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粽的禅意诗句(斯科科)

1.斯科科

阿兹特克文明(或译为阿兹台克)是一个在14世纪-16世纪的墨西哥古文明。

传说 在阿兹特克的语言纳瓦特尔语(Nāhuatl)中,阿兹特克(Aztēca')是从Aztlán来的人的意思;然而,阿兹特克人称他们自己为墨西加(Mexi'ca)或Tenochca。 根据传说,阿兹特克人的祖先是从北方一个叫Aztlān的地方来的,他们根据太阳神(Huitzilopochtli)的指示往南来到阿纳华克谷地(Anahuac valley)的德斯科科湖(Lake Texcoco);当他们来到湖中央的岛屿时,他们看到一只叼著蛇的老鹰停歇在仙人掌上,这个意像告诉他们应该在这里建造城市。

1325年阿兹特克人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特诺兹提朗(Tenochtitlán),一座巨大的人工岛,现在墨西哥城的中心。 帝国 阿兹特克帝国共传了12位统治者。

传说中的创建者: Ténoch 1375年-1395年: Acamapichtili 1395年-1417年: Huitzilíhuitl 1417年-1427年: 奇马尔波波卡(Chimalpopoca) 1427年-1440年: 伊兹柯阿特尔(Itzcóatl) 1440年-1469年: 蒙特苏马一世(Moctezuma I) 1469年-1481年: 阿哈雅卡特尔(Axayacatl) 1481年-1486年: Tízoc 1486年-1502年: Auítzotl(通常拼为 Ahuitzotl) 1502年-1520年: 蒙特苏马二世(Moctezuma II,有名的蒙特苏马) 1520年: 库伊特拉华克(Cuitláuac,通常拼为 Cuitlahuac) 1520年-1524年: 库奥赫特莫克(Cuautémoc,通常拼为 Cuauhtemoc) 最初,阿兹特克是Tezozomoc统治下的Tepanecs国的佣兵,并常与托尔提克人(Toltecs)发生战争。 当Tezozomoc死去,他的儿子Maxtla暗杀了奇马尔波波卡(Chimalpopoca);1428年,奇马尔波波卡的叔叔伊兹柯阿特尔(Itzcóatl)与德斯科科湖的前统治者Nezahualcoyotl同盟,并进攻Maxtla的首都Azcapotzalco;100天后,Maxtla投降并被放逐。

阿兹特克(Tenochtitlán)、德斯科科(Texcoco)、和特拉科班(Tlacopan)组成了同盟,并取得墨西哥谷地的统治权,阿兹特克是其中最强的力量。 伊兹柯阿特尔的侄子蒙特苏马一世在1440年登基,并扩张了他的国土,1450年-1454年发生了由干旱导致的大饥荒,为此,蒙特苏马不断的发动荣冠战争(Flowery Wars)获取俘虏来祭祀神灵。

蒙特苏马一世的儿子阿哈雅卡特尔对特拉特洛科(Tlatelolco)王国发动了战争,但被Tzintzuntzan的Tarascan所击败,这是帝国有史以来遭遇的第一次惨败,但随后收复了Huasteca地区,并征服了米克特人(Mixtecs)和萨巴特克人(Zapotecs)。 1481年,阿哈雅卡特尔(Axayácatl)的儿子Tízoc短暂了统治该国,随后便被他的弟弟Auítzotl所取代。

在Auítzotl的统治下,阿兹特克帝国的版图达到了最兴盛时期,共控制了33个省份的371个部落。首都特诺兹提朗曾经有25万人居住,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哈雅卡特尔(Axayácatl)的儿子蒙特苏马二世在1502年登基,1504年开始发动对底拉斯卡拉(Tlaxcala)的战争,1519年西班牙人从墨西哥湾登陆,当时阿兹特克人误以为是传说中羽蛇神(Quetzalcoatl)的归来,因此邀请西班牙人进城,但西班牙人却软禁了蒙特苏马。 西班牙人在城内搜括黄金,并屠杀了阻止他们的祭司们,这导致了后来的暴动,蒙特苏马在1520年7月1日的一场暴动中死去,西班牙也被迫放弃特诺兹提朗城。

毁灭 蒙特苏马的侄子库伊特拉华克(Cuitláuac)在登基四个月后便因为西班牙人带来的天花而死去。 帝国最后的皇帝库奥赫特莫克(Cuautémoc,蒙特苏马的侄子,时年18岁)登基。

1521年4月28日,西班牙人及其盟军开始作最后的围攻;在经过长时间的围城和大部份人口都死于饥饿与天花的情况下,1521年8月13日,皇帝库奥赫特莫克终于向征服者克尔特兹(Hernán Cortés)的500人西班牙军队和15-20万底拉斯卡拉盟军投降。 1525年2月26日,他被西班牙人绞死。

帝国的人口也因为各式传染病从1500万迅速下降到3百万,首都特诺兹提朗也被烧成平地。现在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是在特诺兹提朗的废墟上重新建立的。

2.关于太监

太监原来管宦官 宦官在西方传说是亚述的美丽王妃所创,而东方据说周朝就有。

但根据甲骨文上的记载,殷商的武丁王将抓来的羌人变成宦官来祭神。武丁王的时代约为公元前1300,顾中国的宦官有3000多年的历史。

周朝时的宦官并不是完全阉割,东汉以后定名为"宦官",而且"悉用阉人"。 宦官多是幼年入宫,社会关系简单,别无出路,但因其近于皇帝,顾权势很大。

唐代以后,世风日下,民间官僚福商收买男童,私自阉割后送入宫廷,并企图日后利用。 "太监"最早见于辽代。

>载,辽政府的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均设太监,元代沿袭之。 明代朱元璋设十二监,十二监的头目称为太监,由宦官充任。

太监是宦官的上级,是较高级的宦官。到了清朝,宦官取消,统称太监,太监才与宦官同意。

清朝太监分为三六九等,下层受苦,上层为非作歹。 太监的服饰华丽考究,二品太监,头戴红顶花翎,蟒袍补子为仙鹤;三品为正蓝顶花翎,蟒袍补子为凤凰;四品,?蓝顶花翎,蟒袍补子为孔雀;五品,亮白顶花翎,蟒袍补子为鹭鸶;六品,?白顶花翎,蟒袍补子为黄鹂;七品,金顶花翎,蟒袍补子为鹌鹑;八品,金顶寿字花翎,蟒袍补子为鹌鹑;无品太监,一律穿紫色绸缎袍,补子为蟠龙花和五蝠捧寿的吉祥图案。

其他充当杂役的太监均穿紫色布袍。 是全部阉割掉的,睾丸和阴茎都不能留 部分宫女和失宠的嫔妃是可以与太监之间有一种亲密关系的,叫做"对食",也就是由太监来满足她们的需要。

这是公开的秘密。 封建帝王是绝对不能容忍他的后妃有出轨行为的,而后宫有很多工作是女性无法完成的(体力差异),所以宦官成了必须的后宫成员。

成年男性阉割,在理论上处理得当不会危及生命,清朝的宦官大体上是儿童青少年时期阉割的,分为两类:天阉和后阉,天阉又分为先天发育不全和自己阉割(比如安德海)两种。天阉的如果想进宫就报当地官府,官府就要尽职的送到皇宫,叫供奉"天嗣"。

还有的就是想进宫,经过引荐保人等各项手续,到北京的"小刀刘"处净身,要给"手术"师傅"一笔钱(可以打欠条)。 拜祖师爷------司马迁 阉割之前一天不许吃喝,在一个窗户裱糊厚棉纸的房间里,四肢绑缚在门板上,门板在肛门对应处有圆口,供排便。

用细绳扎住阴茎以及阴囊根部,快刀阉割,刀口上金疮药草木香灰等,把一个新鲜的猪腰子一剖两半,贴在上面(清凉止血)。 用一小节鹅翎管插进尿道,防止刀口愈合是长死,不能小便。

割下的阴茎阴囊和其中的睾丸,用盐或石灰淹制把干,装进锦囊,俗称为---"宝贝"。 术后不吃不喝,第三天才能喝东西,防止尿路感染。

三个月后才能正常行走。 阴茎被切除,也就是说尿道,连控制尿道口收缩的肌肉都一并被切除了。

明白的说,他们根本不能自觉控制排尿啊!刚割掉以后在尿道上查一根羽毛作为导管,好了以后就什么也不用了,也就是说,所有的太监都会随时小便失禁!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如果是等级高,有闲暇的太监,当然可以随时更换衣裤来保持清洁,可是,宫中的太监们大多都是杂役,每天忙得要死,根本没时间换衣服,只好任它自己阴干。 所以,大多数的太监身上随时有一股臊气。

所以说,平民骂“臭太监、臭太监”的,是对太监们很大的侮辱。 整个过程如果有死伤,没有任何人负责。

进宫后要拜个老太监做师傅或干爹,学习礼仪,和规矩。 。

3.汉高祖刘邦"白登山之围"解除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自从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打败匈奴以后,北方平静了十几年。

到秦灭亡之后,中原发生了楚汉相争,匈奴就趁机一步一步向南打过来。 汉高祖的时候,匈奴的冒顿单于(音mòAdúchánAyú,冒顿是人名,单于是匈奴王)带领了四十万人马包围了韩王信(原韩国贵族,和韩信是两个人)的封地马邑(今山西朔县)。

韩王信抵挡不了,向冒顿求和。汉高祖得到这个消息,派使者责备韩王信。

韩王信害怕汉高祖办他的罪,向匈奴投降了。 冒顿占领了马邑,又继续向南进攻,围住晋阳。

汉高祖亲自赶到晋阳,和匈奴对敌。 公元前200年冬天,天空下着大雪,气候特别冷,中原的兵士没碰到过这样冷的天气,冻坏了不少人,有的人竟冻得掉下了手指。

但是,汉朝的军队和匈奴兵一接触,匈奴兵就败走。一连打赢了几阵。

后来,听说冒顿单于逃到代谷(今山西代县西北)。 汉高祖进了晋阳,派出兵士去侦察,回来的人都说冒顿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残兵,连他们的马都是挺瘦的。

如果趁势打过去,准能打胜仗。 汉高祖还怕这些兵士的侦察不可靠,又派刘敬到匈奴营地去刺探。

刘敬回来说:“我们看到的匈奴人马的确都是些老弱残兵,但我认为冒顿一定是把精兵埋伏起来,陛下千万不能上这个当。” 汉高祖大怒,说:“你胆敢胡说八道,想阻拦我进军。”

说着,就把刘敬关押起来。 汉高祖率领一队人马刚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突然四下里涌出无数匈奴兵来,个个人强马壮,原来的老弱残兵全不见了。

汉高祖拼命杀出一条血路,退到平城东面的白登出。 冒顿单于派出四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

周围的汉军没法救援,汉高祖的一部分人马在白登,整整被围了七天,没法脱身。 高祖身边的谋士陈平打发了一个使者带着黄金、珠宝去见冒顿的阏氏(音yānAzhī,就是匈奴的王后),请她在单于面前说些好话。

阏氏一见这么多的礼物,心里挺高兴。 当天晚上,阏氏对冒顿说:“我们占领了汉朝地方,没法长期住下来,再说,汉朝皇帝也有人会来救他。

咱们不如早点撤兵回去吧!” 冒顿听了阏氏的话,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将包围网撤开一角,放汉兵出去。 第二天清早,天正下着浓雾,汉高祖悄悄地撤离了白登。

陈平还不放心,叫弓箭手朝着左右两旁拉满了弓,保护汉高祖下山。 汉高祖提心吊胆走出了匈奴的包围圈,快马加鞭,一口气逃到广武。

他定了定神,首先把刘敬放出来,说:“我没听你的话,弄得在白登被匈奴围了起来,差点儿不能和你见面了。” 汉高祖逃出了虎口,自己知道没有力量再去征服匈奴,只好回到长安。

以后,匈奴一直侵犯北方,叫汉高祖大伤脑筋。他问刘敬该怎么办?刘敬说:“最好采用‘和亲’的办法,大家讲和,结为亲戚,彼此可以和和平平地过日子。”

汉高祖同意刘敬的意见,派刘敬到匈奴去说亲,冒顿同意了。汉高祖挑了一个宫女所生的女儿,称作大公主,送到匈奴去,冒顿就把她立为阏氏。

打那时候起,汉朝开始采取“和亲”的政策,跟匈奴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 。

4.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是麦哲伦最早发现的,由葡萄牙国王命名这道题

应该不对。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约1450~1500)奉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之命,率两艘轻快帆船和一艘运输船自里斯本出发,再次踏上远征的航路。他的使命是探索绕过非洲大陆最南端通往印度的航路。

迪亚士率领的船队首先沿着以往航海家们走过的航路先到加纳的埃尔米纳,后经过刚果河口和克罗斯角,约于1488年1月间抵达现属纳米比业的卢得瑞次。 船队在那里遇到了强烈的风暴。

苦于疾病和风暴的船员们多数不愿继续冒险前行,数次请求返航。迪亚士力排众议,坚持南行。

船队被暴裹挟着在大洋中飘泊了13个昼夜,不知不觉间已经绕过了好望角。风暴停息后,对具体方位尚无清醒意识的迪亚士命令船队掉转船头向东航行,以便靠近非洲西海岸。

但船队在连续航行了数日之后仍不见大陆。此时,迪亚上醒悟到船队可能已经绕过了非洲大陆最南端,于是他下令折向北方行驶。

1488年2月间,船队终于驶入一个植被丰富的海湾,船员们还看到土著黑人正在那里放牧牛羊,迪亚士遂将那里命名为牧人湾(即今南非东部海岸的莫塞尔湾)。 迪亚士本想继续沿海岸线东行,无奈疲惫不堪的船员们归心似箭,迪亚士只好下令返航。

在返航途中,他们再次经过好望角时正值晴天丽日。葡萄牙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

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感慨万千的迪业士据其经历将其命名为“风暴角”。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再率船队探索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当年11月27日,达·伽马的船队再次绕过好望角,次年5月20日驶抵印度西海岸重镇卡利库特。

又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达·伽马约于1499年9月1日前后返回里斯本。 “好望角”一名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

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一说为迪亚士1488年12月回到里斯本后,向若奥二世陈述了“风暴角”的见闻,若奥二世认为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到达梦寐以求的印度,因此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另一种说法是达·伽马自印度满载而归后,当时的葡王才将“风暴角”易名为“好望角”,以示绕过此海角就带来了好运。 。

5.跪求有关蚕的童谣(一句)、谚语(一句)、诗歌(不要古诗,一句)

童谣:

《做天难做四月天》: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卖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天。

谚语;小蚕保苗,大蚕壮膘。

麦熟一晌,蚕老一时。

要得富,种桑树。

宁叫蚕老叶不尽,不叫叶尽老了蚕。

小蚕放山腰,三眠放山脚。

诗歌: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蚕妇①

[宋] 张俞②

昨日入城市,③

归来泪满巾。④

遍身⑤罗绮⑥者,

不是养蚕人。

散文:

雷抒雁有这样一篇题为《蚕》的散文诗:

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织下一个厚厚的茧。

那是用一种细细的、柔韧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是痛苦的丝织成的。

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自己折磨自己。她想用死来结束自己,同时用死来对这突不破的网表示抗议。

但是,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过去。她做了许多梦,那是关于花和草地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阳光和彩虹的梦,还有关于爱的追逐以及生儿育女的梦……

在梦里,她得到了安定和欣慰,得到了力量和热情,得到了关于生的可贵。

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于是,她便用牙齿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咬破自己织下的茧。

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象云隙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新的空气,象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她简直要跳起来了!

她简直要飞起来了!

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刻,背上长出了两片多粉的翅膀。

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织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6.古代货币的换算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

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

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

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 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ررررر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ر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ر 白ر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

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

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

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

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

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

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

5公斤。 “一升”=一“公升”。

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

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

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

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 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

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

即北洋政。

关于粽的禅意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