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素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素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素读音sù,在文言文中具体解释如下:
1、白色,雪白〖white〗
秦伯素服郊次,乡向而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服尚素玄。——班固《东都赋》
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元·关汉卿《窦娥冤》
2、质朴;不加装饰〖simple;plain〗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唐·刘禹锡《陋室铭》
众人皆以奢靡为贵,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3、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void〗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诗·魏风·伐檀》
诸子之传书,素相之事也。——汉·王充《论衡超奇》
4、平素,往常,旧时〖ordinary;old〗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1]
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明史·海瑞传》
5、寒素,低微〖poor〗。
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
已。——《三国志·贾诩传》
又如:素士(布衣之士;贫寒的读书人);素姓(平民,百姓);素品(低微的门第);素室(寒门)。
6、诚心的,真情的〖honest〗
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竭智能,示情素。——《战国策》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曹植《洛神赋》
7、预先〖inadvance〗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国语·吴语》
8、向来;从来就〖atall〗。
谷素多力。——《巢谷传》
如:素不相识;素不通信。
扩展资料
常见词组:
1、素不相能sùbùxiāngnéng
英文:cannotgetalongwell
解释:一向合不来
例句: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阿Q正传》
2、素不相识sùbùxiāngshí
英文:didnotknowsb.before;
解释:向来不认识
例句:他们俩素不相识,一见面竟成了好朋友。
3、素材sùcái
英文:
解释实际生活中未经总结提炼的形象,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
例句:为完整性的传记找到丰富的素材。
4、素菜sùcài
英文:vegetabledish
解释:不用鱼肉等,只用蔬菜、瓜果等做的菜,素菜有种说法叫”素千益“,所谓的“素”是指没
有鱼肉等,只有瓜果、蔬菜等的饭食。所谓的“千益”是指素菜有千种对人体的益处。
5、素常sùcháng
英文:usually;awaysordinarily
解释:平素;平常
例句:素常他到十二点钟才睡觉。
2.素 在文言文当中的意思
1、①本色;白色:素服|素丝。
②颜色单纯;不华丽:朴素|素净|素雅。③蔬菜、瓜果类食物,跟“ 荤 ” 相对:素食|素菜|素油。
④本来的;原有的:素质|素性。⑤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元素|因素|要素|维生素。
⑥平时;向来:平素|素来|素不相识。5具有。
6书信。7姓 2、指白色生绢。
除作衣料,中国艺术与它也有不解之缘,历史上许多书画作品、清代顾、湘、苏、粤四大名绣都是以白色生绢为依托创造出来的。《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太平御览》卷八一四引《范子计然》:“白素出三辅,匹八百。”又卷八一九引同书:“白纨素出齐鲁。”
《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绫锦、纨素、金银饰镂之物,自是以下,杂彩通于贱人。”清叶梦珠《阅世编.食货六》:“露香园顾氏绣,海内驰名,不特翎毛、花卉、巧若天成,而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向来价亦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丈者,不啻数金。”
3、网络用语,台湾普通话“是”的读音,与之对应的有“8素”。
3.蠲的古文意思是什么
[ 蠲 ] juān
〈名〉
虫名。又名“马蠲”、“马陆”。俗称“香油虫”。
[ 蠲 ] 马蠲也。从虫目,益声。象形。《明堂月令》曰:腐艹为蠲。古玄切。——《说文》
词性变化
[ 蠲 ] juān
〈动〉
2. 除去、驱出、去掉。同“捐”。
宜弘大务,蠲略细微。——《后汉书·虑植传》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白居易《杜陵叟》
2. 又如:蠲资(出资);蠲恤(免去劳役赋税等项,并给与安慰或救济);蠲疴(除去疾病);蠲丁(免除丁口钱);蠲欠(免除积欠租税);蠲平(消除平息)
3. 清除,疏通。
应时而蠲。——扬雄《剧秦美新》
蠲浊而流清。——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4. 又如:蠲疏(清除疏通);蠲涤(清除,除去);蠲荡(清除;废除)
5. 使清洁。
剖腹以蠲肠。——《晋书·皇甫谧传》
6. 又如:蠲洁(清洁;明洁);
7. 明示,显示。
惠公蠲其大德。——《左传》
8. 通“涓”。择取。
图厥政,不蠲蒸,天惟降时丧。——《书·多方》
4.文言文的具体含义或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5.文言文中(若)是什么意思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 ruò
1. 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2.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3. 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4. 约计:~干(gān )。~许。
5.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 顺从:“曾孙是~。”
7.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8.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9.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