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全解初中

1.初中语文文言文全解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文件大,留下邮箱吧

2.高分突破课外文言文全解全练的初中常考文言词语大汇总

案:1、几案。如“取案上器击伤伤夫人”。2、通“按”。察看,查究。如“如有司案图”。

才:1、只,仅仅。如“初极狭,才通人”。2、刚,刚才。如“此印才毕。”。3、才能,本领。如“英才盖世”。

彻:1、通,通达。如“固不可彻”。2、透,穿透。如“日光下彻”。3、通“撤”,撤除,取下。如“军卫不彻,警也”。

辞:言词,话语。如“辞甚畅达”。2、推辞,谢绝。如“使王武子辞焉”。3、辞别,辞别。如“旦辞爷娘去”。

从:1、由。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如“隶而从者”。3、顺从。如“从民欲也”。

但:1、只是。如“但手熟尔”。2、但是,不过。如“夫妻心稍安,但儿神气痴呆”。

对:1、回答。如“其人遂夫以对”。2、相对。如“有两人铺毡对坐”。3、敌对,对立,对付。如“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

复:1、恢复,复原。如“复若赋”。2、回答,答复。如“不敢出一言以复”。3、重复,繁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4、又,再,更。如“不复印得路”。

弗:1、不,没有。如“弗之怠”。2、不要,不能。如“急逐弗矢”。

G 盖:1、用句首,表议论叙述开始,不译。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2、承接上文,说明原因或解释,可译为“就因为”,“原来是”。如“盖大苏泛赤壁云”。4、古代遮挡阳光和雨水的用具。如“日初出大如车盖”。5、胜过,超过。如“英才盖世”。

恨:1、感到遗憾。如“求学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悔恨,后悔。如“公言善,吾亦恨之”。3、怨恨。如“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济:1、渡,过河。如“贾人济河”,2、成,成就,成功。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3、救助,接济。如“杀黑龙以济冀州。”

既:1、已经。如“既克,公问其故”。2、既然,如“既非挺出地面,则为深谷所隐蔽。”3、表并列,与“不,且,亦”结合,可不译,如“三军既惑且疑”。

僵:“1、僵硬,僵直。如“僵卧长愁”。2、死,倒毙。如“岁寒虫僵”。3、仆倒,向后倒下。如“鲍叔御公子小白僵”。

解:1、脱下,解脱。如“宽衣解带”。2、剖开,分解。如“疱丁解牛”。3、解释,劝解。如“所以传道、授予业、解惑也”。4、融化,溶解。如“于时冰皮始解”。5、通“懈”,懈怠,松懈。如“吾开懈而不欲动。”

俱:1、一起,一同。如“欲呼张良与俱去”。2、全,都。如“野径云俱黑”。

军:1、军队。如“上自带军”。2、驻军。如“周亚夫军细柳”。3、军营。如“沛公已去,间至军中”。4、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如“万人为一军”。

克:1、战胜,攻破。台“故克之”。2、克制,约束。如“克己奉公”。

劳;1、费力,劳累。如“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2、使……劳累。

3.初中文言文解释大全急啊!!!~~~~不针对任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

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

4.初中语文文言文全解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文件大,留下邮箱吧。

5.初中文言文全解的内容简介

《初中文bai言文全解(适用于苏教版)》内容简介:古诗文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中,古诗文作品的比du例大约占课文总量的40%。教育部在最新的基础教育改革当中,又进一步强zhi化了中学阶段古诗文的学习,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积淀文化底蕴,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初中语文课dao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规定为:诵读古代诗词,有内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对于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容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文言文全解初中

上一篇:挫折文言文 下一篇:文言文翻译50字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