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古诗句(我要一句古诗里面的名句)
1.我要一句古诗里面的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7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经·乾) 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7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上) 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卜居) 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8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8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9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9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2.唯美的古诗句
1.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释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2.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释义: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3.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释义: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释义: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等到它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5.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释义: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3.一首诗
赏析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首联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颔联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颈联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尾联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朴素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颇为浓厚的禅隐倾向。
2、起首两句写景,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3、三、四两句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其中“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林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曲径通幽处”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实写的意义。
4、五、六两句重在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山光悦鸟性”描写出大自然万物和谐的景象,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更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5、“曲径通幽处”,有的版本作“竹径通幽处”。你觉得“曲径”和“竹径”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①“曲径”好,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②“曲径”好,因为它显得曲曲折折,有情趣,避免了死板。
③“竹径”好,因为它显得幽静。
6、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分为四联。你最喜欢本诗中的哪一联?说说理由。(参考答案)
①喜欢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写出了早晨的古诗景色,给人神秘莫测的感觉。
②喜欢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写出了一路的曲折和禅房的幽雅静谧。
③喜欢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出了一副山水相依相偎,其间万物相伴相随,和谐共处的美景,使人流连忘返。
④喜欢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写出了寺院的特点,也写出作者的心理感受,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只要能找准一联,且能说出理由来,带赏析的意思即可。但只找了一句,不是一联,不行;只用“美”“好”“形象”等词语,没有具体的分析也不行。)
7、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叙写了游佛寺后禅院的经过,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B、本诗结构新颖而造境幽绝,画面完整,情趣盎然。
C、“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将诗人引入了怡情适性的最高境界,寄托了自己遁世无欲的情怀。
D、“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不仅描摹景物精美,令人身临其境,而且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8、此诗被誉为传世绝唱的是哪一联?由此生发哪一短语,成为园林艺术和文学艺术中曲折美的追求。
颔联 曲径通幽
9、全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世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避世的情怀。
4.推荐一句古诗名句,并说明推荐理由
南宋 吴惟信 《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求一个古诗集
《梅花》。诗句如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解释如下: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深冬,古老沧桑的村居墙角盛开着点点梅花,梅花临寒而不畏惧,独自绽放,装扮着银色的世界。万里江山一片白,增添了点点梅花的红,胜似万绿丛中一点红。只有梅花才能在这严寒的冬季给世人留下芬芳的暗香。而被世人追捧和留恋的牡丹和桃花却只能在春暖夏热的季节开放,极力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知难而进的高贵品质。作者通过在“梅花”这一意象的描写,侧面反映着一种积极向上,崇高执着,无畏无惧的人格精神写照。梅花的这种品格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上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只有不畏艰难和失败,方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借用《孟子.告知下》中的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要达到这种求知和欲望和毅力。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就这样简单的介绍一下,具体的生平简介是相当长的,笔者在此不再累赘,参考有关书籍。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还有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原诗赏析评价如下:
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咏梅诗吟咏的是早春之梅。全诗虽仅4句20字,却较为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梅花的神韵和香色。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颇有寒意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这两句写梅花,不绘其形,而传其神。“墙角”二字点明地点;“独自开”与“数枝梅”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不过,这两句诗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并非首创。在此之前,已有别的诗加以描绘了。如南朝陈诗人谢燮的《早梅》诗:“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紧扣一个“早”字,用表现人的心理状态的“疑”与“畏”字写梅花,使之人格化,从而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较之前两句,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的香色,则写得较为新颖别致。“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试想,假如这梅花不是白的,而是红的或是其他颜色,诗人会由此而联想到雪吗?正因为梅花似雪,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诗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以错把梅枝当作雪枝来反映白梅早发、皎洁似雪的特点,才给人以“错”而无误,“错”中见奇之感。
“遥知不是雪”这句诗,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句“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
诗人写梅香,没有借助任何形容词,亦未泼墨如云,大肆渲染,而是以“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语)的“遥知”这两句诗巧妙自然地出之。这两句诗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与张谓的《早梅》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遥知”两句诗也未必是实写诗人于远处闻到梅花的香色,从而得出是梅非雪的结论,而只是虚写,极言梅花的香气之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