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于堂左洁一

1。

C2。B3。

D4。(1)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

【采分点:羹炙、俟、数四】 (2)而事情的紧急舒缓我也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谁能告诉我。【采分点:以故、仓卒、白】 (3)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

【采分点:诚、旋、畔】1。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分析可知,C.赚:诳骗。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以”“焉”“且”“之”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A.①介词,用;②连词,表目的,来。 B.①古今籍在焉,在:存摆放;焉:兼词,于之;②风雨兴焉,兴:兴起;焉:兼词,于之。

C.①副词,将要;②连词,尚且。D.①助词,放在时间词后,无实义;②代词,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3】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

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 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

分析可知,D项相关文段见第三段,“客或访余者,刺已入••••••不遽见••••••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只是不立即接见,并非拒见。

另:“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系作者自剖自谦之词,实际是作者读书入迷之反应,非其本性。 原文述说中也暗寓自得之意。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

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羹炙、俟、数四(2)以故、仓卒、白(3)诚、旋、畔。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 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等。

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还摆放了书架和书筒各四个,古今的书籍都存放在里边。

琴、磬和麈尾等各种什物,也都交错摆放在旁边。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将笔蘸饱满做好准备。

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提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

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 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感到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

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后来就不再端来了。

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 只有妻子有时通过过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

妻子出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

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 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

晚上坐着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注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面。

客人等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格严厉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再追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

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

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着你沉湎在书中,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 ”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区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文。

2.文言文阅读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

1。

(1)置:放置,摆放。(2)始:才。

(3)栏楯:栏杆。(4)逾:越过(5)往往:到处(6)修葺:修补2。

环境:幽雅。优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幽静: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啄食。3。

作用:承上启下。第二段又写了三件可悲之事:叔伯分家,对母亲的怀念,对祖母的怀念。

4。(1)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树木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

(2)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1。

试题分析:这道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是利用语境来推敲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也可以利用课内迁移、成语迁移。

(1)中的“置”我们在《逍遥游》中学过,“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是“安放,搁置,摆放”的意思,语境相同。

(2)中的“始”主要有两大意思:开始,才。联系学过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干。”

(3)栏楯,纵为栏,横曰楯。两个字结构相同。

(4)“逾”,越过,超过。可以联系课内“不敢稍逾约。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5)“往往”在古文中主要有两个意思:常常,到处。 一表示时间,一表示方位。

此处是指方位。同时课内学过“往往而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6)“修葺”指修理(建筑物)。此处可以根据语境判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要注意审题。题干中的信息有“第一段”“项脊轩的环境”“结合内容分析”,这三点信息既有提示也有要求。

环境主要通过景物来体现,文中的句子有“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从“兰桂竹木”这四种景物上,可以看出环境的优雅,因为在文学家的笔下,兰花为“美好”、“高洁”、“纯朴”、“贤德”、“贤贞”、“俊雅”之类的象征,因为兰花品质高洁,又有“花中君子”之美称;桂花象征胜利、崇高、友好、吉祥;竹子象征着正直,高洁的品质,与梅、兰、菊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

竹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也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从“庭阶寂寂”中直接体现了环境的幽静或静谧,“万籁有声”以动衬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文言句段的作用。

句段的作用既有结构上的,也有内容上的。根据题干的要求可以知道,本题只需要回答结构上的作用即可。

结构上的作用与句段在文中的位置有关系,“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在第二段的开头,属于文章的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或过渡,“多可喜”紧承上文第一段项脊轩的变化(从阴暗变得明亮、从漏雨变得不漏、从破旧变得幽雅),“亦多可悲”引起下文第二段的三件令人悲伤之事(诸父异爨、亡母音容、先大母厚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翻译题。文言文翻译主要采取直译法,要求字字落实。

特别关注有特殊文言现象的词,比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还要关注特殊句式,尤其是被动句和倒装句。 (1)句中的关键词是“栏楯”“胜”。

栏楯,是指栏杆;胜,形容词做名词,指胜景,新的光彩。特殊句式“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于”状语后置标志,正常语序是“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2)句中的关键词是“瞻顾”“号”。

瞻顾,瞻仰回顾;号,号哭。特殊句式“不自禁”,否定词(不) 代词(自) 动词(禁),正常语序是“不禁自”。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积极消极古文

满江红·写怀~岳飞

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

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文言文【江馆清秋】的意思及其题目

是《板桥题画三则》里的第二则:

原文:

1、馀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季,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2、江馆清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3、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译文:

1、我家有茅草房两间,南西都种着竹子。到了夏天,新竹枝叶刚刚伸展开来,绿树成荫,光色照人,放一张床在竹林中,十分凉爽舒适。到了秋冬交替之时,把屏风的骨架拿出来,截去两头,横着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待到风和日暖,冻得半僵的苍蝇又飞动起来,撞到窗纸上,咚咚咚地发出敲击小鼓的声音。这时,窗纸上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不是一派天然的图画吗?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老师的传承,多数是得之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啊。

2、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3、我种了几十盆兰花,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都显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在山的北面,石头的空隙中,既能够躲避烈日,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对着我的堂屋,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第二年,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挺拔直上,香味坚实、厚重而悠远。又一年,长得更加茂盛。由此我体悟到:万物均有自己的本性。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盎:情趣洋溢)不如留与伴烟霞。”又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这不过是假山罢了,尚且如此,何况是真山呢!我画的这幅兰画,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

文言文尘

上一篇:文言文后悔 下一篇:初中必考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