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树瘿》(大致意思为:树因为长了瘤,石头因为有斑纹才被人喜爱)

1.大致意思为:树因为长了瘤,石头因为有斑纹才被人喜爱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宋·苏轼《答李端叔书》

《答李端叔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谪居黄州一年后写给李端叔的一封回信。苏轼在文中陈说了自己对世事的看法,解释了世人对自己的一些误解,记述了谪贬后自己的处境、世态的炎凉,以及对自我的反省。

贬谪后身居山野,苏轼有充裕的时间反省自我,他对自我的认识也更加深刻。这几句是说:树上有木瘤,石头上有晕斑,犀角有洞腔,这些讨人喜欢的独特之处,其实正是事物的病态表征(它们的缺欠)。之后引到自身的反省,说自己回顾三十年来所作之事,多有缺欠。

2.谁知道文言文:枯树神鱼

原文

会稽石亭埭有大枫树,其中空朽;每雨,水辄满溢。

有估客载生鳣至此,聊放一头于枯树中,以为狡狯。村民见之,以鱼鳣非树中之物,或谓是神,乃依树起屋,宰牲祭祀,未尝虚日,因遂名“鳣父庙”。人有祈请及秽慢,则祸福立至。

后估客返,见其如此,即取作臛,于是遂绝

翻译

会稽(地名)石亭埭(地名)有棵大枫树,树干腐朽,里边空了;每逢下雨,水都能填满流出来。

有个商人运了一些活鳣鱼到这里,暂且放了一条鳣鱼到枯树里面,把它当作是游戏。村民见了鳣鱼,认为它不应该是树里的东西,有人说这是神,于是挨着大树建起庙宇,屠杀牲畜来祭祀它,从没有听过一天,因此起名叫做“鳣父庙”。如果人到这里来虔诚祈祷或者怠慢侮辱,则好运或者灾祸就会立即降临。

后来那个商人回来,看到这个景象,就把鳣鱼取出来做了鱼汤,于是祭祀活动就渐渐绝迹了。

望采纳

文言文,树瘿

3.文言文在线翻译

开元四年,山东蝗灾严重,老百姓靠祭拜灭虫,坐视蝗虫吃禾苗不敢捕杀。

姚崇上奏皇帝说:“《诗经》说:‘抓住那吃禾苗的害虫,扔到烈火中焚烧。’汉光武帝曾下诏:‘鼓励顺应当时灾情的法令,奖励关农桑的做法,消灭那吃禾苗的所有害虫。

’这是消灭蝗灾的正义主张。况且,蝗虫怕人,容易驱除,加上地都有主人,让他们各自抢救自己的土地,他们一定不怕劳苦。

请皇上恩准连夜堆设火场,砍出隔离道,边焚烧边掩埋,蝗虫就可以捕杀干净。古代也有灭蝗不成功的情况,只因为人们没有尽心力而已。”

(皇上)于是派出御史作为捕蝗使,分几处同时灭蝗。汴州刺使倪若水上奏皇上说:“消除天灾应当凭借德行。

古时刘聪(无道,所以)除蝗不胜,而且蝗害更加严重。”便拒绝御史不接受除蝗命令。

姚崇给他写了一封信,说:“刘聪是一个不合法的国君,他的德行不能胜过妖邪。现在是圣明的朝代,那些妖邪不能胜过君主的高尚德行。

古代贤良的长官,蝗虫躲开他管辖的地区。你说修养德行可以免除灾害,那么你现在(的灾情是因为你)没有德行才如此的吗?现在你眼看着蝗虫吃禾苗无动于衷,忍心不救,会造成今年没有收成,刺使您怎么解释?”倪若水害怕了,便开始大规模捕蝗,共捕得蝗虫十四万石,投入汴渠顺流而下的不能全部记下。

文言文《树瘿》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