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的文言文翻译
1.古文中施是什么意思
施
拼音
shī
笔划
9
五笔
YTBN
部首
方
结构
左右结构
五行
金
笔顺
点、横、横折钩、撇、撇、横、横折钩、竖、竖弯钩
释义
1.实行:~工。~政。设~。~展。~教(jiào)。~为(wéi)。~威。实~。措~(办法)。发号~令。 2.用上,加工:~肥。~粉。 3.给予:~礼。~诊。~恩。 4.姓。
2.《程信,字彦实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
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
镗战益力,也先遂却。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
明年二月,出为山东右参政,督饷辽东。巡抚寇深奏盗粮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视旧加大,属信钩考。
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深由是不悦信。天顺元年,擢太仆卿。
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 三营大将言太仆苛急,请改隶兵部。
信言:“高皇帝令太仆马数,勿使人知。若隶兵部,马登耗,太仆不得闻。
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帝是之,乃隶太仆如故。明年,改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都指挥夏霖恣不法,佥事胡鼎发其四十罪,信以闻,下霖锦衣狱。门达言信不当代奏,时寇深方掌都察院,以前邻劾信。
征下诏狱,降南京太仆少卿。母忧归。
成化元年,起兵部,寻转左侍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数叛,陷合江等九县。
廷议发大军讨之。以襄城伯李瑾充总兵官,进信尚书,提督军务。
至永宁,分道进。信与瑾居中节制。
转战六日,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
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白圭同莅兵部。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
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明年致仕,逾年卒。
谥襄毅。信征南蛮时,制许便宜从事。
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曰:“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
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 ”在南京,守备臣欲预钱谷讼狱事,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
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举正统七年进士 举:考中。 B.又置新斛视旧加大 视:比照。
C.属信钩考 属:隶属。D.论者韪之 韪:认为……正确。
C(属:委托,交付。)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信为官正直的一组是(3分)①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 ②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③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 ④信以闻,下霖锦衣狱⑤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 ⑥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D(①表明程信督战果敢;③表明程信恪尽职守;⑤表明程信想做事而不能如愿)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程信督战果敢。
也先侵犯京城时,程信不让攻击也先失利的都督孙镗撤军进城,而是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发炮帮助他,没有退路的孙镗越战越勇,击退了也先。B.程信恪尽职守。
程信提出的赈济京城附近饥民,恢复河间被罢免学官的官职和被遣送生徒的学业等建议,都得到皇上许可;任太仆卿时,他定期征用马匹,及时掌握马匹的增减情况。 C.程信平叛有功。
朝廷发大军征讨四川戎县蛮人叛乱,程信与总兵官李瑾居中调度,分路进军,转战六天,破寨七百五十多,斩首四千五百多,俘获无数,平定了叛乱。D.程信能识大体。
在南京任上,守备大臣想干预钱粮的管理和诉讼案件,程信认为守备重臣应当非常谨慎,不要越俎代庖,行使主管官吏的职责。 D(D项“守备重臣应当非常谨慎”理解错误;“所以谨非常”意为“是用来防备意外事件的”)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 (4分)(1)倘若有警报,马匹不充足,谁能承担这个过失?4分;译出大意给2分;“脱”(“倘若,如果”等)、“咎”(“罪过,过失”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主人。
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6分)(2)刑罚奖赏,是君主的大权,不得已而授予别人。
有幸事情集于我一身,总是自己专断,这不是人臣所应该做的。(6分;译出大意给3分;判断句、“假”(“授予、交给、交付”等)、“辄”(“总是,就”“动不动就”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附:文言文参考译文程信,字彦实,他的祖先是休宁人,洪武年间戍守河间,于是在那里安家。
程信考中正统七年进士,被授予吏科给事中。也先侵犯京城,程信督率军队守卫西城门。
都督孙镗攻击也先失利,想进城,程信不让进,而是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发炮帮助他。孙镗越战越勇,也先于是退却。
景泰元年,请求赈济京城附近的饥民,恢复河间因用兵而被罢免、遣送的学官、生徒,皇上都批复可以。第二年二月,出任山东右参政,监督往辽东运输军粮。
巡抚寇深上奏,盗粮一石以上的处死,又设置了比照旧粮斛加大的新粮斛,交付程信测算考核。程信立即打碎它,说:“为什么置人于死地呢?”寇深因此不喜欢程信。
天顺元年,提拔为太仆卿。京卫的马匹以前消耗过多,程信定期征用马匹。
三营大将诉说太仆为人苛刻而急切,请求皇上更改让马匹隶属兵部。 程信说:“高皇帝命令太仆管理马匹数量,不要让他人知道。
如果隶属兵部,马匹增减,太仆不能知道。倘若有警报,马匹不充足,谁能承担这个过失?”皇上认为程信的话是对的,于是像以前一样。
3.《赵璜,字廷实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赵璜,字廷实。少从父之官,坠江中不死。
稍长,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登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
出为济南知府。猾吏舞文,积岁为蠹。
璜择愿民教之律令,得通习者二十余人,逐吏而代之。 汉庶人①牧场久籍于官,募民佃。
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阅七年,政绩大著。
正德初,擢顺天府丞,未上,刘瑾恶璜,坐巡抚朱钦事,逮下诏狱,除名。瑾诛,复职。
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寻调山东。
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番僧乞征以充斋粮,帝许之,璜力争得免。
曲阜为贼破,阙里林庙在旷野,璜请移县就阙里,从之。擢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
以边警改理畿辅②戎备。事定,命振顺天诸府饥,还佐部事。
世宗即位,进左侍郎,掌部事。裁宦官赐葬费及御用监料价,革内府酒醋面局岁征铁砖价银岁巨万。
嘉靖元年进尚书。 刘谨创玄明宫,糜财数十万,瑾死,奸人献为皇庄。
帝即位,斥以予民,既而中旨令③仍旧。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
会方修仁寿、清宁宫,费不继。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可无累民,帝可之。
诏营后父陈万言第,估工值六十万,璜持之。 万言诉于帝,下郎中、员外二人诏狱。
璜言:“二臣无与,乞罪臣。”帝不听。
其后论救踵至,万言不自安,再请贷。二人获释,工价亦大减。
诏建玉德殿,景福、安喜二宫,璜请俟仁寿宫成,徐议其事,帝不许。顷之,以灾异申前请,帝始从之,并罢仁寿役。
璜为尚书六年,值帝初政,锐意厘剔,中官不敢挠,故得举其职。 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
璜素与秦金齐名,考察自陈,与金俱致仕。廷臣乞留,不许,驰驿给夫廪如故事。
璜有干局,多智虑。事棼错,他人相顾愕眙,璜立办。
既去,人争荐之。十一年召复故官,未上卒。
赠太子太保,谥庄靖。(节选自《明史·赵璜传》)[注]①汉庶人:指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照。
②畿辅:国都附近的地方。③中旨令:皇帝自宫廷发出的亲笔命令。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庶人牧场久籍于官 籍:登记B.坐巡抚朱钦事 坐:因……受牵连C.诏营后父陈万言第 第:府第宅院D.中官不敢挠,故得举其职 举:被举荐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赵璜体恤民生的一组是(3分)①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 ②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③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 ④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⑤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 ⑥二臣无与,乞罪臣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璜治理政务政绩卓出。 任职济南时不畏权贵,保住了农户租种的牧场土地。
B.赵璜恪尽职守。担任左侍郎时能大胆裁减内廷开支,缩减皇室工程的造价。
C.赵璜没有听从朝廷大臣的意见,依然辞职,但朝廷对他的车马供应仍按旧例。D.赵璜有才干,在他人为纷乱错杂的事件观望惊讶时,他能立即找到处理的办法。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
(3分)(2)其后论救踵至,万言不自安,再请贷。(4分)(3)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
(3分)。
4.文言文任能举贤的翻译成和答案
任能举贤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文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荣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注释
世俗:指一般平常、凡庸的人。
党:党羽。
比周:串通勾结,结党营私。
督实:考核其工作实绩。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但却不能收到实效,社会越来越动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太公答道:“选拔出贤能而不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
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
太公答说:“导致这一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贤人了。”
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太公说:“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之徒,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被进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排斥。这样邪恶之人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越来越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文王问道:“应该怎样举贤呢?”
太公答道:“将相分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实绩。选拔各类人才。考查其能力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同德才相称。这样就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
5.文言文《完璧归赵》的翻译
战国的时候,赵惠文王有一块叫做「楚和氏璧」的宝玉,被秦国的昭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赵国来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们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池,和赵国换取这块「楚和氏璧」的宝玉。”
惠文王一听:“这该如何是好呀?秦国这么强大,如果把宝玉交给秦昭王,他要是耍赖,不把十五个城池给我们;如果不给,秦昭王会不会一气之下派兵来打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大家看到惠文王这么烦恼,就有人提议:“我们去请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来,他一定会想到好办法的。”
蔺相如来了之后,惠文王第一句话就问他:“秦国要用十五个城来交换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应不应该答应他呢?”蔺相如毫不迟疑的说:“秦国强,赵国弱,我认为您不答应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国拿了我的璧玉,却不把城池给我,那我该怎么办?”惠文王忧心地问。蔺相如马上接口说:“秦国要拿十五个城池来交换赵国的楚和氏璧,假如赵国不答应,那当然是赵国的错;反过来,若秦国得到了璧玉,却不把城池给赵国,那错就在于秦国了。因此,照我的看法,还是派人将璧玉送到秦国去比较好。”
赵惠文王觉得蔺相如说的很有道理:“依你看,派什么人去好呢?”蔺相如自告奋勇的说:“假如大王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臣倒愿意前往一试。秦国如果守信把城给我们赵国,我就把璧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食言,不把城给赵国,我一定负责将原璧归还赵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以后,见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秦昭王一见到璧玉后,高兴地不得了。不断地把璧玉捧在手上仔细欣赏,又把它传给左右的侍臣和嫔妃们看,却都不提起十五个城池交换的事。蔺相如一看情形不对,马上向前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玉虽然是稀世珍宝,但仍有些微的瑕玭,请让我指引给大王看看!”
秦王一听:“有瑕玭?快指给我看!”蔺相如从秦王手中把璧玉接过来以后,马上向后退了好几步,背靠着大柱子,瞪着秦王大声说:“这块璧玉根本没有瑕玼,是我看到大王拿了宝玉以后,根本就没有把十五个城池给赵国的意思。所以我说了个谎话把璧玉骗回来,如果大王要强迫我交出璧玉的话,我就把楚和氏璧和我自己的头,一起去撞柱子,砸个粉碎。”蔺相如说完,就摆出一付要撞墙的样子。秦昭王害怕蔺相如真的会把璧玉撞破,连忙笑着说:“你先别生气,来人呀!去把地图拿过来,划出十五个城市给赵国。现在你可以放心把璧玉给我了吧!”
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就骗秦王说:“这块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宝,赵王在交给我送到秦国来之前,曾经香汤沐浴,斋戒了五天,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时候,也同样应该斋戒五天,然后举行大礼,以示慎重呀!”。秦王为了得到璧玉,只得按照蔺相如所说的去做。蔺相如趁着秦王斋戒沐浴的这五天内,叫人将那块璧玉从小路送回赵国。
五天过去了,秦王果真以很隆重的礼节接待蔺相如。蔺相如一见秦王便说:“大王,秦国自秦缪公以来,二十多位君王,很少有遵守信约的人,所以我害怕受骗,已差人将璧玉送回赵国!如果大王真的要用城池来交换楚和氏璧,就请先割让十五个城池给赵国,赵王一当遵守誓约将玉璧奉上。现在,就请大王处置我吧!”
秦昭王一听璧玉已经被送回赵国,心里虽然很生气,却也佩服蔺相如的英勇,不但没有杀他,还以礼相待,送他回赵国。
后来,大家就用“完璧归赵”来形容将别人的东西完整的归还给别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