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
1.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
1、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2、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3、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4、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5、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6、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2.文言文翻译的要诀有哪些
文言文翻译应该字字落实,以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
其具体操作方法可概括为 “六字诀" (1) “留”字诀 “留”字诀为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词,如国名、地名、人名、官 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如: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 皆良实,志虑忠纯。
《出师表》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跌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 之、费祎、董允、邹忌”是人名,“尺”是古 代度量单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 都可保留不需翻译。
(2) “换”字诀 “换,,字诀为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 代汉语词汇,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我们可 以把“吾、余、予、尔”替换成“我、你”, 把“美”替换成“美丽”,把“形容”替换 成“形体、容貌”等。
如: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 句中“以、功、拜、大、喜、如、语”宜 分别替换成“因为、功劳、授予、十分、鼓 欢、按照、责备”。 (3) “补”字诀 “补”字诀为增补出省略句中对语义 表达有影响的省略成分或语句。
文言文 中省略现象很普遍,如省略主语、宾语和 介词“于”等。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 生歧义,我们必须补充译文中被省略的成 分,译文补充部分宜用括号标示。
如: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句中“告、皆”后省略了宾语“之”(指张良)和谓语“穿”,翻译时要补充 出来。 (4) “调”字诀 “调”字诀为调整词序或句序,即 把文言文中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句子, 翻译时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的句式。
如: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氓》 “安在”应调为“在安(在哪里)”,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应调为“利之爪 牙,强之筋骨”,“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 形”应调为“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 二三其德”应调为“其德二三(他的品行 不专一 )"。
(5) “删”字诀 “删”字诀为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 词语或多余的词语。这类词常见的有发 语词、衬音助词、一些连词、表敬称和谦 称的词语、重复出现的词等,它们在句中 只起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故可删去不 译。
如: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逍遥游》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 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之”位于主语“鹏”和谓语“徙”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且夫”,句首发 语词,无实际意义;“也”在句中表停顿。
它们都可不译。 (6) “贯”字诀 “贯”字诀为贯通文意,即遇到活用 词,固定格式及句子运用了比喻、借代、引申、委婉等修辞手法的情况,就宜灵活 变通,辅以意译。
如: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 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句中“以颈血溅大王”是“要和大王 你拼命”的委婉说法;“通、贯”是互文同 义,“通五经,贯六艺”可整合为“精通 五经六艺”。
总之,我们翻译时要注意领悟原文, 把握重点词语,了解特殊句式等,灵活运 用多种方法,把文言翻译真正做到“信、达、雅”。 。
3.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1.加字法:即在文言文的某个字上加上个字,以变成词。如:鞭数十,“鞭打”几十下。
2.换字法:即把文言文的某个字换成另一个字,如:鞭数十,鞭打“几”十下。
3.调字法:即把文言文中词组的顺序调换,如:舞于空中,在空中飞舞。
4.补字法:即把文言文中隐蔽的词或字添上,如:作青云白鹤观,“我把它”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
5.留字法:即把文言文中的词或字在翻译中留下来。
6.删字法:即把文言文中的词或字在翻译中删去。
4.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三个“遵照” 1.遵照原文语气 2.遵照原文语义 3.遵照原文习惯 四个步骤 1.审 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 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3.连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 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准确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
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可不译。
误区点拨:强作对译。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予以保留,不要强作翻译,因为这些词大都难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晋侯、秦伯”应当保留) 2.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
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如: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误区点拨:该译不译。
文句对译,要求一一对应,绝少不译的字词。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
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3.换:即替换法。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如:“岁征民间”(《促织》)的“岁”要替换成“年或每年”。
误区点拨:以今律古。有的词语随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改变,如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等,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语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如: 例1.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义,又可表“责备”之义,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卑鄙”属于感 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德恶劣。译句中以今义当古义,应改用古义。)
例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4.补:即增补法。
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
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
如: 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浙江卷) 译文: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解析】该句“谕”后面省略了代词“之”(部落首领),即“谕之以祸福”,翻译时必须把它补上。 (2)词语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内容。
如: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译文: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误区点拨: (1)该补不补。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
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应补上) (2)胡添乱补。一般说来,文言译句必须尊重原文意,不能根据个人的想当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说》)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5.删:即删削法。
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2004年湖南卷) 译文:独自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