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徵之声的意思 变徵之声的读音和出处

  • biàn
  • zhǐ
  • zhī
  • shēng
成语名称:
变徵之声
成语拼音:
[biàn zhǐ zhī shēng]
成语解释:
徵:古代五音之一;变徵:指古代七声音阶中的第四音级。指悲凉的音乐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成语例句: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作宾语;指悲凉的声音
结构类型:
偏正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變變之聲
英文翻译:
Voice of change
成语故事:
变徵之声的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变徵之声”成语接龙
成语分类:
四字成语 偏正式成语 B开头的成语
成语关注:
五音 音阶 音级 悲凉 音乐
更多含义:
“变徵之声”特指古代音律中的变徵调式,常用于表达悲壮、凄怆的情绪,典故出自荆轲刺秦王前“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强调音乐或氛围的悲凉感。与之相比,“亡国之音”侧重指国家将亡时颓废奢靡的音乐,如《礼记》中“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带有政治批判色彩。“靡靡之音”则泛指柔弱、颓废的乐曲,如《韩非子》中“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情感色彩更偏向消极享乐。而“黄钟大吕”形容庄严正大的音乐,与“变徵之声”的悲怆形成鲜明对比。“余音绕梁”仅强调音乐美妙持久,不含情感倾向。这些词语均与音乐相关,但“变徵之声”因历史典故更具悲壮特质,其余词语或侧重情感性质,或强调音乐效果,应用场景与内涵有明显差异。

“变徵之声”的单字解释

】:1.和原来不同;变化;改变:情况变了。变了样儿。2.改变(性质、状态);变成:沙漠变良田。后进变先进。3.使改变:变废为宝。变农业国为工业国。4.能变化的;已变化的:变数。变态。5.变卖:变产。6.变通:通权达变。7.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事变。变乱。8.指变文:目连变。9.姓。
】:[zhǐ]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sol(即简谱“5”)。《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zhēng]1.“征”的繁体字。2.召集:“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3.責問、詢問:“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4.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5.公開尋求、招請:“徵婚”、“徵文”、“誠徵女工”。6.課取、收取:“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7.預兆、跡象:“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8.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变徵之声”的相关成语

“变徵之声”的关联成语

* 变徵之声的意思 变徵之声的成语解释 变徵之声的拼音、词性、造句、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成语故事典故。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