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仁忘仁的意思 至仁忘仁的读音和出处

  • zhì
  • rén
  • wàng
  • rén
成语名称:
至仁忘仁
成语拼音:
[zhì rén wàng rén]
成语解释:
至仁:最大的仁德。指仁到了极点反而忘掉了仁。比喻事物到达顶点容易被忽略掉
成语出处: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任数》:“故至德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静以待时,时至而应,心暇者胜。”
成语例句: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类型:
偏正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至仁忘仁
英文翻译:
Zhiren forgetting Renren
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至仁忘仁”成语接龙
成语分类:
四字成语 偏正式成语 Z开头的成语
成语关注:
最大 仁德 极点 忘掉 比喻 事物 到达 顶点 忽略
更多含义:
“至仁忘仁”与“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同类型词语有相似内核,皆强调返璞归真,超越形式,但其侧重点不同。“至仁忘仁”出自道家思想,特指仁德达到极致时不再刻意标榜仁,如《庄子》中“至仁无亲”,强调自然无为的至高境界,与儒家主动践行仁德的行为形成对比。“大智若愚”侧重智慧深厚者外显愚钝,避免锋芒,“大巧若拙”则强调技艺超群者舍弃繁复,归于质朴,二者皆突出内在与表象的反差。“大道至简”注重揭示本质的朴素性,“上善若水”以水喻德,强调柔顺不争,而“至仁忘仁”更聚焦于道德境界的浑然天成,脱离刻意与标榜,体现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核心。

“至仁忘仁”的单字解释

】:1.到:至今。自始至终。至死不屈。2.至于:甚至。3.极;最:至为感谢。你要早来,至迟下星期内一定赶到。
】:1.仁爱:仁心。仁政。仁至义尽。2.敬辞,用于对对方的尊称:仁兄。仁弟。仁伯。3.姓。4.果核或果壳最里头较柔软的部分,大多可以吃:杏仁儿。核桃仁儿。花生仁儿。虾仁儿。
】:忘记:喝水不忘掘井人。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1.仁爱:仁心。仁政。仁至义尽。2.敬辞,用于对对方的尊称:仁兄。仁弟。仁伯。3.姓。4.果核或果壳最里头较柔软的部分,大多可以吃:杏仁儿。核桃仁儿。花生仁儿。虾仁儿。

“至仁忘仁”的相关成语

“至仁忘仁”的关联成语

* 至仁忘仁的意思 至仁忘仁的成语解释 至仁忘仁的拼音、词性、造句、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成语故事典故。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