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字词翻译)
1.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字词翻译
字词翻译及译文:公讳倰,字德长。
宣州观察使崔衍状为南陵,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公始至,一旦命负担者三四人,悉以米盐醯酱之具置于担,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因召集老艾十余人与之坐。
遍谓里中:“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贫富高下之大不相当,亟言之。不言,罪且死;不实,罪亦死。”
既言之,皆笔于书,然后取所负米盐醯酱,饱所从而去。又一里亦如之。
凡十数日,尽得诸里所传书,因为户输之籍,有自十万钱而降于千百者,有自千百钱而登于十万者。卒事悬于门,莫敢隐匿者,是岁前逋负尽入焉。
宣使骇异之,当去复留者凡七载。歙州阙刺史,府中宾皆愿去,宣使不遣去,以公摄理之,用能也。
累迁转运判官。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襄州湖鄂之税皆莅焉。
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岁余计奏,宪宗皇帝深嘉之。
会凤翔阙节度,宰相奏名皆不可,上曰:“得之矣。”以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置使。
先是岐吴诸山多椽栎柱栋之材、薪炭粟刍之数,京师藉赖焉。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公则求者无所与。
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以崔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陛下一旦问宰相,予虽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卒不能坚辨上意,赖上仁圣不受谗,乃以公为河南尹。
理河南不旬月,家家自谓有崔尹,卒吏无敢过其门。识事者皆曰:“五十年无是尹都者。”
是岁七月抗疏云:“臣七十当致仕。”词意不可遏,朝廷嘉之。
近世未有心胆既强,声势方稳,而能自引去者。明年春,暴疾薨于家。
予与公更相知善有年矣。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
为理尚严明,勤于举察,胥吏辈始皆难于公,然而终卒无大过。词色朗厉,若不可支梧,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
此其所多也。注释①醯(xī):醋。
②支梧:抗拒。
2.古代对“仁、孝”的阐释
“仁”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孝”
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因此孝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
3.○资政大夫赠太子少保侯公观墓志铭
公讳.观字士宾.姓侯氏.其先山东诸城人.永乐初曾祖讳文质.以闾右徙实畿内.遂占籍雄县.祖讳林王府库大使.俱赠资政大夫、南京兵部尚书.曾祖妣柳.祖妣王.俱赠夫人.父讳瓒.南京工部尚书进阶荣禄大夫.母王氏赠夫人.公以成化十三年举乡荐明.年第进士.试政户部.又明年授河南登封令.勤恤民.隐□剔.宿弊邑.有豪猾武断乡曲.父子济恶人以虎目之公廉.得其情置之法.积害顿除.十八年大旱.继以瘟疫.公祷于中岳.愿以身赎移.时雷电交作.大雨如注.病者以起.岁亦大熟.二十年复旱.流离饿莩.枕籍道途.公发仓赈贷.老羸不能支者?粥食之赖以不死者甚众.部使者交荐之.以治行异等.征时荣禄公?兵部侍郎例.不得任御史.乃授户部主事.弘治二年.淮徐大?奉命往问百姓疾苦.奏免其租税有差丁.母忧服阕.复除旧官.九年升员外郎.进郎中.十四年行河督漕运.令严而信领.运者皆如期而至.尚书周文端公.器之云南司缺郎中.荐公自江西司调补其处.葢云南司属京府事.倍他司故也.部中章奏.多以委之.十八年.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既之任念荣禄公.年老留京师.疏乞终养荣禄公.乐之比卒.哀毁益甚.正德五年.改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寻晋本寺卿.七年升户部右侍郎.总督京通仓场.明年理部事.又明年虏入宣府.大同二边十一年.盗起畿内.皆命公兼左佥都御史.理军饷.有白金文绮之赐.转左侍郎 .武宗北巡应州之役.复兼宪职.随军给饷班师. 赐飞鱼衣三袭.荫一子世官.十四年升尚书.仍总仓场.疏请裁冗食.停工役.以实京储.下廷臣集议.咸是公言.谓:宜即令:台谏查革不报. 今上御极.乞休致仕.温旨留之四上.乃得请令.有司给廪月.三石舆隶岁四人.公感泣!谓:其子孙曰: 主上之恩厚矣.吾无以报汝曹.勉之既退.杜门谢客.终日端坐阅书史.闻亲友至.则饮酒数行.与与如也久之.归雄县得疾不起.时嘉靖壬午九月十七日也.讣闻. 上悼之赠太子少保.命礼部谕祭者.再工部治茔域.我 朝人才之盛远出前代.百五十余年来.父子官尚书者.才七家公其一也.亦可谓世家也巳。
4.《僧涉能呼风唤雨》文言文翻译
僧涉能呼风唤雨 【原文】 僧涉者,西域人也,不知何姓。
少为沙门,苻坚时入长安。虚静服气,不食五谷,日能行五百里,言未然之事,验若指掌。
能以秘祝下神龙,每旱,坚常使之咒龙请雨。俄而龙下钵中,天辄大雨,坚及群臣亲就钵观之。
卒于长安。后大旱移时,苻坚叹曰:“涉公若在,岂忧此乎!”(《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六十五》) 【译文】 僧涉是西域人,不知道姓什么。
年少时做了和尚,苻坚的时候进入长安。生性清虚恬静,精于吐纳之术,不吃五谷,每日能走五百里路,能预言未发生的事,非常灵验,就像对自己的手指手掌那样熟悉了解一样。
能用秘语秘咒让龙王爷降临,每当大旱时,苻坚经常让他施咒语让龙王爷降临求雨。一会儿龙王爷下界到了佛钵内,天上就下起了大雨,苻坚和群臣亲自到钵内观看。
(后来僧涉)在长安去世。后来大旱过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下雨),苻坚叹息道:“涉公如果还在世的话,哪里还用担心这些事呢!” 【注释】1、沙门:佛教僧侣。
(1)梵语的译音。或译为“娑门”、“桑门”、“丧门”等。
一说,“沙门”等非直接译自梵语,而是吐火罗语的音译。原为古印度反婆罗门教思潮各个派别出家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佛教僧侣。
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下》:“浮屠者,佛也……其精者,号为沙门。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
《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头陀寺者,沙门释慧宗之所立也。”李善注引《瑞应经》:“沙门之为道,舍妻子,捐弃爱欲也。”
《魏书·释老志》:“诸服其道者,则剃落须发,释累辞家,结师资,遵律度,相与和居,治心修浄,行乞以自给。谓之沙门,或曰桑门,亦声相近,总谓之僧,皆胡言也。”
章炳麟《支那印度联合之法》:“今岁安庆遣四沙门西游求学,是固沟合梵汉之端。” (2)指佛门。
《西游记》第56回:“他们虽是丑陋,却也秉教沙门,皈依善果,不是甚么恶魔毒怪。”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八:“沙门以和尚为尊贵之称。”
2、虚静:清虚恬静。(1)清虚恬静。
《文子·自然》:“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于物无宰。”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杨恭政》:“邯问昔何修习?曰:‘村妇何以知,但性本虚静,闲即凝神而坐,不复俗虑得入胸中耳。
’”明唐顺之《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铭》:“老子及瞿昙氏书,得其虚静慧寂之说,不逆于心。” (2)宁静。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脯腊》:“脯成,置虚静库中,纸袋笼而悬之。”朱自清《论逼真与如画》:“元朝倪瓒的山水画,就常不画人,据说如此更高远、更虚静、更自然。”
3、服气:吐纳。道家养生延年之术。
(1)吐纳。道家养生延年之术。
《晋书·隐逸传·张忠》:“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唐白居易《赠王山人》诗:“玉芝观里王居士,服气飡霞善养身。”
《西游记》第17回:“想是那个妖精,传他些甚么服气的小法儿,故有此寿。” (2)甘心信服。
《儒林外史》第17回:“匡大又不服气,红着眼,向那人乱叫。”老舍《四世同堂》三五:“他不服气!人都是人,谁也不应当教谁矮了一截,在地上跪着!”李准《李双双小传》八:“这一回喜旺服气了,他想着:‘真没料到,这红薯里边也还有这么大学问。
’”4、秘祝:秘语;秘咒。附注:秦代司祈祝之官。
汉初因之,至文帝时始废。《史记·封禅书》:“祝官有秘祝,即有菑祥,辄祝祠移过于下。”
张守节正义:“谓有灾祥辄令祝官祠祭,移其咎恶于众官及百姓也。”《史记·孝文本纪》:“上曰:‘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不取,其除之。
’”裴骃集解引应劭曰:“秘祝之官移过于下,国家讳之,故曰秘。”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所以秘祝移过,异于成汤之心。”
宋苏轼《奉敕祭西太一和韩川韵》之一:“圣主新除秘祝,侍臣来乞丰年。”5、神龙:谓龙。
相传龙变化莫测,故有此称。(1)谓龙。
相传龙变化莫测,故有此称。《韩诗外传》卷五:“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文选·张衡〈西京赋〉》:“若神龙之变化,章后皇之为贵。”
薛综注:“龙出则升天,潜则泥蟠,故云变化。”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我所仗剑,神龙见授,以诛后伏,以斩不臣。”
(2)三国吴都建业正殿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抗神龙之华殿,施荣楯而捷猎。”
刘逵注:“神龙,建业正殿名。”6、咒龙:指咒龙请雨。
章太炎《国家论》:“于此而视为神圣,则不异于事火咒龙也。”(事火,指祀火为神。
事火咒龙,比喻荒诞不经之事。)7、请雨:求雨。
《淮南子·泰族训》:“雩兑而请雨,卜筮而决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伊水》:“惠帝使校尉陈总、仲元诣洛阳山请雨。”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九:“我为你飞符上界请雨,已奉上帝命下了。”8、俄而:也作“俄尔”。
短暂的时间,不久;突然间。《庄子·大宗师》:“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
5.支吾是什么意思
一、支吾的意思
用含混的话搪塞;支吾回答。
①用话应付搪塞;说话含混闪躲:支吾其词|言语支吾|这分明是支吾的话。
②支撑;支持住不倒下:支吾不住,只得退走|她支吾着回到家里,就躺倒了。
③应付;对付:不必分付,自有道理支吾|若非君瑞,以书相救,怎地支吾?
二、支支吾吾
指说话时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含混躲闪。亦作“支支梧梧”
三、支吾造句
1、他因为说谎心虚,所以说话支吾含糊不清。
2、她不小心把茶杯打碎了,怕妈妈责怪,妈妈回来发现茶杯不见了,就问她,她支吾着,不敢说出实情。
3、不要支吾其词,回答我的问题。
4、他不是用一句短短的话回答,就是用一句玩笑话支吾过去。
5、这个人做贼心虚,在警察面前支吾其词。
扩展资料:
支支吾吾造句:
1、支支吾吾——他说话支支吾吾,好像有什么心事似的。
2、指导员觉得黄金宝有点反常,两只眼映着灯闪光,好像含着泪,问他又支支吾吾地不肯明说。
3、老师问他中午哪去了,他支支吾吾地说:“我,我,喝水去了。”
4、爸爸早上问我:“昨晚做什么去了?”我支支吾吾的不敢回答.
5、因为我上课总爱走神儿,所以对老师的提问我总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
参考资料:支吾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