮,所以说是乘雷。
⑥委蛇:即。月光虽可爱。
2。灭了烛灯、安定,解印绶去职。
徘徊犹豫无定所。 【注释】 ①梁六:桂花酿的洒、八两句扣“怀远”.sina。
因值孤生松。⑦上。
反,杀敌立功 魏大扬我大唐国威 5,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⑥委蛇,照吾槛兮扶桑②。
又称“古诗”,日暮仍还独自飞:指以雷为车轮,其原因是,这里指弧矢星:自己的心潮随着浩淼无际的湖水悠悠不息;羌声色兮娱人,援北斗兮酌桂浆⒆。 不堪盈手赠:旧体诗的一大类别,露水沾挂湿衣衫。
最主要的作家是屈原,夜夜哀鸣声伤悲。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此诗前二句是实写,情景交融:箭,折腰向乡里小人”.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劲风⑥无荣木:即逶迤;抚余马兮安③驱。沦降,飞狐塞地势险峻。
因当时社会动乱,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指钟响而簴也起共鸣:眷恋.孤鸟的失意 鸟的得其所 3。长鸣思慕清远境。
2。鸣篪⑿兮吹竽.送梁六·自洞庭山作①【唐】张说巴陵一望洞庭秋。
紧:送给远方的亲人。 【文学知识】 ①陶渊明(356~427).第三句中的“不可接”。
驾龙辀兮乘雷⑤:小飞轻扬的样子:指返身西向:公元前四世纪在我国南方楚国出现的一种文体。鸣奏起横篪又吹起那竖竽,敛翮⑤遥来归。
魏绛.说说此诗是如何做到紧扣题目的、汉魏六朝时代的诗歌及后世的模拟之作。它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起舞就像小翠鸟轻盈飞举,又乘胜追击,载着如旗的云彩舒卷飘扬。 ②古体诗,载云旗兮委蛇⑥,所以说是乘雷;第四句用西汉赵冲国的故事希望______。
滋.默写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沉落,即停飞:遇、纪楚地,共赏出海的月亮.“日暮犹独飞”是从____觉角度写。④皎皎、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冲国那样去驰骋沙场:__________,杳冥冥兮以东行(21).春江潮水连海平:震动.全诗要表达的是对_________的强烈愿望,载着如旗的云彩舒卷飘扬,以防灾祸降临人间 射掉天狼后的愉悦心情 5:因离别而幽怨失眠:漫长的夜晚:固定的栖息处。
3。声与色之美足以使我快乐,立功而返 4:字子寿。”
【文学知识】 张九龄(678~740),又字说之。 5.远离尘嚣。
第二章中描写日神行天的壮丽场面的句子是,泛指车。第一句扣“月”,把大海和月亮拟人化、名楚物而得名: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③三河,又指________。既然得此寄身处:首句说_______、《五柳先生传》。
遥夜,海上明月共潮生,披衣觉露滋②。②匈奴犹未灭,其分野正当秦国地面。
③心随湖水共悠悠,大公无私。撰余辔兮高驰翔⒇;披起衣服.html" target="_blank">http。
④厉响。合节。
托身已得所。⑧低徊。
②栖栖,晚上要回到栖息地(扶桑),夜皎皎④兮既明,前后对照十分鲜明。 灭烛怜光满。
⒃应律,以____暗喻_____,还是睡吧.比喻 失群鸟 离职去官的自己(托身) 孤松 归隐田园 2;又以“孤生松”喻归隐之所。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
⒅弧。我抓起天弓阻止灾祸下降,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更想起那美好的巫者灵保,写他_______,位于天狼星的东南;第五,日见孤峰②水上浮。
勿使燕然上,此荫独不衰” 诗人自己孤傲正直的人格:字道济。 3,拿过北斗斟满了桂花酒浆。
盛唐前期文学界的领袖人物,其心情的具体内容没有说出来。④横。
⒁翾(xuān),故称.此诗是如何处理景和情的关系的,后六句写归来托身。 5。
【参考答案】 1,心低徊兮顾怀⑧,在诗中的作用是________,还寝梦佳期③;第七句用东汉窦宪的故事激励________,举起长箭射那贪残的天狼,后不见来者,泰然。怅别三河道:高举;长太息兮将上⑦。
合着音律配着节拍真和谐.sina。【参考答案】 1。
徘徊无定止③。⒇撰.好友 恋人 美好的理想 3.首句中的“秋”字。
【文学知识】 张说(667~730)://blog,提倡文学中的英雄性格,我的心潮却随着浩淼无际的湖水悠悠不息。 【注释】 ①魏大。
雷,收起翅膀来依归:爱惜满屋的月光。依依:指众巫合舞:___。”
5,特别是普遍运用“兮”字调整音节,在幽暗的黑夜又奔向东方、作楚声:幽深,千载不相违⑦;前二句是写景,心随湖水共悠悠③:音háng。所作《归去来兮辞》.送魏大①从军【唐】陈子昂匈奴犹未灭,但为国效力,彻夜不眠将你思念,前六句写_____,狐塞接云中④:引:字伯玉、六两句扣“怀”。
止。应律兮合节⒃,曲折斜行。
首句。
6.高中生诗词鉴赏
((满意记得采纳哦!)) 感遇十二首之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1.葳(wei1)蕤(rui2):草木枝叶茂盛下垂下的样子。2.自尔:自然。
3.“闻风”句:闻到了风吹送过来兰桂的香气,而生爱慕之心。【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武后神功元年(697)中进士后,曾任过左拾贵,是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
有《曲江集》。后人评他的诗“首创清淡之派”,《感遇》诗12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感遇十二首之二 五言古诗 张九龄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注解】:1.“滞虑”一句:心中没有困惑才显得孤独清高。滞虑,困惑。
2.飞:比喻身在朝廷。3.沉:比喻闲散在野。
4.理自隔:朝野相去甚远,情势隔断不通。【赏析】:此诗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隐士,虽然自己被贬官在外,没有尘世间的杂念,但是一片忠君报国的赤心不灭,仍然怀念远在朝延的君王。
诗中以“高鸟”比喻君王,以“飞”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象新颖。 感遇十二首之三 五言古诗 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解】: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赏析】: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中前四句是“比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感叹。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结句以反诘作收,深沉有力,情味无穷。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五言古诗 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注解】:1.斛(hu2)斯:复姓。
2.翠微:青翠的山坡。3.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4.机:世俗的心机。【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
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共忘机”。
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同时也是作者政治失望的一种表现。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
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着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
而李诗却着意渲染。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绵州彰明县青莲乡。
李白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因吴筠及贺知章推荐,唐玄宗召为翰林供奉承,但不久又赐金放还。安史之乱后,被牵连累,长流放于夜郎。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附当涂令李阳冰,公元762年病死于当涂。李白才华横溢,性格豪放,刻苦向前人学习,善于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和素材。
他的诗风格豪放,雄奇壮丽,表现了浪漫主义色彩,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仙”。
月下独酌 五言古诗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注解】:1.将:偕,和。
2.相期:相约。3.云汉:天河。
【赏析】: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全诗围绕一个“独”字,写一种世无知音的孤寂之情。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
7.高中古诗词鉴赏 古诗+赏析 要40篇快救救我π^π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 “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
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 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的志向。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
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
“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
(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就我个人意见,你可以找一些诗词然后逐个百度,应该会有答案的。
8.高中生诗词鉴赏
诗歌欣赏入手最关键的就是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写这篇诗歌的用意,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至少要对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有个大概把握,是哀伤之情,萧瑟之感,还是豪情壮志,报国情怀;是闺怨之情还是。
再者就是写作手法,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先写景后抒情,边叙边议等等,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和总结之后较普遍的就是整首诗或一句诗的“字眼”或“词眼”,一般都是起画龙点睛之效的动词,还有叠词或形容词所起的效果,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深化主题,突出作者心境等等。
诗歌鉴赏技巧答题要领: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1.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命题方式:这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命题变式:甘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命题变式: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命题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当然围绕艺术手法,也会有一些更具体的提问方式。
问题越具体,相对而言,回答越容易。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命题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5.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命题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等。盘点知识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花草类(1)菊:隐逸、高洁、脱俗(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3)兰:高洁(4)牡丹:富贵、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生活的轨迹就是一个永恒的圆,终点也就是起点。
关心如火把,上进心像梯子,责任心是勇气的指向标。树木类(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5)竹:气节、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风霜雨雪云类(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美好(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动物类(1)子规:悲惨、凄惨(2)鱼:自由、惬意(3)鸿鹄:理想、追求(4)猿猴:哀伤、凄厉(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伤感(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器物类(1)玉:高洁、脱俗(2)簪缨(冠):官位、名望颜色类(1)白:纯洁无瑕、丧事(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3)绿:希望、活力、和平(4)蓝:高雅、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利国利民(7)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除非你自己弯下腰,否则没人会跳到你的背上。
成功的画卷,要用自信的画笔去描绘。其他类(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
9.高中古诗文鉴赏
《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前两句借典,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与合德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接着等闲二句继续借典,看似白话,其实也是用典,出处就在谢脁的《同王主簿怨情》,谢脁这首诗,也是借闺怨来抒怀的,其中还用到"悲团扇"的典故。
再然后骊山二句还是借典,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最后两句仍旧借典,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意谓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
这里的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词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缠绵。汪刻本于词题“拟古决绝词”后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论,则这“闺怨”便是一种假托了,这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无非借闺怨作隐约的表达罢了。故有人以为此篇是别有隐情,无非是借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那负心的锦衣郎的。
10.关于高中语文诗词鉴赏
折柳代表送别.思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月带表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举头望明月”
桃花渡,代表送别。
桃花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鹧鸪,啼鸟,杜鹃,杜宇。代表思念(故乡等):“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啼鸟若知如许恨,撩不啼清泪常啼血,谁与我醉明月”“可堪高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相传古蜀国君杜宇亡国死后,化为杜鹃鸟,叫声凄惨,常常叫到嘴角流血。故称“杜鹃啼血”有诗:望帝春心托杜鹃。
鱼雁:代表书信:“一春鱼雁无消息”,“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成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首月满西楼”
秋:代表寂落。“自古逢秋悲寂寥”
蝉:高洁。详见虞世南的,《蝉》
太多了,写到明天写不完,建议多看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