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为学的古今异义(有谁知道文言文的解释?!!!!!!!!)
1.有谁知道文言文<为学>的解释? !!!!!!!!
《为学》翻译
正文: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翻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
翻译: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翻译: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翻译: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翻译: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翻译: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翻译: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2.为学古今异义词
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
(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
3.六年级上册28课《为学》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有哪些
为学:做学问。
乎:吗?
人之为学,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思,可不译。
之:代词,它,指知识。
亦:也。
则:那么
者:……的东西。
蜀:四川。
之:助词,的。
鄙:边远的地方。
语:读(yù)音,告诉,对…说。
于:对,对于。
欲:想要,要。
之:到…去,往,到。
何如:如何,怎么样?
子:你。
何:怎么样?(商量语气)
恃:凭借,倚仗
往:去。
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足:足够。
数年:几年。
买舟:雇船。
下:顺流而下。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自:从。
还:返回,回来。
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惭色:惭愧的神色。色:神色,神情。惭:羞惭。
去:距离。
南海:此指普陀山(佛教圣地,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至:到达。
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立志:树立志向。
顾:还,反而。
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4.《为学》文言文的相关资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由“天下事”推论“人之为学”,是从一般到个别,由一个普遍道理推导出本文论点,合乎逻辑推理。
都用一问一答,句子对称整齐。 【原文1】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原文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二期课改 试用本 第二八课 《为学》(清·彭端淑) [编辑本段]【译文】 一、 我天资愚钝比不上别人(聪明);我才能平庸比不上别人(有学问)。
(但是)(我)天天学习,长久(坚持)不懈怠,等到成功了,(我)也就不知道那些愚钝和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他人;我才学敏捷超过他人;(假如)(我)摒弃(我的聪明敏捷)不用,那与愚钝的人和平庸的人没有不同了。
孔圣人的学说,最终由迟钝的人(指曾参)才传播下来的。(从这些来看)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作用,难道是固定不变的吗? 二、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如果不去学习,那么容易的也会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觉得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那儿?”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瓶子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流而下,还没能成功,你凭借这些就想去那儿?”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经历告诉了富和尚。
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四川边境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却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字词解释: 为学:做学问,求学。 资:天资,资质。
昏:头脑迷糊。 逮:到,及。
材:才能。 庸:平凡,平庸。
旦旦:天天。 怠:懒惰,松懈。
倍:超过。 屏弃:摒弃,舍弃。
圣人:指孔子。 道:思想,言论。
卒:终于,最终。 鲁:迟钝。
用:用处,功用。 岂:难道。
常:不变的,固定的。 鄙:边远的地方;边境。
语:读四声,告诉。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何如:如何,怎么样?这里是商量的语气。 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买:花钱雇用。下:南下,沿着长江往下游走。
越,到,同“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惭色:惭愧的面色。
去:距离。 顾:还,反而,难道。
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恃:凭借,倚仗。 买舟:雇船。
以:相当于“把”、“拿”、“将”。 三。
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要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就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
人贵立志,更要立志而为。
5.《为学》古文言文
【作者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
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
他与弟彭肇诛、彭遵泅于紫云山下“相为师友”,同窗苦读达六年之久。他后来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气,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
他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说四川有一穷一富两个和尚,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问:“你凭什么前去?”穷和尚回答说:“我带一瓶一钵就够了。”
富和尚说:“几年来我想雇船去,还未能实现呢,你凭什么去得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去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这个故事,生动扼要地论述了做任何事情其难与易、主观与客观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特别强调它们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条件就是人们主观上刻苦努力、顽强奋斗的精神。彭端淑正是从立志苦行的僧人那里,敏悟到具有普遍性的道理。
从而工苦力学。他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淑在为官期间,虽力求进取,决心兴利除弊,上报朝廷,下慰民望,不愿碌碌终此一生。
但是,当时的清王朝已进。人极为兴盛的乾隆时代,经济文化也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兴旺景象,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复杂了起来。
彭端淑在多年的为官生涯中,看到了清王朝表面繁荣下面民生维艰的社会现实,官场中的明争暗斗,最高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因而内心逐渐滋生了一种愤懑和惆怅之情,消极避世的隐追思想也逐渐地发展了起来。他在一次监督运送大十去粤西的归途中,失足落水,虽幸免于死,但却认为这是大难即将临头的预兆。
他仰天长叹:“人于宦途不满意,辄以咎人,此谁挤之者!今不葬鱼腹,天于我厚矣,复何望焉。”即由广东辞官归蜀。
归蜀后,彭端淑便在成都锦江书院“以实学课土”担任主教,开始了他一生中作育人才的教学生涯。锦江书院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成都原文翁石室遗址上建立的省立最高学府。
学员选自省内秀才以上人员,学员学费、生活费由清政府拨给该院的学田供给,在院学生有两百人左右的规模,著名学者李调元曾是该院学生。彭端淑主锦江书院讲席之后,以他广博的学识,竭尽他晚年的全力于教书育人。
此时,他对宦海仕途生活极为厌倦,甚至悔恨自己过去热衷什途力争功名是误落尘网,陷入歧途。他在《寄仲尹》这首诗中说:“‘疲驴消日月,薄宦久;”‘脱羁地,鸿雁游海天。”
直到老死,彭端淑把他一生中的最后约二十年时间,全部贡献给了四川的文化教育事业。他在《戊戌草·寒食》一诗中有明确的记载:“锦江栖迟二十年,每逢寒食一清然。”
这对他讲席书院的时间和心境都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 彭端淑一生苦工诗文,他一直坚持“诗学汉。
魏,文学左、史,皆诣极精微”。但在文学道路上,他却是有一番曲折经历的。
他在《白鹤堂晚年自订诗稿》的序中说:“余一生精力尽于制义,四十为古文,五载成集,近五十始为诗,已二十五年矣。”“制义’即人股文。
可见,彭端淑在五十岁以前,主要是致力于八股和古文。尽管他在古文方面“学之可为至笃”,然而在清廷专制统治和“文字狱”的压力下,他是不敢也不可能“妄有所作”的;而束缚思想的八股文也妨碍了他在文学上的发展。
直到近五十岁时,他的一些作品才表现出激越奋进。深沉稳健的倾向,给人以鼓舞和教益。
为官时的经历使彭端淑对民生维艰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体会,因而在他的诗中对广大贫苦农民寄予了满腔的同情。每当荒年歉收,饥民无衣无食,他总是忧心如焚。
他在《夏镇》一诗中愤愤地写道:“粟米贵如珠,顿年遭水浸。男妇多鸠形,鱼虾实为命。”
在《七月十六日》一诗中又对长年勤劳耕作的贫苦农民寄予了“忧早几经旬,农夫心独苦'的深情赞叹! 彭端淑写景的诗很有情味。如记锦江春色的《清明》:“步出郭西行,惊心节复更。
花残寒食雨,春老杜鹃声。荠麦村村秀,新烟处处生。
锦城风物好,无那故乡情。'如果不是春大到成都郊外走上几趟,如此有情味的诗情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的。
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可惜不少已经散佚。他与其弟彭肇殊、彭遵泅曾共性于京师,俱以文知名于当时,一时有“丹棱三彭”之称。
当然,在“三彭”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 也最大。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
彭端淑活了八十一岁,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罗家山,至今尚有坟台遗址。 【注释】 为学:做学问,求学。
资:天资,资质。 昏:头脑迷糊。
逮:到,及。 材:才能。
庸:平凡,平庸。 旦旦:天天。
怠:懒惰,松懈。 倍:超过。
屏弃:摒弃,舍弃。 圣人:指孔子。
道:思想,言论。 卒:终于,最终。
鲁:迟钝。 用:用处,功用。
岂:难道。 常:不变的,固定的。
鄙:边远的地方;边境。 语:读四声,告诉。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何如:如何,怎么。
6.《为学》文言文字词解释
ok,你看这个:
天下的事情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其实是没有的,)(你)去做了,那么(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很容易。不去做,再易的事情也会很难。人们从事学习,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其实也是没有的,)(你)去学了,那么再难的学问也很容易;不去学习,那么再易的学问也会很难。
我的天资昏昧,赶不上别人(聪明);我的才能平凡,也赶不上别人(有才学)。(但是)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懈怠,等到快成功了,(我也就)不知道我是真的昏昧还是(真的)平凡了。吾的天资聪明,超过别人几倍,我的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但是,假如)我摒弃不用,那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以此而论,昏庸聪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蜀地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贫穷的对富有的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富有的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贫者)回答说:“我只要一个瓶,一个碗就足够了。”富有的说:“我好多年来都想攒钱乘船而下,还没有成行,你靠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他的情况告诉给了富有的和尚。富有的和尚感到惭愧。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两个和尚,富有的不能到,而贫穷的却到了。人们要有志向,难道不如蜀地的和尚吗?所以聪明和有才学,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那些)自认为聪明而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一定会)自己毁了自己。昏昧和平庸,有(一定的)限制但又没有一定的限制;(只有那些)自己不限于自己的昏昧和平凡,并且用心学习而不懈怠的人,才会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