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文言文退休感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采桑子 (宋)朱敦儒扁舟去作江南客)
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采桑子 (宋)朱敦儒扁舟去作江南客
1。
借离群孤单的大雁;(1分)言自身孤独漂泊的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
2。(朱词之泪是忧时伤世之泪,)表现了诗人因中原沦陷(1分)被迫漂泊江南的离愁别恨与担忧时局的爱国情怀;(1分)(吴词之泪是感怀身世之泪,)表现了诗人因仕途无望(1分)而羁旅天涯、漂泊无定的孤苦惆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分)(意思对即可。)1。
试题分析:两首诗传情达意都借助了“雁”这一意象。李诗借大雁春来北飞,言迁客欲归不得(雁归而人留)。
朱诗借旅雁自比,以万里反衬自身的孤单,写虽在战乱中来到江南作客,但仍无法忘怀那“万里烟尘”的中原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概括诗人的情感,一定要结合文本来分析。
朱诗“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
吴词“阑干”两句,写出词人的心情。此言自己是一个四处飘泊的天涯孤客,更显自己的孤单,而在天空中词人(天涯客)却见到,有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苍茫中随着迅飞的流云在拼力地挣扎着奋飞。
这既是写实景,也是词人(天涯客)对所处的恶劣环境与自身的悲苦命运的一种写照。答题时,一定要答出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鉴赏】这是一首寓家国之痛于自然景物之中的山水词。 靖康乱起,惊破清歌,以“山水郎”自居的词人朱敦儒,名士风流的生活也告结束。
他跋山涉水,辗转流徙,避乱南国。一路上但见烽烟弥漫,百姓流离失所。
残酷的现实,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许多词篇,描绘出祖国山水风景之美,寄托着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 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说:“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
船沿江北上,在旅途中,他用泪水写下了这首语言明白如画,却寓意极深的小词。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
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 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
这两句直抒情怀,略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过片“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收回眼前现境。
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置,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这里写矶边秋暮景色,带有浓厚的凄清黯淡色彩,这是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情绪的反映。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两句总收,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 日落时分,往往是增加羁旅者乡愁的时刻,对于作者这样一位仓皇避难的旅人来说,他的寂寞感、凄凉感不用说是更为强烈了。
渐趋平缓的江波,这里恰恰反托出了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这首词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含情。
全篇清婉而又沉郁,有慷慨悲歌之新境界。朱敦儒在靖康之难以后,辗转道途,不仅在“月涌大江流”的长江之上,领略了秀丽的江南美景;而且在鹧鸪声声的榕荫下,欣赏过浓郁的岭南风光……眼前的佳景,往往使他联想到铁蹄下的中原河山,苦难中的父老百姓,不禁滴下忧时之泪,发出了与爱国志士相同的感喟。
【参考鉴赏】“阑干”两句,写出词人的心情。此言自己是一个四处飘泊的天涯孤客,如今独倚在栏干旁,面对着深秋中的凄风凋叶,那么心中的阴影就会显得更加浓厚,寂寞之情也会显得更深。
此即情与景合也。所谓“离人心上秋”,秋景增愁情矣。
“千山”两句,景中显情。绵绵群山在秋雨淅沥之中泛出了青光,此是指雨中山上的常青树林;而在天空中词人(天涯客)却见到,有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苍茫中随着迅飞的流云在拼力地挣扎着奋飞。
这既是写实景,也是词人(天涯客)对所处的恶劣环境与自身的悲苦命运的一种写照。 上片借景寄情。
“霜花”两句,叹时光迅逝。“霜花”,指秋菊,黄巢《咏菊》诗中即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披黄金甲。”此处是说:秋终冬近之时,百花凋零,惟有那秋菊逞强,一枝傲霜,显示出了春天般的缤纷色彩。
然韶华易逝,我们(指词人与吴见山)也已临近了暮年,但却犹各自为了生计而奔波在名利场中。因此让我们且为这已经消逝的美好年华而举杯凭吊,浮一大白吧。
“海烟”两句,写景寄情。此言暮天夕阳返照天空,显出来半截美丽的彩虹(南人俗名为“冲”)。
词人见之更把它联想成是:大海中的鲛人用泪水一梭梭编织而成的七彩鲛绡化成的景象。 此既是写景,也有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叹在。
下片也是托物寄情。
2.文言文表示“退休”的词语有哪些?
告老还乡 [gào lǎo huán xiāng] [释义] 年老辞职,回到家乡。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西京洛阳县有一官人,姓刘名弘敬,字元普,曾任过青州刺史,六十岁上告老还乡。” 功成身退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释义] 身:自身,自己。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解甲归田 [jiě jiǎ guī tián] [释义] 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战服。 脱下军装,回家种地。
指战士退伍还乡。 衣锦昼行 [yì jǐn zhòu xíng] [释义] 穿了锦绣衣裳在白天出行。
旧时形容在本乡做官,或在外地做官告老回乡,荣耀异常。同“衣绣昼行”。
[出处] 宋·叶适《朝请大夫主管冲佑观焕章侍郎陈公墓志铭》:“大父康伯,相高宗,值逆亮送死,竭臣子力,赖累圣威灵,幸而破虏。临内禅,特诏定第,自请退休,得守乡社。
都人称赞曰:‘所谓衣锦昼行者也。’”衣锦还乡 [yī jǐn huán xiāng] [释义] 旧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
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
3.度以人物为己任 推挽不休,每日 无以报国 ,唯有此耳文言文翻译
度以人物为己任,推挽不休,每曰:“无以报国,惟有此耳。”十上引年之请,不许……
度:黄度(宋朝政治人物)
人物:指培养选拔人才,爱惜民力。
推挽:推辞和挽留,指黄度坚持退休而朝廷全力挽留。
引年:本义是古代的养老制度,这里指退休。
这一段的大意是:
黄度将“举人才、惜民力”作为自己的责任,他经常说:“没有什么能够报答国家的,只不过尽了这点责任而已。”曾十次向皇上提出退休的申请,没有被批准,与朝廷之间就辞职和挽留问题争论不休。
注:我翻了一些资料,对黄度的记载在文字上有些不同,可能传抄过程中出现了讹误。这段话将“推挽不休”放在前面似乎不合文理。应该是:
度以人物为己任,每曰:“无以报国,惟有此耳。”十上引年之请,不许,推挽不休……
4.退休 用古文怎么表达
致仕。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
扩展资料
根据1978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规定,下列几种情况可以办理退休:
(1)男性干部、工人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
(2)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的职工,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的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
(3)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的,经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
(4)因工致残,经医院证明(工人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按月享受伤残津贴;
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