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被动句

1.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哪些

文言中的被动句例析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的被动句有两种主要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用“于”“受……于……”表被动 这是文言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形式。例如: 1、不拘于时,学于余。

(第一个“于”)(《师说》)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 4、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5、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屈原列传》) 6、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8、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二)、用“见”“见……于……”表被动 1、秦城恐不可得,徙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2、渐见愁煎迫。

(《孔雀东南飞》) 3、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4、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同上》)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8、遂见用于小邑。

(《归去来兮辞》) 9、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三)、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为”引出动作主动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4、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5、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 6、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同上) 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陈涉世家》) 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1、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苏武牧羊》) (四)、用“被”表被动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碑记》) 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即通过句中动词本身,在意念上形成被动,有人称为意念上的被动。

这类被动句要根据语境,揣摸从上下文意做出判定。例如: 1、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举,被攻占。) 2、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诛,被杀。)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被举荐。) 4、盖王文王拘而演周易。

(《报任安书》拘,被拘禁。) 5、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廉颇蔺相如列传》诛,被杀。) 6、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苏武传》留,被扣留。) 7、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苏武传》任,被任用。) 8、大臣无罪夷恶灭者数十家。

(《苏武传》夷灭,被杀完。) 9、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举,被举荐。) 10、而刘夙婴疾病。

(《陈情表》婴,被……缠绕。) 1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陈情表》许,被允许。)。

2.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如:

(1)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诗经·邶风·柏舟》)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2.动词前加“见”.如:

(3)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4)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见”往往与“于”字配合,由“于”引进主动者.如: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焉?(《韩非子·难二》)

3.动词前加“为”引进主动者,或直接加“为”,不出现主动者.如:

(7)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为”字还常与“所”字配合使用,形成“为……所”式.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本记》)

(10)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为”在个别情况下还可以跟“于”或者“见”配合使用,构成“为……于”或者“为……见”式:

(11)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吴世家》)

(12)烈士为天下见善(赞美)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4.动词前加助动词“被”表示被动.这类句式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如:

(13)今兄弟被攻,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14)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后来,“被”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现,构成“被+施事者+动词”式(这时的“被”应看着介词).如:

(15)五月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16)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颜氏家训·归心》)

由于受“为……所”句式的类化,还产生了“被……所”式.如:

(17)晋文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被秦所获.(《礼记·坊记》)

(18)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四字(于、见、为、被)三式(见……于、为……所、被……所).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翻译时大多数可加“被”,亦可不加“被”.如:

(19)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译文:人本来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20)风至苕折.(《荀子·劝学》)[译文:风吹来,苇杆(被)折断了.]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被”.如:

(21)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被人家战胜了,国君逃亡了,不是祸是什么呢?]

(22)会延年家收(《汉收·李陵传》)[译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第二类是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于”的被动句.如:

(23)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24)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25)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以上三例,“逼兵势”可看着“逼于兵势”,“惩”可看着“惩于”,“蒸”可看着“蒸于”,“炙”可看着“炙于”.

此外,还有一种以“动词+者”表被动的句式.如:

(26)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应看着“被攻打的国家”.

3.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

如: (1)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诗经·邶风·柏舟》)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2.动词前加“见”。如: (3)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语·阳货》) (4)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见”往往与“于”字配合,由“于”引进主动者。

如: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焉?(《韩非子·难二》) 3.动词前加“为”引进主动者,或直接加“为”,不出现主动者。

如: (7)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为”字还常与“所”字配合使用,形成“为……所”式。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本记》) (10)如姬父为人所杀。

(《魏公子列传》) “为”在个别情况下还可以跟“于”或者“见”配合使用,构成“为……于”或者“为……见”式: (11)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吴世家》) (12)烈士为天下见善(赞美)矣,未足以活身。

(《庄子·至乐》) 4.动词前加助动词“被”表示被动。这类句式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

如: (13)今兄弟被攻,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

(《韩非子·五蠹》) (14)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后来,“被”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现,构成“被+施事者+动词”式(这时的“被”应看着介词)。

如: (15)五月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16)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

(《颜氏家训·归心》) 由于受“为……所”句式的类化,还产生了“被……所”式。如: (17)晋文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

秦伯伐之。战于韩,被秦所获。

(《礼记·坊记》) (18)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四字(于、见、为、被)三式(见……于、为……所、被……所)。

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翻译时大多数可加“被”,亦可不加“被”。如: (19)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译文:人本来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20)风至苕折。

(《荀子·劝学》)[译文:风吹来,苇杆(被)折断了。]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被”。

如: (21)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被人家战胜了,国君逃亡了,不是祸是什么呢?] (22)会延年家收(《汉收·李陵传》)[译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第二类是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于”的被动句。如: (23)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 (24)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25)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

(白居易《观刈麦》) 以上三例,“逼兵势”可看着“逼于兵势”,“惩”可看着“惩于”,“蒸”可看着“蒸于”,“炙”可看着“炙于”。 此外,还有一种以“动词+者”表被动的句式。

如: (26)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应看着“被攻打的国家”。

4.文言文被动句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5.文言文句式的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①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受”“受。。于”表被动。如:“受制于人。”

6.文言文被动句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古文被动句的格式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

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

于。

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

所。..。”

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

(《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无标识的被动,需要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例如:韩信拜大将。

文言文被动句

上一篇:轻的文言文 下一篇:替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