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文言文翻译
1.“暮”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暮 mù“莫”的今字。
1.日落时;傍晚。《国语‧晋语五》:“范文子暮退於朝。”
唐韩愈《晚泊江口》诗:“郡城朝解缆,江岸暮依村。”丁玲《韦护》第一章:“时间将暮了,一阵阵归林的乌鸦,漫天飞旋;远寺的钟声也不断的颤响着。”
2.夜。《楚辞‧刘向〈九叹‧离世〉》:“断镳衔以驰骛兮,暮去次而敢止。”
王逸注:“暮,夜也。”《汉书‧郊祀志上》:“帝太戊有桑榖生於廷,一暮大拱。”
《广雅‧释诂四》:“暮,夜也。”王念孙疏证:“凡日入以后,日出以前,通谓之夜……夕、夜、莫三字同义。”
3.指时间靠后,将尽。唐杜甫《岁晏行》:“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宋苏辙《次韵张恕〈春暮〉》:“好雨晴时三月暮,啼莺到后百花休。”杨朔《迎春词》:“一九五九年冬暮,漫天飞着大雪,六十年代的头一个春天就这样冲风冒雪,来到人间。”
4.晚;迟。《吕氏春秋‧谨听》:“《周箴》曰:‘夫自念斯,学德未暮。
’”高诱注:“暮,晚。”《史记‧李斯列传》:“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后汉书‧廉范传》:“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裤。
’”唐韩愈《合江亭》诗:“老郎来何暮,高唱久乃和。”《三国演义》第十八回:“郭嘉入,操曰:‘公来何暮也?’”5.喻指年老,衰弱。
《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言天时运转……而君不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年老耄晚暮,而功不成,事不遂也。”
《北史‧魏卫王仪传》:“垂年已暮,其子宝弱而无威,谋不能决。”唐杜甫《重过何氏》诗之五:“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
----汉语大辞典。
2.朝三暮四(古文)古文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注释 狙——音居,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损——损失,减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
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
匮——音溃,缺乏,不够的意思。 驯——音寻,驯服,顺从的意思。
诳——音狂,欺骗,瞒哄的意思。 若——文言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
茅——音叙,橡实,一种粮食。 评点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于弄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但是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文言文朝三暮四的全文翻译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注释 狙——音居,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损——损失,减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
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
匮——音溃,缺乏,不够的意思。 驯——音寻,驯服,顺从的意思。
诳——音狂,欺骗,瞒哄的意思。 若——文言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
茅——音叙,橡实,一种粮食。 宋朝有个叫狙公的人,喜欢猴子,成群的养它们(猴子)。
(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知道他的意思。(狙公)减少家里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
不久(粮食)不够了,打算限制猴子的食量,担心猴子们将不驯服与自己先骗它们说:"给你们橡果,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满足吗?"猴子们都高兴地拜倒在地。
3.朝三暮四的翻译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
翻译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注释
1.狙公:养猕猴的人。 2.解:了解,理解,懂得。 3.狙(jū):猕猴。 4.意:心意。 5.得:懂得。 6.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7.损:减少。 8.家口:家中口粮。口:口粮。 9.充:满足。 10.欲:欲望,要求。 11.俄而:一会儿,不久。 12.匮:不够。 13.限:减少。 14.恐:恐怕。 15.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6.于:对 17.诳(kuáng):欺骗. 18.与:给。 19.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20.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21.足:够,足够。 22.众:所有的。 23.皆:都。 24.而:表修饰。 25.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6.皆伏而喜: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伏:降伏,驯顺。引申为服服帖帖。 27.朝:早上。 29.之:代词。指代猕猴们。
4.文言文翻译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在三峡的七百里之间,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空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者半夜,就看不到太阳或者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如果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了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鸣,叫声连续不断,声音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解】 名字:“三峡”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 / 阙quē 处 。
重chóng 岩 / 叠 嶂zhàng , 隐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绝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 朝 发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间jiān / 千 二 百 里 , 虽 / 乘 奔bēn 御 风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时 , 则 / 素 湍tuān / 绿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绝 巘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悬 泉 / 瀑 布 , 飞 漱shù / 其 间 。
清 / 荣 / 峻 / 茂 , 良 / 多 / 趣 /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涧 肃 , 常 有 / 高 猿 长 啸 , 属zhǔ / 引 凄 异 , 空 谷 / 传 响 , 哀 转 / 久 绝 。
故 / 渔 者 歌 曰 :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 ,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 【三峡】: 选自《水经注疏》。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
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
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如有 ) (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 (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 (虽 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整体把握】 《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
5.文言文翻译
翻译: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
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狼从麦桔杆中把爪子伸了进去。
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但屠夫也想到没有办法可以把狼弄死。
屠夫只有一把不够一寸长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
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涨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直溜溜的不能弯曲,嘴张得很大闭不上。屠夫于是背了狼回家了。
【遗】:留下的 【去】:抽出去 【屈】:弯曲 【负】:背 【之】:代狼爪子下的皮 【则】:只见 【唯】:只 【觉狼不甚东,方缚以带。】: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
道理:在面对困境时,不应气馁,而应充分利用有限的客观条件,积极开支脑筋,变被动为主动,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