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里有晏元献的文言文(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晏元献⑴公为童?爱问)
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晏元献⑴公为童? 爱问
【答案】【小题1】适逢,正赶上 到处 已经 欣赏,赞赏 (4分)【小题2】D(3分)【小题3】⑴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
(2)那些整天忙碌于政事的人,望见这清幽的山谷,也会留连往返。 。
(3)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小题4】晏殊是一位有才华且很诚实的人。
从文中“张文节荐之于朝廷”、“臣十日前已作此赋,【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适、既”的意思都很固定,译为“适逢” “已经”,“往往”是古今异义词,根据语境应译为“到处,处处”,“嘉”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可译为“欣赏,赞赏”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的“于”前者译为“给”,后者译为“比”,B项中的“以”前者“以至”连用,后者是“用”的意思。
C项中的“之”前者是助词,后者是代词。D项中的“其”都是代词用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是时”“讲习” “为” “俟”等。
“ 是时”,中的“是”要译为代词用法,即当时,那时候。 “讲习”,要把后面的省略成分补出来,即“讲习诗书”。
“为”, 放到语境中可译为“做、写”等。“俟”,是重点词的解释,应译为“等待”。
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文中的故事情节,晏殊的言行,尤其是文中对他的侧面描写,如“张文节荐之于朝廷”“上极爱其不隐”“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等,可知,晏殊是一个诚实、朴实、有才华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予现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
出自: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下为节选)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
译文:
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山谷里面。从外往里看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
只有走到山谷里面来,才能看到它们的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形成的原因,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的结果,沙土都被冲走了,唯独剩下了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岩石。至于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统统都是由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沈括巡视温州,曾到雁荡山做了实地考察。他对雁荡山的地貌特点做了精心观察,并联系黄土高原的地形做了类比分析,正确推断出雁荡山的成因,是由于流水侵蚀的作用,才使平原变成山岳。创作了这篇文章。
作者简介:
沈括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卓越非凡的科学家、学者。一生著述甚丰,创见独具,广博精深,《梦溪笔谈》就是他留给世人的一部辉煌不朽的巨著。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生活在北宋时代,二十四岁始为沭阳县主簿,三十三岁登进士第。历任县令、司理参军、知州。翰林学士、司天监、光禄寺卿、计相(财政大臣)等官职。熙宁六年间(1073)六月,奉命相度两浙路农田。
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访。次年四月,察访浙东温、台等州并游览雁荡山。“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这是他被雁荡的奇峰错立,瀑水横飞,幽壑腾烟,谜一般景色所感触而引发的对雁荡的赞美和概括。沈括在观察游览雁荡的同时,了解了雁荡的开发历史。
在《梦溪笔谈·雁荡山》一文中,收录了唐僧贯休的诺相罗之赞:“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雁山的“经行峡”、“宴坐峰”,都是由于贯休的诗而得名的。指出宋祥符中,因建造玉清宫入山采木,雁荡山才逐步地为人们发现、了解。
3.文言文梦溪笔谈
原文: 陨 石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
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舍善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梦溪笔谈》) 译文: 治平元年,一天太阳西下时,在常州的上空,忽然发出巨响,像打雷一样,只见一颗大星差不多像月亮那么大,出现在东南方。不一会儿,又震响一声,飞落向西南方向去。
最后又震响一声,落在了宜兴县的许家的园子里。当时远近的人全都看见,星光照得天空通明。
落下后,许家篱笆都烧着了。这颗星一落地,火光也就熄灭了。
地下有一个洞,像杯子大小,但是很深。往洞里看,这颗星还在深处闪烁发光,过了很长时间才渐渐暗下来,可是还热得很,不可接近。
又过了很久,挖开那个洞,有三尺多深,找到一块圆石头,还热,有拳头那么大。它的一头稍微有些尖,颜色像铁一样,也有铁那么重。
常州知州郑伸把他送到无锡金山寺里,至今还用匣子收藏着。有游人来,才打开匣子给他们看看。
王无咎曾为此事撰文,写得很详细。望采纳。
4.一举而三役济文言文翻译
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
原文: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翻译:祥符年间,宫中失火。那时,丁晋公奉命主管修复被烧毁的宫室,但是取土很远是个困难,丁晋公就命令工匠在大街上挖土。没过几日,大街就成了深沟。丁晋公命令工匠将汴河河水引进沟中,再用很多木排竹筏和船将修缮宫室要用的材料顺着沟中的水运进宫中。宫殿修完后,再把废弃的砖瓦、灰土等填到深沟里,又把它恢复为街道。做了一件事却解决了三件费力的事,节省下来的钱用亿万计算。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