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150个常见实词(文言文的150个实词是哪些?)
1.文言文的150个实词是哪些?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2.语文谁能帮我找找 文言文常用实词积累(初中)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均开始尝试考一点课外的文言文选段。
上海则在2003年开始,中考语文卷中出现了课外文言语段阅读试题,这一考试内容今后仍将延续下去,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初三学生“能独立阅读课外浅易的文言诗文。 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积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读懂文言诗文的内容”的要求。
分析近三年上海语文中考结果,课外文言文阅读似乎已成了“中考杀手”,每年的得分情况在当年试卷各部分中总处在底部位置,得分率始终徘徊在60%左右。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初三学生缺乏足够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制约了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把握和对文本思想内涵的深入体会。
全国各地中考课外文言文语段多半是一些大家熟知的寓言和成语故事等。2005年上海中考语文卷的“郑人逃暑”选自南北朝前秦苻郎的随笔集《苻子》,是一个流传较广的寓言故事。
故事告诫人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是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不能一成不变的用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否则会碰壁受害的。读懂这篇短文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文中的一些实词,如“逃、流、徙、从、席、患、濡、去、是、昼、夕”等。
仔细分析试题,可以发现命题老师也正是围绕着这些实词在做文章:第7题(试卷题号,下同)解释加点的词语,命题者选择了“徙”、“去”两个实词要求解释它们各自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第8题解释句子“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关键在理解“是、昼、夕”等词在句中的含义;至于第9、10题的答案,则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把握和对文本思想内涵的深入体会上,其前提也同样是对文本字词含义的准确把握。 由此可见积累文言实词的重要性,它是初三学生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中考课外文言文得分率的关键所在。
中考之所以特别强调实词的积累,是因为古今语言的最大差异不在虚词,而在文言实词:我们如果不知道文言实词的不同义项,不知道这些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考试中就会难以理解古文的内容,甚至闹出笑话来。 如,第7题的“去”是“离开”的意思,与我们今天使用的现代汉语中的“去”(前往或表动作趋向)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差别。
同学们平时学习课内文言诗文时要注意养成文言文实词积累的习惯,特别是出现频率高的文言文实词,一定要下功夫弄清楚所包括的义项,并记住不同义项在课文中出现过的典型例句。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积累、掌握150个左右常用文言实词,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它们的意思。
综合上海目前正在使用的三套教材,笔者觉得下列实词值得大家在学习课内文言文时给予足够的重视: 岸、卑、比、鄙、兵、病、薄、踣、步、察、尝、朝、彻、乘、驰、从、错、达、旦、当、道、得、定、毒、恶、伐、犯、方、菲、奉、负、赋、覆、更、故、顾、固、观、归、好、号、还、惠、及、极、疾、计、加、假、间、简、见、节、竭、津、尽、进、居、举、具、聚、苦、劳、类、良、临、虑、论、漫、靡、灭、名、明、命、没、谋、难、平、期、戚、奇、强、窃、清、请、穷、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胜、师、实、食、使、事、是、时、属、说、素、汤、通、痛、亡、望、为、谓、闻、徙、牺、鲜、向、效、信、兴、行、形、修、徐、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应、盈、游、余、语、喻、缘、远、阅、责、章、知、止、治、致、众、专、走、足、作、坐 以上实词未必都会成为中考加点词解释的命题范围,但却都是教材中反复出现,并在课外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实词,要想真正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这些实词是必不可少的。 同学们在学习以上文言实词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重视对字词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
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文言文学习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如2005年中考试题中的“全”、“徙”、“去”,它们的释义分别为“完整”、“移动”、“离开”,是这三个常用实词的本义或主要引申义,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迁移能力,这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妨参考光明日报出版社的《初中文言读本》,该书每篇短文后所附的“小辞典”很好地阐释了常见实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在古汉语中,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例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又比如,古汉语一般为单音节词,即一个汉字为一个词,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
学习文言文时,要特别重视这一语言特征,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中的“妻子”是一个并列词组,即“妻”和“子”的并称,不同于现在仅是一个词,指“男子的配偶”。这类词组在教材中还有“祖父”、“卑鄙”、“感激”、“交通”、“平方”、“痛恨”、“无论”、“牺牲”等。
积累常用实词,要特别留心课本注释。一般情况下,中考命题组不是由研究古典文学或古代汉语的专家们。
3.谁能提供详细点的 一般文言文实词归纳、虚词归纳、句式归纳~、(高
千万人之心也。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可译为“啊”.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比,洪都新府 (旧)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 (特地) ④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7.且 ①穷且益坚.莫②土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夫 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词,放在句尾:“敬诺,介词)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介词) ⑥日以尽矣,必竭诚以待下 (来,表感叹) ②前人之述备矣 (了,表陈述) ③太后曰,岂”)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风雨兴焉 (于此,兼词)14.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②不敢言而敢怒(却,连词,表示判断)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 (有时,偶或) ③或以为死,蜂房水涡 (……的样子.故 ①豫章故郡,则思知止以安人 (而,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因为,语气词)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呢,困困焉,年且九十 (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代词)16,就是,副词,表感叹)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词,助词)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也许) 18.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语气词)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吗。⑤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⑦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⑧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⑨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⑩梁,吾仇也。11此三者,吾遗恨也。
12燕王,吾所立。13所在皆是也。
14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15此世所以不传也。
16项脊轩,旧南阁子也。17妪,先大母婢也。
18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19即今之僳然在墓者也。
20斯固百世之遇也。21贤士大夫者,……孟长姚公也。
2.疑问句 ①谁得而族灭也?②儿寒乎?欲食乎?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⑤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⑥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⑧安得……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3.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②戍卒叫,函谷举。
③洎牧以谗诛。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⑥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⑦智勇多困于所溺。⑧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⑨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⑩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4.省略句(1)省略主语 ①(人)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 ②(其)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③(众)扶而仆之。
④于是(吴之民)乘其厉声以呵…… ⑤(余)回视日观以西峰……(2)省略谓语动词 ①至丹以(派)荆卿(刺秦土)为计…… ②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3)省略宾语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②举(之)以予人。(4)省略介词 ①磔磔(于)云霄间。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③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④与子颍坐(于)日观亭。5.变式句(1)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3)介词结构后置 ①虽董之以威怒。
②赵尝五战于秦。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或以为亡 (有的……有的……) ④则胜负之数,介词)5.所以,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许,语气词,质于齐,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那,或不焉 (语气词,不译) ③且焉置土石 (哪里,疑问代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怎么,疑问代词) ⑤积土成山,表修饰,至绝壁下(通“暮”。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副词)3.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呢,介词,引进比较对象) ②而耻学于师 (向,苟且)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将要) ⑤臣死且不避,莫不有求于王(没有人,没有谁)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什么)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怎么)23.何③水何澹澹 (多么) ④而此独以钟名,前者可译为“它的”,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④其皆出于此乎 (在,介词,表示祈使,可译为“还是”)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并判断作用,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所施加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被,但是) ①与尔三矢 (给)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 (通“欤”) ③陈涉少时,语气词)4.所 ①恩所加,连词,表递进) ⑥某所,而母立于兹 (你的,代词) ⑦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女堤而已 (罢了,范增也 (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可以知之矣 (和) 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亲附,亲近) ①吾其还也 (语气副词:与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给) ⑤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焉 ①盘盘焉,形容词词尾) ②或师焉,表示估计,可译为“大概”) ④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 (代词,其中的) ⑤问其深,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呢,非秦也,介词,引。
4.语文120个文言实词及其句子翻译详解 最好是最新的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