谗慝之口的意思 谗慝之口的读音和出处

  • chán
  • zhī
  • kǒu
成语名称:
谗慝之口
成语拼音:
[chán tè zhī kǒu]
成语解释:
谗:说别人坏话;慝:邪恶。进谗言的恶人的嘴
成语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成语例句:
《晋书·王睿传》:“乐羊既反,谤书盈箧,况臣顽疏,能免谗慝之口。”
感情褒贬:
贬义成语
成语词性:
作宾语;用于说坏话的人
结构类型:
偏正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讒慝之口
英文翻译:
Slander
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谗慝之口”成语接龙
成语分类:
四字成语 偏正式成语 C开头的成语
成语关注:
坏话 进谗言 恶人
更多含义:
“谗慝之口”特指恶意诽谤中伤的言论,出自《左传》,强调用阴险手段诋毁他人,其核心在于“谗”与“慝”的结合,即诽谤与邪恶并存,多用于描述背后陷害的行为,例如“小人以谗慝之口惑乱君心”,与之相比,“流言蜚语”泛指无根据的传闻,未必带有明确恶意,例如“街头巷尾流传着各种流言蜚语”,“恶语中伤”侧重于用尖锐言辞直接攻击他人,如“他因恶语中伤而名誉受损”,而“诽谤诬陷”则更强调捏造事实的违法行为,例如“通过诽谤诬陷对手来谋取利益”,此外,“血口喷人”带有激烈的情感色彩,形容不分青红皂白的污蔑,例如“他气急败坏地血口喷人”,而“谗慝之口”更突出隐蔽性与心机,多用于权谋斗争或道德批判的语境。

“谗慝之口”的单字解释

】:在别人面前说某人的坏话:谗言。谗害。
】:邪恶;罪恶;恶念:隐慝(人家不知道的罪恶)。
】: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谗慝之口”的相关成语

“谗慝之口”的关联成语

* 谗慝之口的意思 谗慝之口的成语解释 谗慝之口的拼音、词性、造句、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成语故事典故。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