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文言文
1.“在一起”用文言文怎么说?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关于 文言文 的介绍:
文言文[wén yán wén]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2.有没有说一起的爱情的古文
我愿与君相知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 ;卓文君〈白头吟〉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稹〈离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 ;刘禹锡《竹枝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隐〈无题〉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赠别〉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缕衣〉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清平调之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桐》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李煜 《更漏子 金雀钗》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山查子〉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生〈千秋岁〉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虞美人〉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云案*元夕〉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秦观〈鹊桥〉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清;史清《溪佚题》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黄増《集杭州俗语诗》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曹雪芹《红楼梦》
相思树下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民国;梁启超
几次细思量
情愿相思苦! 胡适〈生查子〉
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宋;欧杨修《玉楼春》
3.一起去上厕所用文言文怎么说
如厕 在秦汉时期,上厕所的一种文雅的说法叫做“如厕”。
如司马迁在描写鸿门宴时写道:“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如,是去往某处之意,即所谓“凡有所往曰如”,如厕就是上厕所,真是简洁而又文雅!更衣 在汉代时,解大小便的另一种婉辞称为“更衣”,如《史记·外戚世家·卫皇后》中描写汉武帝临幸卫子夫时的情景:“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
当然,此处的“更衣”二字,也有可能指的是换衣服,毕竟武帝当时到底是去换衣服还是去解手谁也不知道,太史公在此处的描写当真十分婉约!然而,《论衡》中的描述就显得非常直白、平易近人:“夫更衣之室,可谓臭矣” 这便明白无误了,所谓“更衣之室”便是指厕所,那么,“更衣”就是如厕啦!同样是在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描述少阴病时写道:“少阴病,下利,脉微濇,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此处的更衣绝不可能是换衣服,确切无误应当是上厕所大小解。原来医书中的措辞也可以这么婉约含糊!明白了这一点,以后与人谈论医书大致就不会出丑了。
行圊 从唐代以后,厕所的通俗说法叫做“圊”(音青),厕所因多建在院子东角,因此又称“东圊”。那么,为什么把厕所叫做“圊”呢?看起来似乎风牛马不相及!善于思考的同学马上就会发问,“圊”怎么看也不像是厕所啊,倒像是个菜园子!诸位请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圊”字,外面一“口”,中间一“青”。
“口”字,四面围合,可以理解为关着门的房屋或建筑;“青”字,假借于“清”,精通文字学的南唐人徐锴就说:“厕古谓之清者,言污秽常当清除也”。这样一看,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了呢?一个建筑,四面都围起来,常常关闭着门,里面又有污秽,需要时常清除,不是厕所又是什么呢?读书至此真是忍不住感叹,古人造字真是极尽隐讳之能事啊!举个例子,《西游记》第六十七回中,唐僧师徒四人离开小西天路经稀柿同,老者描述稀柿同的恶臭,说:“但刮西风,有一股秽气,就是淘东圊也不似这般恶臭”。
东圊是厕所,淘东圊就是掏厕所。老者的意思是说,稀柿同这条路,每当秋冬刮西风时,有一股恶臭比掏厕所还要难闻。
正因圊是厕所之意,所以把上厕所又叫做“行圊”。登东 由于东圊多建在东边,因此上厕所也叫做“登东”。
《警世通言》里描写王安石下位后,路过一村镇上厕所时的情景:“荆公见屋旁有个坑厕,讨一张毛纸,走去登东”。又如《喻世明言》里描写唐璧去湖北做官,船行到潼津地方,遇了一伙强人,但是因为恰好上厕所,因此躲过一劫:“也是唐璧命不该绝,正在船头上登东,看见声势不好,急忙跳水,上岸逃命”。
需要注意的是,“登东"的“登”字不是蹲的意思,而是表示“上”,比如登山(上山),登门(上门),登场(上场),所以现在我们通常说“上厕所”,而不说“下厕所”。出恭 出恭,也是上厕所的雅称,源于明代。
明代科举考场中设有“出恭”、“入敬”牌,士子如厕通便,须先领牌,故称通便为出恭。且称大便为大恭,小便为小恭。
如《警世通言》中写道:“行至陈留地方,偶然去坑厕出恭”。正因如此,老北京人又把“放屁”雅称为“虚恭”。
顺便一提,宫女在帝王面前出虚恭也是要掉脑袋的,是大不敬。净手 如厕也可以婉称为净手,如《金瓶梅》中描写西门庆偷摸到行医的胡老人家:只见他家使的一个大胖丫头走来毛厕里净手,蹶着大屁股,猛可见了一个汉子趴伏在院墙下,往前走不迭,大叫:“有贼了”。
西门庆这厮当真有些恶趣味,连人家净手也有兴趣看,作者当真是直截了当!水火 如厕也可以隐称为水火,如《水浒传》第八十四回中写道:石秀说道:“我教他去宝藏顶上躲着,每日饭食,我自对付来与他吃。如要水火,直待夜间爬下来浄手”。
又如《二刻拍案惊奇》:亦且终日相处,这些细微举动,水火不便的所在,哪里妆饰得许多来?方便 方便是如厕的比较通行的说法,现在依然在用,如《西游记》第五十三回:那婆婆即取两个净桶来,教他两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