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烩炙的诗句(关于韩愈和白居易的烩炙人口的诗)

1.关于韩愈和白居易的烩炙人口的诗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缉互光就叱脚癸协含茅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秋雨夜眠》

凉冷三秋夜, 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 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 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 霜叶满阶红。

2.关于韩愈和白居易的烩炙人口的诗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秋雨夜眠》 凉冷三秋夜, 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 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 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 霜叶满阶红。

3.关于咏月的诗词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昌龄:南斋玩月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苏轼: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齐已:中秋月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李朴: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中秋漫话咏月诗 作者:沈在连 整理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59 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赋予各种神奇的传说,而吟咏月亮的诗词,更是俯首可拾。

皓月当空,一泻千里,给人以广袤深邃的意境。因而许多诗人借月状景,俾山川生色,叫河海增辉。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这类“带月”诗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历来脍炙人口,妇孺能咏。 托月寄情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古代交通闭塞,通讯凭“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亲人团聚不易,逢年过节,家人常有“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之隔,因而王维重阳登高便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叹 中秋月夜,游子怀乡之情更是难以言表,这类诗词比比皆是。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宋代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咏月词,历来被誉为千古绝唱,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句,反映了作者胸襟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后人远别互道“多加保重”的代名词。 亲情,乡情,友情,爱情都可以借月抒发。

“花好月圆”是美满婚姻的颂词;而“月缺花飞”、“晓风残月”则是爱情不幸的曲笔。宋代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词句,表达了黄昏后月光下情人约会的欢快心情。

李白《玉阶怨》诗云:“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通首无一“怨”字,但闺妇满腹怨情却倾注在“脉脉不得语”的秋月中。月亮是天上的圣物,所以中秋之夜成了未婚男女寻觅佳偶的良宵,也由此演化出许多玩月的习俗。

如傣族的拜月、苗族的闹月、阿细族的“跳月求爱”等。闽台地区除了“博饼”的独特风俗外,还有未婚女子中秋月夜“偷菜”的古俗。

对着同一轮明月,各人情感迥然不同。有的借月排遣心事,或叹世路多艰,光阴易逝;或叹怀才不遇,宦海浮沉,因而流露出“好景难逢,良宵难值”的消极情绪。

李白《把酒问月》诗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但见长江送流水”意境类同,都是作者“明月长在,人生如寄”感情的流露,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愤懑。 李白咏月诗撷趣 残月如弓,新月如眉,满月如镜,美丽的月亮是历代诗人笔下多情之物。

古人咏月诗不可胜数,而尤以李白为多,李白全集中与月有关的诗达320余首之多,如珍珠串串,亮星颗颗,引人瞩目。 你看他,“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把盏豪饮,尚要“举杯邀明月”;花前小酌,但见“月光明玉盘”;旅途伤感,“我寄愁心与明月”;忆昔怀旧,“卷帷望月空长叹”;访友归途乃“山月随人归”,冥冥梦里是“湖月照我影”;送客远行,恭请明月“与人万里长相随”;遥想诤友,更是“登舟望秋月”;言志抒怀,“欲上青天览明月”;就是夜半醒来,见银辉满地,也难捺激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一生坎坷,因而常以月寄心。因报国不成,心情惆怅,他咏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

4.描述甄宓的诗句

曹植在《洛神赋》中,喻甄氏为洛水之神: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成权。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露,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如果说美貌是史上诸多皇后的共同点,那么甄洛的才德就使得她从无数美人中脱颖而出。甄洛十余岁时就曾劝说母亲把粮食分给饥饿难耐的众乡亲,当了皇后之后虽深得曹丕宠幸,但她并未表现出丝毫骄横之气。 《魏书》载,甄洛从小喜欢读书识字。多年与诗书为伴的甄洛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三国时期文学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洛神赋》原名《感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juàn),但也有人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甄洛多文才,熟知后宫典故,自然明白自己处境恶劣;但苦于远在异地,到不了丈夫面前,无可奈何,于是寄情丝于笔墨,写下了她唯一传世得作品《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烁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独致乐,延年寿千秋。

5.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宋 秦观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 幽梦 八六子 宋 秦观 倚危亭 恨如芳草 萋萋铲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 水边红袂多时 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 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何 欢愉渐随流水 素弦声断 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 蒙蒙残雪笼晴 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 。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宋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宋 秦观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

..一 幽梦 八六子 宋 秦观 倚危亭 恨如芳草 萋萋铲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 水边红袂多时 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 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何 欢愉渐随流水 素弦声断 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 蒙蒙残雪笼晴 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

..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宋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自古佳人多命薄 薄命佳人 宋 苏轼 双颊凝酥发抹漆 眼光入 珠的 故将白练作仙衣 不许红膏 天质 吴音娇软带儿痴 无限闲愁总未知 自古佳人多命薄 闭门春尽杨花落 。

..春宵一刻值千金 春宵 宋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沈沈 。..雪泥鸿爪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 恰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

..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 江城子 宋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 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宋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 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英雄人物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英雄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叁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 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明月 莫道不消魂 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宋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一翦梅 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 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叁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晓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那 无那 好个凄凉的我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 我共影儿俩个 灯尽欲眠时 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 无那 好个凄凉的我 。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喜 宋 汪洙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

..各人自扫门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 事林广记 宋 黄元靓 各人自扫门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七八个星天外 两叁点雨山前 西江月 宋 辛弃。

6.烩炙人口

应该是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 ( kuài zhì rén kǒu ) 解 释 炙是烤肉。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

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 出 处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海叙不遇》:“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用 法 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一部~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闻一多《歌与诗》) 近义词 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 反义词 平淡无味 英 文 win universal praise 典 故 孔子的弟子曾与曾参为两父子,曾死后,曾参为悼念父亲曾而不吃羊枣。

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说后,就问孟子脍炙和羊哪个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公孙丑问为什么曾子吃脍炙而不吃羊枣,孟子告诉他这是为了避讳而选择的结果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

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

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

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

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关于烩炙的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