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诵读研究现状(文言文语法研究的历史状况怎样?)

1.文言文语法研究的历史状况怎样?

文言文语法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元以前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语法研究只限于 个别词句的解释,而且主要依附于对儒家经典的训释。

现存的最 早的资料要算《春秋公羊传》(相传为战国时人公羊高所作)、《毛诗诂训传》(汉初毛亨作)等。 他们解释了个别的虚词和句 法。

如:《诗经•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南方虽然 有高耸的乔木,但不能在它下面休息啊。)毛亨注解说:“思,辞 也。”

指出“思”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白话文的“啊”)。《诗 经•小旻》:“维迩言是争。”

毛亨注解说:“争为近言。 ”(争 着说浅近的话。)

这里不仅解释了词义,“迩”就是“近”的 意 思;而且解释了句法,“迩言”是“争”的宾语,用“维……是” 的格式把它放到动词前面去了。这个时期的其他著作,包括大量 的注释书,以及字书《说文解字》、文章理论著作《文心雕龙》 等,对语法的研究都没有超出这个范围。

据《高僧传》记载,有 个叫竺法雅的和尚,曾按梵文语法写过一本汉文语法书,叫作 《格义》,但没有流行,早已失传了。汉语语法专著虽出现较 迟,但不等于古人写文章不讲语法,不懂语法。

如:骈文、近体 诗中研究“属对”,就包括了对汉语句法结构特点的探索与运 用。 古人关于语法的见解,可参看《古汉语语法资料汇篇》(郑 奠主编)。

第二期:元代到清代。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对语法进行了一些 综合的带独立性的研究。

研究文言虚词的专著以元人卢以纬的 《语助》为最早。到清代蔚为风气,出现了袁仁林的《虚字 说》、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弓丨之的《经传释词》;俞樾的《古 书疑义举例》还解释了虚词应用、实词活用、词序、省略等大量 语法现象。

但是,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系统的语法著作,也没有 完全摆脱对儒家经典的依附。此外,外国传教士瓦罗曾在1684年 写过一本汉语语法书,但对汉语研究没有发生重大影响。

第三期:近现代。1898年,马建忠(1845—1900)模仿拉丁语 法写成了我国第一部文言语法书《马氏文通》,标志着汉语语法 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黎锦熙、杨树达、吕叔 湘、王力、高名凯等人在语法研究(包括白话文语法)中都作出了 贡献。 从现有的研究结果看,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无论是 词法还是句法都大体一致。

因此,本书便以现在大家公认的现代 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为依据,介绍一些文言文语法常识,重点放在 文言文与白话文有差异的语法现象上。

小学文言文研究现状,文言文国内外研究现状,文言文国内研究现状

2.浅谈如何打造生动高效de初中文言文教学课堂

高效课堂,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的课堂。师生在这种课堂氛围中教授、学习文言文,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那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那样的课堂也正是教育工作者苦苦追寻的文言文教学的高效课堂。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理想的目标呢?

一、更新理念,还原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本质

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改革中,似乎比现代文的课改要迟缓很多,步子迈得要小很多,我认为其关键点就在于教师的理念过于保守,不敢解放思想。诚然,文言文远离现代语言环境,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纷繁复杂,学生很难跨越时空去理解体会古人的情怀。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总是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怕学生学不会主要知识点,于是就会大讲特讲,使课堂成为“一言堂”式的主阵地,学生总是被动甚至是被迫地接受知识,使得文言文学习就更加枯燥乏味,学生主体地位也就无从谈起了。殊不知,教师的这样一番苦心却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正像钱梦龙导读教学“三主”的指导思想中所提出的:“所谓的以教师为主导,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领导支配地位,这种作用的发挥得益于恰当的导。”因此,教师尽可以放开手脚,开动脑筋,扮演好自己答疑解惑的总导演的角色,还课堂以生机和活力,做一个懂得教育艺术、充满教育智慧的创新型教师。

二、激发兴趣,让文言文课堂激情飞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首先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利用多种教法和辅助性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挖掘其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利用历史故事、典故、神话等巧设情境导入新课,既简单快捷,又便于学生理解。像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就可以借此引入对《出师表》、《孙权劝学》等课文的学习。还可以调用地理、历史、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来学习相关的文言文,如《三峡》、《岳阳楼记》;《陈涉世家》与司马迁、《史记》等。利用由简笔画到甲骨文,再到现代汉字的演变,来讲解文言词的字形和字义,给学生留下了生动而深刻的印象。

三、巧设翻转,使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实践来完成。这样,学生是课堂学习的被动者,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研究者,其主体地位也很难落实体现。而采用课上课下翻转的形式,学生就可以在课下随时随地有目标地学习课本知识,可以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信息,多种现代化的学习渠道可以帮助学生饶有趣味地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学生就可以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明确自己的学习状况――哪些是已学会的、哪些似是而非、哪些是学不会的,再到课堂上学习时,就可以和同学、老师之间交流,解决疑难,巩固知识。在这样的翻转课堂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的远大目标。比如,《桃花源记》、《曹刿论战》等课文中,有不少古今异义词,像妻子、绝境、无论、牺牲等,学生不容易理解,我就提前做好课件,进行形象的讲解说明,在课前预习中展示给学生,学生理解后就能正确领会原文的思想内容了。

四、引入竞争,给课堂注入不竭的活力

在文言文的学习、巩固环节,也可以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让文言文的课堂学习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可以在课上举行多种活动,便于学生扎实掌握各种文言知识、领会思想内容。比如知识竞赛、古文化知识猜谜、辩论会、朗诵会、课本剧等,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学习,变学习为游戏,在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中,使得文言文学习的渠道变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相应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诵读,文言文,现状,研究

3.文言文朗读节奏怎么划分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翻译: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

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翻译:喜欢宴请客人,他的俸禄微薄,常常不使(俸禄)有剩余。

这些句子停顿是根据上面节奏划分规律之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和规律之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A.余幼时/即嗜学

翻译: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B.断句应改为:益慕/圣贤之道

翻译:二十岁成人以后,我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C.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D.烨然/若神人

翻译:光彩照人的样子,如同神人。

这些句子停顿是根据上面节奏划分规律之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这里A项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 ”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4.如何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怎么才能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呢?这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采用的是老师先串讲,疏通文意,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总结艺术手法。

其实,学生如果在讲解前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深刻透切,学生也留不下多少深刻印象,效果不佳。如果让学生事先对课文进行熟读,甚至达到成诵的程度,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课文内容。

俗话说的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话很有道理,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和领悟的过程。所以说,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必须加强诵读教学,并把其作为重中之重,要从以老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学生练习诵读为主,把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

综上所述,我想对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谈几点看法。 一、要重视教师的范读,老师读课文时应对学生提出要求,注意文中语音的异读破读、通假字的读法、重音停顿、节奏韵律等等。

二、教师范读之后就是学生的自读。要求学生必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要求读第一次就读准确。自读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自读不必要求整齐,可以散读,可以尽情地放声去读,可以一边读,一边去理解语音和语义。

这自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文,自己去感受课文,去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环境。自读的时间一定要保证,一定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用来读课文。

这种读应是朗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读非常重要,可是学生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一定会完成的很好,那么,我们教师就要引入竞争机制,分组朗读,可分大组朗读,也可分男女同学朗读,借助男女生音色的不同、音调、音高及语气的变化,可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光是准确诵读,不是我们最终目的,我们要求读懂词义、句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读懂词义、句意的关键,还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对新课文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三、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要要求学生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蕴含的意义。

这一步是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是学生的认识在前面阅读基础上的升华。读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求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同时,要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语气,还有就是读出那些结构齐整、运用对比、对称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5.在文言文教学中怎样处理“文”与“言”的关系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弄清的是“文”和“言”的关系。

因为,“文”和“言”就像一对兄弟一样,是密不可分的,是相辅相成的。可在教学实际中,一些人把它们给割裂开来,有的只讲究文言字词句的落实,而偏废了对文章的整体究读;有的则是只注重对文章文本的探究而忽视文言字词句的落实,忽视对学生基础的巩固和夯实。

也就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文”或者“言”,而是要“文”“言”兼顾,“文”“言”并重。这样方能显出文言之本色。

文言文教学我觉得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之根本。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因为难懂而深感头痛,继而产生厌烦的情绪,自然也就因为为难而厌学。

如此一来,学生的文言文就始终学不好。而且文言语义含蓄而丰富,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才能心领神会。

因此,文言文诵读是教学中的重头戏,要在诵读中,把握清字音和句读。也可以说是先入“文”而后“言”之,先读清文章,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意思,然后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学生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反复诵读,不仅读出了文章固有的语气、节奏,而且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氛围,形成敏锐的文言语感。

二、抓住关键字词,巩固夯实学生文言基础。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这些知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把这些知识通过简单而又具体的例子的分析总结出来。如,“吾得兄事之”“吾从而师之”,这两句的“之”字都是代词,而它前面的词都是名词,这在现代汉语中不符合语法规范,因此,就在文言文中出现了词类的活用。

那么,在“之”字前面的名词就活用作动词,把这个现象通过多几个例子证实,就可以概括为“用在代词之字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这样一来,使这些难以弄明白的知识,做到有据可依了。

把它系统的归纳起来让学生掌握也容易多了,这不仅进一步巩固和夯实学生的基础,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通解字和虚词等需要学生灵活掌握的知识,虽没有像词类活用那样可以概括一些规律来,但也可以通过实际的运用和积累得以巩固和夯实。

三、深入分析,注重“文”“言”结合。深入分析课文,是鉴赏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步骤。

如要分析一个人的人物性格,就要依靠具体的字词来体现。不仅要抓住具体的一些词语进行分析,还要对全文要有个整体的把握和理解。

而对具体字词的把握和课文的分析就是“文”“言”很好结合。以文促言,以言悟文,就像亲兄弟互相帮忙一样,密不可分。

四、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一是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二是启迪我们的思维,以古鉴今,评古论今,推动我们的社会朝着更科学、更民主的方向发展。

要实现这两个目的,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就应该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探究和创造,把文言文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认识。

在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既要有“言”又不能无“文”,也不能把文言文教学仅仅停留在实词、虚词和翻译的层面,而是要通过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和对文本的现代解读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在《陈情表》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了文言基本知识并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知道了李密为什么在“忠”和“孝”二者之间艰难地选择了后者,按常规教学思路,至此完全可以结束本课教学,但是,我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探究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李密选择了做官,那么,仆人有了,随从有了,家庭也富裕了,祖母的赡养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可是他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问题一出,学生兴趣高涨,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对于该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尽管学生的回答很多还停留在表层,但是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使课文教学得以深化,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积极踊跃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文言文诵读研究现状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