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三(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1.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案: 同“按”; 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 通“疲”; 疲劳。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 通“班”;“斑”; 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 同“版”; 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 同“蚌”; 河蚌。

“民食果损蜯蛤。 暴: “同曝” 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暴: 同“曝”; 晒。

动词。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杯: 同“杯”; 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 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同“背” 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 通“被”; 顶。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 同“披”; 穿着。

动词 “闻妻 言,如被冰雪。”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同金生皆被绮绣,”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 同“睥睨”; 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 通"避”; 躲避,逃避。

动词。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 通“避”; 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 通“僻”; 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 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敝”; 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 通“敝”; 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 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 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 同“否”; 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 同“否”; 不会。副词。

“王曰:‘不也’。” 不: 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 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 不: 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 材: 同“才”; 才能。

名词。 仆材 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 材: 同“才”; 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 通“才” 仅,只。副词。

“城中 兵不满千,户裁及万。” 裁: 通“才”; 刚刚。

副词。 “手裁 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 同“彩” 彩色,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 同“彩”; 颜色,彩色。

名词。 “须臾成五采。”

仓: 同“苍”; 黑色。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 同“脏” 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 通“缠” “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 通“倡”; 倡导。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 同“抄”; 抄写。动词。

“适 中手自钞录。” 雠: 同“仇”; 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 同“锄”; 锄头。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 通“黜”; 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 二、活用现象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3、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5、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作动词) 7、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称名) 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称名) 9、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形容词用作动词) 1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1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作名,到达的人) 13、火尚足以明也(明:形作动,照明)14、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用作动词) 1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16、负而前驱(名-状) 1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 18、后世之谬其传而不能名者(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名作动,说出,说明,识其本名) 19、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名-状) 20、函梁君臣之首(名-动) 2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动用法) 2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动,推究) 23、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吹起)2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动词使动用法,使…鸣) 25、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名词作动词,命名) 2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乘船) 2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名词作状语,目:亲眼;耳:亲耳) 28、大石侧立千尺(名-状) 2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状)30、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名) ------------------------- 三、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今指父亲的父亲) 3、。

2.必修3语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 把握重点 巧用方法 现在中考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当前同学们对语文复习存在着这样 两种心态:一部分同学认为语文知识点繁多,而且中考侧重考查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考查课本的内容少,因此往往把精力投放在一些“速成”的科目上,复习语文时十分浮躁;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认真复习课本的知识后,也做了大量的阅读题,考试却不见成效,感觉语文复习无从下手,于是干脆放弃。

这些做法都是很不可取的。实际上,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

从前几年学生复习情况来看,在冲刺阶段,若能够按照老师的复习计划,复习形成知识网络,答题依据正确的技巧方法,稳扎稳打,考试前做到成竹在胸,考试中是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的。 那么,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应该讲究哪些策略和方法? 下面结合我们学校老师在最后复习阶段的几点做法,简单谈谈: 首先,应认真“吃”透近两年中考题。

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

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 一、积累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 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

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

内容比较浅显,考察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翻译类。

此类题解答思路是: (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

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二是启示类。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三、现代文阅读部分。

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 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

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在课外选段上应尽量多选取这两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另外,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

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 索找答案。

比如,整体感知类的题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做此类题,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找议论、抒情的语句。

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一定要熟记于心。再比如,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我们可以这样作答: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

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凡述种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所以做阅读题切忌盲目。

四、作文部分。“话题”作文仍然是今年考查的主流。

在最后阶段要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并学习。

点化,文言文,必修,复习

3.急求: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编辑本段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

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

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

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编辑本段段解 ·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七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

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 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10.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1.王无罪【岁】。

语文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三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