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之辩的意思 众口之辩的读音和出处

  • zhòng
  • kǒu
  • zhī
  • biàn
成语名称:
众口之辩
成语拼音:
[zhòng kǒu zhī biàn]
成语解释:
比喻各学派间的辩论
成语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杂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因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成语例句: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类型:
偏正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众口之辩
英文翻译:
The debate of the public
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众口之辩”成语接龙
成语分类:
四字成语 偏正式成语 Z开头的成语
成语关注:
比喻 学派
更多含义:
“众口之辩”并非传统成语,可能为自创或误传,常见类似表达如“众口铄金”“三人成虎”“各执一词”等,需辨析其差异。“众口铄金”强调舆论力量强大,能混淆是非,如“谣言传播致众口铄金,真相被掩盖”。“三人成虎”侧重谣言经多人重复后令人信以为真,如“谎言说三次,三人成虎,假象变事实”。“各执一词”指多方坚持己见,互不相让,如“争论中双方各执一词,难以调和”。“众说纷纭”描述意见多样,无统一结论,如“方案引发众说纷纭,迟迟无法定案”。“众口难调”强调需求各异,难以满足所有人,如“设计需兼顾不同用户,常感众口难调”。这些词语均涉及多人观点,但侧重点不同,“众口铄金”重舆论影响,“三人成虎”重谣言累积,“各执一词”重立场对立,“众说纷纭”重意见分散,“众口难调”重需求差异。

“众口之辩”的单字解释

】:1.许多(跟“寡”相对):众多。众人。寡不敌众。众志成城。2.许多人:听众。观众。群众。众所周知。3.姓。
】: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争论;说明是非、真假:能言善辩。不容分辩。

“众口之辩”的相关成语

“众口之辩”的关联成语

* 众口之辩的意思 众口之辩的成语解释 众口之辩的拼音、词性、造句、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成语故事典故。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