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苏保衡字宗尹(有一世家子,颇能文,初赴童试讫,父令诵文是什么文言文)
1.有一世家子,颇能文,初赴童试讫,父令诵文是什么文言文
是清代作家石成金的笑话集《笑得好》中的一个小故事,叫做《不磨墨》。
原文:
有一世家子,颇能文,初赴童试讫,父令诵文,谓必首选,及揭案竟不录。父怪之,以让县尹,尹检视原卷,则是用笔淡如薄雾,乍有乍无,不可辨识。
父回家怒,罚其子跪于阶下,厉声责问。对曰:“只因考场中没个童子在傍代我磨墨,只就黑砚抻写,所以淡了。”
译文:
有一个世家子弟,颇能作文章,第一次参加童试(科举初考)完,(他的)父亲令他背诵(文章),(听后)认为必定是首选,等到开榜竟然没录取。父亲觉得奇怪,就责问县官,县官查看原试卷,原来是写字的笔墨淡如薄雾,若有若无,(字迹)不能辨认。
父亲回家发怒,罚他的儿子跪在台阶下面,厉声责问。(儿子)回答说:“之因为考场中没有童仆在旁边帮我磨墨,只好就着黑砚台(的残墨)掭笔写,所以(字迹)淡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朱 弁朱弁,字少章,徽州婺?
【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D【小题4】(1)朱弁又给粘罕写信,(信中)所说的用兵与讲和的利害关系十分详细。
(“与”1分,“悉”1分,通顺1分)(2)希望留下官印,让我朱弁能够抱着它而死,死了也是不朽的。(“愿” 1分,“使”1分,“得”1分)(3)我的官是在自己的朝廷里接受的,我只有一死罢了,绝不答应换官来使我们的国君受辱。
(“受”1分,“易”1分,“辱”1分,通顺1分) 【答案解析】【小题1】我们【小题2】①是金人的要求;②是朱弁对谁去谁留的观点;④是朱弁对金人说的一般道理;⑥写的是众人深受感动【小题3】“抢先杀死他”一说,原文无据参考译文:朱弁的字叫少章,是徽州婺源人。 年轻时很聪明,每天读书几千字。
成人后,进了太学,晁说之见到他的诗,对他的才能很惊奇。靖康之乱中,他的家庭碎于贼手,朱弁向江南逃奔。
建炎初年,朝廷商议派遣使者问安两宫皇帝,朱弁挺身自荐。到了云中,见了粘罕,请求和劝告的语言十分恳切。
粘罕不听,让他回客店,派士兵来看守他。 朱弁又给粘罕写信,所说的用兵与讲和的利害关系,十分详细。
绍兴二年,金人忽然派遣宇文虚中来,说和议可行,应当派一人到元帅府去接受国书回国,虚中想让朱弁与正使王伦商量决定谁去谁留。朱弁说:“我来了以后,本来就准备死了,哪里希望今天有机会先回去。
希望您这个正使接受国书回去禀告天子,结成两国的友好关系,那么即使我将来尸骨暴露在外国,也永远感到像活着一样。 ”王伦将回去时,朱弁请求说:“古代的信使都有符节作为信物,现在没有符节,但是有官印在,官印也是信物呀。
希望留下官印,让我朱弁能够抱着它而死,死了也是不朽的。”王伦解下来交给了王弁,王弁接受后藏在怀里,和它同睡同起。
金人逼王弁到刘豫那里当官,并且引诱他说:“这是你回国的第一步。 ”王弁说:“刘豫是国贼,我曾经恨不得吃了他的肉,又怎么能忍受面向北做他的大臣,我只有等着死而已。”
金人发怒,中断了食物供应来逼迫他。朱弁坚决地在驿站门口抗拒,忍受饥饿等待着死亡,坚决不屈服。
金人也被他感动了,像原来一样地礼待他。过了很久,又想调动他的官职,朱弁说:“自古两国交兵,使者处在中间,话可让他听从的就让他听从,不可让他听从的就关押他,杀掉他,何必换他的官职?我的官是在自己的朝廷里接受的,我只有一死罢了,绝不答应换官来使我们的国君受辱。
”并且写下文书转交耶律绍文等说:“:“您国封我官职的命令早晨来到,那么我就晚上死,晚上来到就早晨死。”又写信给后任的使者洪皓向他诀别说:“杀掉使者不是小事,我们如果赶上,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应当舍生来全义。”
于是就准备了酒菜,召集被扣留的士大夫喝酒,酒饮半酣,朱弁告诉他们说:“我已经看好近郊的一个墓地,一旦我牺牲报国,诸位请把我埋在那个地方,在上面写上‘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我就很满意了。 ”众人都流下了眼泪,不能抬起头来。
朱弁谈笑自如,说:“这是做臣子的常情,诸位悲痛什么呢?”金人知道他终不可屈,于是也就不再强迫他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1。
B2。D3。
B4。(1)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社会政治黑暗那么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
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了?”(2)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 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
【解析】1。试题分析:B 候:探望、问候。
本题考查理解实词的含义,理解诗词要依据语境、词性等。例如:是时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
候:守望,放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D.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A.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B.连词,于是、就;副词,才;C.动词,担任;介词,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B 错在“亲人去世”,应是“亲人年迈”。原文为:“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1)无道、有道、至、苦;(2)安、同志、以、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参考译文】陶潜字渊明,是浔阳柴桑人(陶渊明),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
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知识渊博,善于写作文章,聪颖洒脱不合群,自得于真性情。 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真实的记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自己回家了。
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往问候他,瘦弱饥饿地躺在床上有一段时间了。
道济对他说:“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天下政治黑暗那么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了?”陶潜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贤明的君王呢?志向不达到。”
道济把粱肉赠送给他,陶潜挥手让他拿走。 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
”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
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
年末,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年,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
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
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已经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 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
以前,颜延之在担任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担任始安郡,经过浔阳,便天天去陶潜家。
每次前往,一定痛快地喝酒直到喝醉。王弘想要邀请延之坐下喝酒,停留一天都不能。
延之要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就能方便地喝酒,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走出宅边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 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
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和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
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 ”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陶潜自己认为他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
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死时六十三岁了。
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4.文言文《关羽刮骨疗毒》的译文
一、译文: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贯穿了他的右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当时关羽正在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都漫出盛血的盘子了,但是关羽却割肉喝酒,谈笑如常。
二、原文:出自 西晋 陈寿《三国志》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右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扩展资料
一、人物介绍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攻襄阳、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
但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击了关羽的后方,关羽又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进退失据,兵败被杀。
二、作者介绍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5.《入木三分》文言文翻译
《入木三分》翻译: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字号逸少,是东晋书法家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被我秘密收藏的东西?“王羲之却笑着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
父亲看他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了下来说:“就让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的美好才华与发展了。"父亲很高兴,于是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王羲之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
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入木三分》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涕流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出处:
节选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原文注释:
1、笔说:论书法的书。
2、幼令:幼时的美好才华。
3、期(jī)月:一整月。
4、《用笔诀》:论写字诀窍的书。
5、老成:老练成熟。
6、蔽:掩盖。
7、祝版:祭神的木板。
6.求古文翻译:《金史,苏保衡传》
苏保衡,字宗尹。
其父苏京,辽代进士,任西京留守。金朝官员宗翰引兵进入西京,苏京出城投降。
过了些时间,苏京病重,把苏保衡托付给宗翰。苏京死后,宗翰把苏保衡推荐给朝廷。
皇帝恩赐他进士出身,补为“太子洗马”(官名),调到解州任军事判官,又转到撤离喝陕西幕府参议军事,屡次升转,进升到“同田知兴中尹”。 金海陵王天德年间(1149—1153),整治中都(当时都城,在今北京西南隅),与张浩举共同监督工程,官职改为“大兴少尹”。
监督几处皇陵的工程,又升任工部尚书。当时,全国正讨伐南宋,他又和徐文等人在通州造战舰。
出兵后,让他当浙东道水军都统制,率领水军过海直奔南守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军队来偷袭,在海中打败了他的军队,副统制郑家战死。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他奉诏到了中都,当时山东盗贼聚集,百姓困顿疲弊,朝廷让苏保衡去山东安抚。他到那里就发放粮食、布匹,没有妻子的登记姓名汇报朝廷。
从山东回来,改任刑部尚书。 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南宋请求和好,朝廷下诏让他到南京和仆散忠义商量处理这件事。
事办完后上奏朝廷,又升任尚书右丞。尚书右丞任上,朝廷下诏他监督各殿建设工程。
大定六年(1166)冬天,他生病,请求退休,朝廷不答应。 大定七年(1167)二月庚寅日日去世,终年55岁。
朝廷停止朝事,赠送财物帮助丧事,并命令有关部门进行祭祀。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7.坦然翁传的翻译文言文
息庵翁,名叫志求,字文健,息庵是他的别号。他的先人是江西清江县人,后来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到了苏州,就在苏州安家了。息庵翁的祖父贻令先生因为擅长书法而在吴中很有名。息庵翁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在他祖父身边磨墨,伺候祖父写字,仿着祖父的字体写字,字写得很有精神且遒劲。他祖父非常惊讶,就教授他写字的方法。息庵翁为人清廉、正直,不符合礼法规定的不说、不做,亲朋好友都特别尊敬他。
息庵翁特别喜欢看书,一旦知道别人有好的古籍善本,就马上去借阅。他把自己的小屋装饰好后独自居住,在桌上点一炉香,放一瓶水,早晚抄录借来的书籍。然而息庵翁心中有雄心壮志,为自己不能及时有所作为而感到羞耻,听到秋风就不禁为这萧瑟所感染,马上扔掉笔站起身来,在屋子里来回走动。等心情平复后却又继续抄书,最后也只是在家中郁郁不得志,他在雍正四年去世,被安葬在黄山。息庵翁由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他的子孙都很贫困,他的坟因此得不到修缮儿破败,坟周围种的树也很少,后人也很少去拜祭,但是息庵翁一生所抄录的书籍却都完好保存。
8.二陆优劣文言文求翻译
这段文言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第五》。以下是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
【注释】
1卢志:字子通,范阳人,尚书令卢珽的儿子。
2、陆士衡:指陆机,字士衡,仕晋,官平原内史。后率军讨长沙王司马乂,河桥兵败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
3、陆逊:字伯言。建安末年,代替吕蒙为都督,破关羽,夺荆州,大败刘备于夷陵,东吴国威大振,因功被封侯,后来官至丞相;他是陆机的祖父。
4、陆抗:字幼节,陆逊的儿子。
5、何物:什么人。
6、卢毓:字子家,多次升官到吏部郎、尚书选举,是卢志的祖父。
7、卢珽:字子笏,位至尚书,他是卢志的父亲。
8、士龙:陆云,字子龙,陆机的弟弟,与哥哥齐名,被后世称为“二陆”。
9、失色:因为受惊或害怕而改变脸色。
10、容:或许。
11、相:偏指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有间接指代作用,一般翻译为人称代词,这里可译为“他们”,即“陆逊、陆抗”。
12、鬼子:骂人的话。
13、敢尔:竟然敢这样,“这样”指代的是“卢志直呼其祖父和父亲名字这件事”。
【译文】
卢志在大庭广众之中问陆机:“陆逊、陆抗是您的什么人啊?”陆机回答说:“就像你跟卢毓、卢珽一样。”陆云紧张得脸色都变了,出了门之后,对哥哥陆机说:“何必到如此地步呢,他或许真的不知道我们的祖父和父亲呢?”陆机厉言正色说:“我们的父亲、祖父,名扬天下,难道有不知道的,这个龟儿子胆敢这样无礼!”议论的人质疑“二陆”的优和劣,谢安先生根据这件事做出了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