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翻译成现代文(古诗翻译成现代文)

1.古诗翻译成现代文

《八阵图》

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2.古诗意思(翻译成现代文)

译文:下雨天里有一两家的鸡在叫,

竹林里小溪潺潺,木板桥歪歪斜斜。

姑嫂相互叫着去浴蚕,

院子里的栀子花正在开放却没有人看。

【解释】①妇姑--姑嫂。相唤--互相呼唤。浴蚕--用水选蚕种。②中庭--庭院中间。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作者介绍】王建(约765-830)颍水(治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中过进士。做达侍御史和陕州司马,曾在西北边塞军队中生活过一段时间。他善写乐府,有些诗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压迫和剥削。他的诗多半是写宫廷中奢华生活,刻划被冷落的宫女们的痛苦。有些绝句写得质朴清新,富有生活气息。

3.古诗翻译成现代文

赠汪伦

于是,李白诗兴大发,大声吟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也非常感动,将李白的这首诗收藏起来。成为千古名句

李白在汪伦家住了数日,突然接到消息,老母病危。李白心急如焚,在早晨匆匆收拾了一阵,不辞而别。

李白匆忙向桃花潭奔去。此时正值春季,桃花盛开,远远望去,粉色的桃花配上绿色的树叶,别有一番风味,可李白却顾不上欣赏景色,狂奔到了桃花潭。他气喘喘吁吁地对摆渡人说:“快……起航……要……快!”

突然,岸上响起了边用脚拍打地面边唱歌的声音。李白定睛一看,那人正是汪伦!李白忙喊:“汪伦兄!”汪伦也朝他大喊:“李白兄,为何这么匆忙?”“我家老母病危,来不及通知兄,真抱歉!”,“唉呀,兄弟间有什么抱歉的吗,你也是情有可原啊!”两股热泪止不住地流出来了,想起汪伦对自己那么好,自己却不辞而别,本以为汪伦会责怪自己,可他却反过来安慰自己,觉得很惭愧,心想:桃花潭水即使深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和我的交情啊!于是,李白诗兴大发,大声吟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也非常感动,将李白的这首诗收藏起来。成为千古名句。

他俩离别了。汪伦注视着李白的船,一直到小船从他的视线中消失……。

4.把翻译成古诗现代文

山中杂诗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论诗

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

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

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

约客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

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送灵澈上人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

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

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江南逢李龟年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逢入京使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城。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5.古诗翻译成现代意思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枫叶青青,郁郁葱葱,夜幕掩映的江上小桥下,珊珊而行的是那归来的船儿;想念你的心思就像浩浩的江水,日日夜夜永不停息地流逝着解辞:情之深厚者,如江枫郁郁,莫过于此,而越是想念的,得到却越发困难,暮帆行江上,终迟也。

故曰:莫过强求,清净无为,其美满者自会到来。此诗之意,劝二位欲速则不达,凡事须循序渐进,最终自然会有美满结果。

如果一味求快,那么很可能连以往所打下的感情基础都会慢慢被破坏掉。结果如人意,但过程稍微冗长,中上之卦。

6.把古诗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赏析】 从诗题“省试”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试帖诗。

“湘灵鼓瑟”这个题目,是从《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摘出来的。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赞扬湘灵善于鼓瑟,那优美动听的乐声常常萦绕耳边。在试帖诗里,这叫做概括题旨。

湘水女神鼓瑟,曲声袅袅,于是诗人展开想象的羽翼,伴随着仙乐,往返盘旋。那瑟曲,是多么动人心弦呵!它首先吸引了名叫冯夷的水神,使他忍不住在水上跳起舞来。

其实,冯夷并没有真正听懂在美妙的乐声中隐藏的哀怨凄苦的情感,这种欢舞是徒然的。但那些“楚客”是懂得湘灵的心意的,这当然包括汉代的贾谊,和历代被贬谪南行而经过湘水的人,他们听到这样哀怨的乐声,怎不感到十分难过呢! 你听,那曲调深沉哀婉,即使坚如金石也为之感到悲凄;而它的清亢响亮,可以传到那无穷无尽的苍穹中去。

如此优美而哀怨的乐声传到苍梧之野,一定把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都惊动了,他也许会赶到湘水上空来侧耳倾听吧!那馨香的芳草——白芷,竟会受到感动,越发吐出它的芳香来。 乐声在水面上飘扬,广大的湘江两岸都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

寥阔的湘水上空,都回荡着哀怨的乐音,它汇成一股悲风,飞过了八百里洞庭湖。 中间这四韵,共是八句,诗人凭借惊人的想象力,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

这就使诗避免了呆板的叙述,显得瑰丽多姿,生动形象。 然而更妙的还在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上文紧扣题目,反复渲染,已经把湘灵鼓瑟描写得淋漓尽致了。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于是诗人笔锋一转,直指美丽而神秘的湘江女神:“曲终人不见”,只闻其声,不见伊人,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怅惘,真可说是神来之笔。

而更具神韵的是,“人不见”以后却以“江上数峰青”收结。这五个字之所以下得好,是因为由湘灵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一瞬间都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

这个现实世界还是湘江,还是湘灵所在的山山水水。只是,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景色如此恬静,给人留下悠悠的思恋。

试帖诗有种种限制,往往束缚了士人的才思。钱起却不然,在此诗中,他驰骋想象,上天入地,如入无人之境。

无形的乐声,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成为一种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着的东西。最后突然收结,神思绵绵,更耐人寻绎。

大中十二年(858),举行进士考试,唐宣宗问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李藩答道: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就有重复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吧。大中十二年离钱起考试的天宝十载,已经百年,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

7.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

夜很深了,皎洁的月光倒影在荡起微微波纹的湖面上,一闪一闪的;村子周围一片静寂,大多数人都已经睡去,唯独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发出微弱的烛光,两个模糊的影子倒影在窗子上。这倒底是谁呢?

小屋中,一个矮小的正方形桌子放在中央,旁边是一张铺在地上的床和床上折得整整齐齐的被子…… 孟郊在看书,而母亲正在借着微弱的烛光缝补孟郊的上衣。她尽管老眼昏花,可还是缝得那样的认真, 那样仔细。这时,孟郊说:“娘,这次我上京赶考,您一个人在家,一定要注意身体啊!”母亲听了,笑着说:“这你就不用担心,你只要考上状元,娘就心满意足了。你这次去京城赶考,路途遥远,自己要多加小心。这衣服得好好补补,这样你就不用担心路上衣服破了,没人给你补。”说完,母亲又低下头,继续缝补。母亲将衣服缝得十分紧,针脚是那样的匀称,可是没想到的是,母亲手中的针不小心刺中了母亲的手指,可是母亲竟然完全不在乎,不当一回事。孟郊看此情景,看着母亲一针一针的在微弱的烛光下眯着眼睛给自已缝补着衣服,眼泪不禁顺着脸夹流下来。他的心中充满着感激:”母亲啊,我一定会努力考试 ,中了状元,当上大官,将来好好地报答您的 …… ”

第二天,孟郊骑上马,上京赶考了,母亲站在孟郊的身后,望着儿子远去的身影,渐渐的消失…

古诗句翻译成现代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