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浑字季初文言文翻译(隋朝的李浑为什么叫李成公)

1.隋朝的李浑为什么叫李成公

成公,封号.

李浑曾经跟随杨坚南征北战,为打下隋朝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坚即位后,李浑被封为成公.

李浑,字季初,赵郡柏人人也.曾祖灵,魏巨鹿公.父遵,魏冀州征东府司马,京兆王愉冀州起逆,遇害.浑以父死王事,除给事中.时四方多难,乃谢病,求为青州征东府司马.与河间邢邵、北海王昕俱奉老母、携妻子同赴青、齐.未几而尔朱荣入洛,衣冠歼尽.论者以为知机.永安初,除散骑常侍.

普泰中,崔社客反于海岱,攻围青州.诏浑为征东将军、都官尚书,行台赴援.而社客宿将多谋,诸城各自保,固壁清野.时议有异同.浑曰:“社客贼之根本,围城复逾晦朔.乌合之众,易可崩离.若简练骁勇,衔枚夜袭,径趣营下,出其不意,咄嗟之间,便可擒殄.如社客就擒,则诸郡可传檄而定.何意冒热攻城,疲损军士.”诸将迟疑,浑乃决行.未明,达城下,贼徒惊散,生擒社客,斩首送洛.海隅清定.

后除光禄大夫,兼常侍,聘使至梁.梁武谓之曰:“伯阳之后,久而弥盛,赵李人物,今实居多.常侍曾经将领,今复充使,文武不坠,良属斯人.”使还,为东郡太守,以赃征还.世宗使武士提以入,浑抗言曰:“将军今日犹自礼贤耶?”世宗笑而舍之.天保初,除太子少保.时邢邵为少师,场愔为少傅,论者为荣.以参禅代仪注,赐爵泾阳县男.删定《麟趾格》.寻除海州刺史.土人反,共攻州城.城中多石,无井,常食海水.贼绝其路.城内先有一池,时旱久涸,一朝天雨,泉流涌溢.贼以为神,应时骇散.浑督励将士,捕斩渠帅.浑妾郭氏在州干政纳货,坐免官.卒.

2.卧冰求鲤文言文翻译

原文

王祥字休征,琅琊临沂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②,数谮之③。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④,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求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剖冰求之。冰面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⑤,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⑥,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

〔注释〕

①选自《晋书·王祥传》,略有删减。 ②慈:慈爱。

③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④牛下:指牛棚。⑤炙(zhì):烤(肉);又,烤的肉。 ⑥幕:帐幕。盖朱氏“求生鱼”、“思黄雀炙”是乃病中不思食,故有此非常要求,又以王祥之至孝,故有“卧冰求鲤”。

[译文]

王祥字休征,琅琊临沂人。生性纯孝。他从小死了亲生母亲,继母朱氏又不慈爱,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坏话。因此他从小失去了父爱,常常被叫去打扫牛棚。父母有病,他日夜照顾不得休息。有一次继母一心想吃活鱼,当时天气寒冷,河面结冰,王祥脱下衣服,准备破冰去抓鱼。冰面自动破开,两条鲤鱼从水中跃出,王祥就把它们拿回家(做给母亲吃)。继母又想吃烤黄雀,又有几十只黄雀飞进帐子里,他便拿去供奉继母。同乡人都感到惊奇而感叹,以为是王祥的孝心感动了天地的缘故。

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言文,翻译,李浑字季初

3.文言文翻译 阎百诗天质奇钝

阎百诗先生是国中的经学大师,记忆力非凡。但是他的天资是非常愚钝,他小时候读书,(一本书)背诵上许多遍才略微明白,他的身体又容易生病,他母亲不让他读书,他就暗暗记着不张口。就这样过了十年,一天,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再看以前所读的书,一点都没有疑惑的地方。这是因为辛苦地堆积精力才会这样。世上的人以自己的愚笨而退缩。或者以自己生病为借口而荒废学业的人,和百诗先生相比,应该明白这是很惭愧的了。

原文:阎百诗天质奇钝

出自 清 阎百诗《尚书古文疏证》

百诗先生为国朝经学大师,记诵精博,而其天质实奇钝。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性又善病,母禁之读,遂暗记不复出声。如是者十年。一日,自觉豁然,再观旧所研究本,了无疑滞,盖积苦精力之应也。世之以下愚自诿,或托词因病废学者,观于先生,愧可知已。

扩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阎若璩1636年十月十四日(11月11日)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阎世科(太原西寨村人),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辽东宁前兵备道参议,著有《敬刑录》、《计辽始末》诸书。父亲阎修龄,字再彭,号饮牛叟,明末贡生,以词章名,著有《眷西堂诗文》、《红鸥亭祠》行世。母亲丁氏亦能诗文。家学渊源,使阎若璩自幼就置身于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之中,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

阎若璩一生治学,多有著述。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尚书古文疏证》一书的问世。《古文尚书》系若用古文字书写,西汉时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比当时流传的今文《尚书》多25篇。

南朝、隋、唐、宋以来学者传诵的系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和汉代孔安国的《尚书传》。但自南宋吴(木或)、朱熹开始怀疑此书是后人伪作,元吴澄著《书纂言》、明梅(上族下鸟)著《尚书考异》考辨其伪,但尚无定论。阎若璩年二十读《尚书》,即疑其伪,沉潜三十余年,乃尽得其症结所在,作《尚书古文疏证》八卷。

二、启示

只要刻苦勤奋,就会学有所成,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

4.《新唐书》文言文翻译

王珪,字叔玠。高祖进关,李纲荐署世子府谘议参军事。建成为皇太子,授中舍人,迁中允,礼遇良厚。太子与秦王有隙,帝责珪不能辅导,流巂州。太子已诛,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则国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帝可,乃诏谏官随中书、门下及三品官进阁。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明日,语房玄龄曰:“昔武王不用夷、齐,宣王杀杜伯,自古帝王纳谏固难矣。朕夙夜庶几于前圣,昨责珪等,痛自悔,公等勿惩是不进谏也!”

进封郡公。坐漏禁近语,左除同州刺史。帝念名臣,俄召拜礼部尚书兼魏王泰师。王见之,为先拜,珪亦以师自居。王问珪何以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效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王曰:“忠孝既闻命矣,愿闻所习。”珪曰:“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帝闻,喜曰:“儿可以无过矣!”

参考译文:

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曾经说:“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夫下太平吧。”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发扬你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王珪推诚尽忠,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妄,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灭亡?'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吓?'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谓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罪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当时,王珪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扦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李浑字季初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