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透光鉴文言文翻译(找文言文《透光鉴》的翻译)
1.找文言文《透光鉴》的翻译
品原文
世有透光鉴(1),鉴背有铭文(2),凡(3)二十字,字极古,莫(4)能读。以鉴承(5)日光,则背文(6)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7)分明。人有原(8)其理,以谓(9)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10)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11)如是(12)。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13)一样,文画铭字无纤(14)异者,形制(15)甚古,唯此一样光透,其他鉴虽至(16)薄者皆莫能透。意(17)古人别自(18)有术(19)。[1]
编辑本段作品注解
(1)鉴:镜子。 (2)铭文:刻铸在金石等器物上的文字。 (3)凡:共。 (4)莫:没有人、没有谁。 (5)承:迎着、承受。 (6)文:通“纹”,花纹。 (7)了了:明白、懂得、聪明。如“小时了了”。这里是“清清楚楚”的意思。 (8)原:推究。如《原君》、《原臣》。 (9)以谓:认为。 (10)差:读cha平声。稍微、较、尚。如“天气差暖”、“差强人意”。 (11)诚:确实。 (12)是:这样。 (13)是:判断词。 (14)纤:细小。 (15)形制:形状和构造。 (16)至:特别、十分。 (17)意:料想。 (18)别自:另外。 (19)术:方法。[1] (20)及:和。 (21)观:观察。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特别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1]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透光鉴》记载了“透光镜”奇特的透光现象。透光镜是特制的铜镜,镜背面的图案花纹都是凸起的。当日光照在镜面上时,会在墙壁上出现与背面图案相似的花纹,如同日光从镜中穿透一样。 透光镜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金属加工工艺的高超水平。我国制造这种透光镜的历史相当久远。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透光镜,据专家们鉴定,是西汉中期的“连弧纹日光镜”。隋唐时代,更有了关于透光镜的文献记载。唐代初年的王度在其小说《古镜记》中描述古镜“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 沈括经过研究发现,是由于镜面与镜背相应的地方凹了下去,“隐然有迹”。现代物理学家已经证明他的推断是正确的。当金属镜体达到一定厚度时(0?5毫米左右),便有可能使镜面产生与镜背相应的曲率,镜体厚薄不同导致了曲率的不等,就会出现透光现象。 制作透光镜的工艺也是异常复杂的,沈括推测是由于铸造时冷凝快慢不同所致。这一推测也被现代科学实验所证实。1975年复旦大学采用淬火热处理法,使铜镜产生透光效应,揭开了这一千古奥秘。[1]
2.找文言文《透光鉴》的翻译
透光鉴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余观之,理诚如是。
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一样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阅读技巧】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一书,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透光鉴》一文中表现出沈括的聪颖在于他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比较,主动探究,不盲从别人。【新题练测】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凡二十字( ) (2)理诚如是( )2.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译文: 3.对透光镜透光成像的原理,文中“有人”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对“有人”的理解持什么态度。答: 4.本文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文中记录了透光镜的有关情况,在沈括身上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答: 《透光鉴》1.(1)总共;(2)确实。
2.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3. 有人理解: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作者对“有人”的理解持怀疑态度。
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主动探究。【翻译】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
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
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
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
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3.《古镜》宋:沈括,翻译
原文: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翻译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得到古镜后,都把它们磨平了。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原文
予于谯亳得一古镜,以手循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之声。人或曰:“此夹镜也。”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就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既因抑按而响,刚铜(即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其硬度很高。)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1]
译文
我在亳州谯县得到一面古镜,用手抚按它,当按到中心时,就发出像烧灼乌龟甲那样的绽裂声响。有人说:“这是夹层镜。”但是夹层不可以铸造,必须两片合起来制成。这面镜子很薄,丝毫没有焊接的痕迹,恐怕也不可能合起来。如果镜子是焊成的,那么它的声音应当像敲击钟铣那样重浊窒塞,但现在敲击它所发出的声音却清脆而纤细悠远。既然是因为按压而发声,那么刚铜就应当破裂,柔铜又不能像这样光洁澄澈。我遍访了造镜的工匠,他们都茫然不解。
4.古镜 (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小题1: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小题2:B
小题3:(1)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2)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
小题4: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精湛(高超)
小题1:试题分析:这几句话“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的意思为“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根据意思原则,节奏为“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点评: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这里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小题2:试题分析:A、使 命令。B、清楚 清楚。C、发现 显现。D、不同 以---为异。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3:试题分析:(1)“虽”是“虽然”的意思,“而”是“却”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现”是“显现”的意思;(2)“独”是“仅”的意思,“丧”是“丧失”的意思。翻译时,除了这几个关键词,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翻译时的完整性与流畅性。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4:试题分析:“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能体现古人制镜的效果;“精湛”一词能体现古人制镜的技术。
点评: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明确答题区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答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