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望的文言文以及注释(望梅止渴(古文)注释)

1.望梅止渴(古文) 注释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典故】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2.望岳原文及翻译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译诗: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文言文,注释

3.文言文翻译《望玉山记》

望玉山记原文及翻译第1段 原文 玉山之名莫知于何始.不接人境,远障诸罗邑治.去治莫知几何里。

或曰:山之麓有温泉.或曰:山北与水沙连内山错,山南之水达于八掌溪.然自有诸罗以来,未闻有蹑屩登之者.山之见恒于冬日,数刻而止。予自秋七月至邑,越半岁矣,问玉山,辄指大武峦山后烟云以对.且曰:“是不可以有意遇之.” 语译 玉山的名字不知从何时开始?它地处幽僻,山下无人居住,远远地护卫著诸罗县(嘉义县)官署所在地;距离县治亦不知有多少里?有人说:“玉山山脚下有温泉!”有人说:“玉山北面与日月潭附近的群山参差交错,玉山南边的溪水一直流入八掌溪。”

但是自从有诸罗县以来,却不曾听说有人穿著草鞋登上玉山的。而玉山山头的出现,也常常仅止于冬天的某些时候。

我从秋天七月到诸罗县,至今已超过半年了,问人玉山在那儿?每每得到的回应就是跟我指著大武群山后面那一片烟云弥漫的地方。而且还说:“要看玉山呀!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 望玉山记原文及翻译第2段 原文 腊月既望,馆人奔告:“玉山见矣!”时旁午,风静无尘,四宇清澈,日与山射,晶莹耀目,如雪、如冰,如飞瀑,如铺练,如截肪。

顾昔之命名者,弗取玉韫于石,生而素质,美在其中而光辉发越于外耶?台北少石,独萃兹山,山海之精,酝酿而象玉,不欲使人狎而玩之,宜于韬光而自匿也。山庄严瑰伟,三峰并列,大可尽护邑后诸山,而高出乎其半。

中峰尤耸,旁二峰若翼乎其左右.二峰之凹,微间以青,注目瞪视,依然纯白,俄而片云飞堕中峰之顶,下垂及腰,横斜入右.于是峰之三顿失其二。游丝徐引诸左,自下而上,直与天接。

云薄于纸,三峰勾股摩汤,隐隐如纱笼香篆中。微风忽起,影散云流,荡归乌有,皎洁光鲜,轩豁呈露。

盖瞬息间而变幻不一,开阖者再焉,过午则尽封不见。 语译 农历十二月十六,客栈的人跑来告诉我:“玉山出现了,可以看见玉山了!”当时将近中午,风静悄悄地,空气中没有任何尘埃,天地间一片清澈乾净,日光被玉山反射出来,明亮透澈,光彩逼眼,那洁白的光亮像雪、像冰、像急流飞奔的瀑布、像一匹铺展开来极柔软洁白的丝绸、像刚被划切割开的润白脂肪。

我反覆思考著前人命名为“玉山”的原因,难道不是取其美玉蕴藏于石中,天性本质素朴洁白,内在美好而光彩发扬散耀于外吗?北台湾地区鲜少奇石,而山海之精华独独聚集在这座山上,经长时间酝酿蓄积而成这山石如玉的形象,自是不愿让人亲近狎弄,应当是希望能收敛光芒,故而隐匿自身,让人不轻易遇见的吧!山的形状庄严瑰丽又高峻,三座山峰并列,大到足可以完全护翼其后群山,而且高出群山的一半。中峰特别高耸,旁边的两座山峰,好似护卫在它的两侧,而两座山峰之间的塌陷处,略微间杂了一些青色,而当我专注地瞪眼直视后,却发现它仍然是一片纯白。

不久,有一抹云飞了下来,停在中峰的峰顶,又向下坠到山腰,接著横向斜入右边,玉山三峰立刻消失了两座。而后云丝慢慢伸长飘到左边,由下往上,飘向天空与蓝天相接。

云比纸更薄,在三峰之间来回飘动拂摩,朦朦胧胧,彷佛薄纱笼罩著袅袅而升的篆文般的烟缕。忽然间微风吹拂,云散烟消,一切归于空无,而皎洁光亮的玉山豁然朗现。

大概来看,转瞬之间变化不一,一再琐入云海后又豁然朗现。过了中午之后,云才全然遮蔽了玉山,而再也看不见。

望玉山记原文及翻译第3段 原文 以予所见闻天下名山多矣,嵩、少、衡、华、天台、雁荡、武夷之胜,征奇涉怪,极巍峨、穷幽渺,然人迹可到;泰山触石、匡庐山带皆缘雨生云,黎母五峰昼见朝隐,不过叠翠排空,幻形朝暮,如此地之内山,歛锷乎云端,壮观乎海外而已。岂若兹山之醇精凝结、磨湼不加,耻太璞之雕琢,谢草木之荣华?江上之青,无能方其色相;西山之白,莫得比其坚贞。

阻绝乎人力舟车,缥缈乎重溟千岭。同豹隐之远害,择雾以居;类龙德之正中,非时不见。

大贤君子欲从之而末由,羽客缁流徒企瞻而生羡。是环海内外,独兹山之玉立乎天表,类有道知几之士,超异乎等伦,不予人以易窥,可望而不可即也。

语译 凭我的经验,所见闻过的天下名山十分之多。嵩山、少室山、衡山、华山、天台山、雁荡山、武夷山的美景,奇特怪伟,极其高耸,极其幽深隐密,但是人却可以到达。

泰山(石山)、匡庐山群皆因雨而云气缭绕;广东的黎母五峰白天显现早晨隐没,仅仅是碧峦凌空层叠,早晚随著云雾变幻,像这地区最高的山崖出没于云端,于海外观之,觉得壮观罢了。那里能像这玉山凝聚了质朴纯净的本性,不加任何雕琢砥砺,以雕琢为耻,拒绝草木茂盛之雕饰呢?大江上的青绿,没法而和它的景色相比;西山上的雪白,比不上它的坚贞。

人力舟车无法到达,高远隐忽于洋洋大海和崇山峻岭之间。如同豹一般隐居山林以远离灾害,选择云务缭绕之处居住;像龙拥有君子德行般,坚守正中之道,不是对的时机决不显现。

贤能的君子想要追随它却无法可及;道士僧徒仅能企盼而心生羡慕。此天地之间,独此玉山能峻拔耸立于天边,似修行有道而能预知事情细微征兆的能人,远远超出同辈太多,让人无法轻易窥见其奥妙。

4.望梅止渴文言文解释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jué)》

役:打仗

失:丧失,失掉,没

汲:水源

三军:三支部队,喻指全军

乃:就

饶:富足,多

饶子:果实结得多

闻: 听说

乘:利用

源:水源

及:到了

译文

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说后,顿时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机会把部队带领到前方,找到了有水源的路。

有关望的文言文以及注释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