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诗句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古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1.古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来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的手法,或者说是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神态描写等,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情志,使之血肉丰满。侧面描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或他人言行等,起烘托或衬托作用。诗词中更多是运用景物来侧面烘托人物,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并不像小说、散文中那么详细、具体、鲜明、直白,在篇幅短小、寥寥数语的古代诗词中,诗人往往通过一个肖像描写或情感字眼,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神态、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我们在解读此类诗歌时,要善于明辨和决断,应迅捷辨认出诗中描写人物形象的字词。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中就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前两句重在写形,后两句重在写神,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伶俐的山村小孩形象。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有的诗中写形象的词语并不明显,就需要我们去深思挖掘出描写人物形象的“隐性”词语。如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解读这首诗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表现动作神态的词语,如首句中的“逐”,就刻画出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的形象。次句中的“立”字,勾勒出诗人在春风中、夕阳里欣赏美景的姿态。其次也要善于抓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如第三局中“最爱”,则是直抒胸臆,把是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中的悠闲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通过解析这些信息,我们对这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除了正面描写外,古诗中还常用侧面描写,如衬托、烘托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就借童子的回答,借助苍松、深山、白云的景物描写,把隐者的超凡脱俗、品行高洁的形象烘托了出来。若用“‘花’下问童子”,则形象大跌了。在柳宗元的《江雪》中,创设了这样一个环境: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寥廓寒江,一叶扁舟。作者借助这样一个自然环境,塑造了一个形体孤寂却又卓然独立的老渔翁形象。这正寄寓了柳宗元革新失败后不屈又孤愤,渴望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此手法在托物言志诗中也常见。如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的开头三句:“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天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除了掌握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之外,要想准确的写出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还应积累一些常见形象的术语。如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孤寂落寞、愁苦幽怨、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等。这样才能避免赏析诗歌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尴尬。

2.诗歌是怎样刻画形象的

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类: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设问方式: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刻划了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

3、请简要的分析某形象

答题步骤: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

2、结合诗作简译相关语句,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

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合答。

3.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无论是诗歌或者是小说等作品,其实都很相似的。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所以,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首先,需了解该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其次,需反复揣摩该首古诗,理解透彻该首诗的意思,尤其是其中涉及的典故、代指物及它们背后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古诗都相对其他艺术形式较短,所以古诗里的字词都是需要字斟句酌的,表达同样意思的字可以有很多个,为什么会用那个?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最后,需了解诗人通过该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绪。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才是该作品的最中心的地方,也会赋予诗中人物相应的生命及形象。可以说,古诗中的人物,大部分或多或少会带有诗人的影子。

(分析的能力,是需要日积月累慢慢磨练的。每部作品都是要从零开始,也是需要大量资料及日常的阅读能力慢慢形成的。日常可以多看些其他课外阅读哈~加油!)

4.如何鉴赏和概括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天使会在你身旁

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这首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诗句通过“鸟飞绝” “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而通过“蓑笠翁”“独钓江雪”勾画人物,突出了一位具有坚忍不拔、卓然独立、清高孤傲的品格的人物形象。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长干曲》崔颢)

这首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略显唐突与羞涩的少女形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通过描写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的情景来刻画人物。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李清照)

这首词用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

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活泼,感情丰富却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恐、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鉴赏指导1

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5.诗歌是怎样刻画形象的

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类: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设问方式: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诗中刻划了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3、请简要的分析某形象答题步骤: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2、结合诗作简译相关语句,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3、总结形象意义。

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合答。

6.如何赏析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1、少女

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青纯,或机灵、聪慧、智巧。

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

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

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情感: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旅途的艰辛凄苦,客居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感叹;关注民生,担忧国事,心系朝廷;随遇而安,闲适淡然,旷达不拘。

4、军旅者

形象:身处军营的将士或取道边塞的诗人,看到环境恶劣的险水高山,雄浑悲壮、凄凉肃杀的战场,或开赴前线的浩荡军队,心有所感者。

情感:身处边关者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戍边生活的枯燥艰辛,战场的悲壮,战争的残酷;黩武恃强的不满,将军贪功无能,只知享乐,不知体恤的怨愤;盛赞高昂的士气,盛大的军容,勇猛无敌,杀敌报国,保卫国家,建功立业者。

5、隐居闲适者

形象:多为谪居离职、悠游闲居、仕途无望或不屑为官者。

情感:喜爱自然山水、自然真趣,向往和平宁静、闲适自得的隐居生活;体现了遗世独立、乐观旷达、与世无争、潇洒飘逸的情怀;歌颂劳动生活,质朴勤劳的百姓及与百姓的深厚情谊;对腐朽现实的不满,黑暗腐败官场的厌恶;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深受排挤的苦闷愤恨。

6、登高者

形象:以思妇、青年志士和仕途不畅者(被贬或不仕的中老年者)

情感:思妇———(见上2)

青年———远大抱负、以才自许、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中老年———壮志难酬、抱负不展、备受排挤、老而无成、知音缺少、针砭时弊、思乡怀远。

7.如何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描写人物手法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⑹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⒂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

古诗诗句如何刻画人物形象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