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米二十石文言文翻译(米颠趣闻两则阅读答案)
1.米颠趣闻两则阅读答案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做官做到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癫狂,人们又叫他“米颠”。他在“正史”的留名:北宋书画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再特殊一点,画史上有“米家山”、“米氏云山”和“米派”之称。可是,所有这些合起来,在民间,都没有他“拜石”的颠狂劲著名。
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记载有这样一件事:“(米芾)知无为军,初入川廨,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曰:‘石丈’。言事者闻而论之,朝廷亦传以为笑。”
译文:米芾担任无为军事长官,刚刚到达州官坻,看见一块立石极为奇异,十分惊喜地说:“这奇石足以让我祭拜”。于是就命令部下给自己穿上官袍并手持笏板拜祭它,一边拜还一边喊着“石丈”。喜欢传话的人听到后就四处谈论这事,在朝廷百官中也把它作为笑话来传播。”
在宋人费衮《梁溪漫志·卷六》中,记有米芾另一件拜石之事:“米元章守濡须,闻有怪石在河?,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而惊,遽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译文:米元章做濡须的太守,听说河边空坝上有一块怪异大石,不知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人们认为它是神异之物,不敢搬动它。米元章命令把这奇石搬运回州郡,作为人们游玩的景物。当大石搬运回来的时候,米元章十分惊异,即刻就命下属摆设宴席,跪拜于庭堂之下,并且说:“我想见到您石兄已二十年了”。
世传“米芾拜石”,淹没了米芾的其它成就。我们知道,过去和现在,也有很多可以称得上“石痴”的人,但是,至少在痴石的颠狂劲上,还没有人超越过他。
2.《明史列传第六十》翻译
孙原贞,名瑀,以字行,德兴人。永乐十三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历郎中。英宗初,用荐擢河南右参政。居官清慎,布吏才。
正统八年,大臣 会荐,迁浙江发布政使。久之,盗大起闽、浙间,赦而再叛。景帝即位,发兵讨之。原贞尝策贼必叛,上方略,请为备。至是即命原贞参议军事.深入擒其魁。而温州余贼犹未灭,命都指挥李信为都督佥事,调军讨之。遂拜原贞兵部左侍郎,参信军务,镇守浙江。丁母忧,当去,副都御史轩鞔请留之。报可。
景泰元年,原贞进兵捣贼巢。俘斩贼首陶得二等,招抚三千六百余人,追还被掠男女。捷闻,玺书奖励。请奔丧。逾月,还镇。复分兵剿平余寇。奏析瑞安地增置泰顺,析丽水、青田;县地置云和、宣平、景宁四邑,建官置戍,盗患遂息。论功,进秩一等。浙官田赋重,右布政使杨瓒请均于民田轻额者。诏原贞督之,田赋以平。三年请褒赠御贼死事武臣。指挥同知脱纲、王瑛,都指挥佥事沈辚、崔源,皆得赠恤。六月进兵部尚书,镇守如故。未几,命考察福建庶官,因留镇焉。福州、建宁二府,旧有银冶,因寇乱罢。朝议复开,原贞执不可,乃寝。
五年冬,疏言:四方屯军,率以营缮、转输诸役妨耕作。宜简精锐实伍,余悉归之农。苟增万人屯,即岁省支仓粮十二万石,且积余粮六万石,兵食岂有不足哉。今岁漕①数百万石,道路费不赀。如浙江粮军兑运米,石加耗米七斗。民自运米,石加入斗。其余计水程远近加耗。是田不加多,而赋敛实倍,欲民无困,不可得也。况今太仓无十数年之积,脱遇水旱,其何以济!宜量入为出,汰冗食浮费。俟仓储既裕,渐减岁漕数,而民困可苏也。臣昔官河南,稽诸逃民籍凡二十余万户,悉转徙南阳、唐、邓、襄、樊间。群聚谋生,安保其不为盗?宜及今年丰,遣近臣循行,督有司籍为编户,给田业,课农桑,立社学、乡约、义仓,使敦本务业。生计平定,徐议赋役,庶无他日患。
时不能尽用。后刘千斤之乱,果如原贞所料。已,复镇浙江。英宗复位,罢归。成化十年卒年八十七。原贞所至有劳绩,在浙江尤著名。
翻译
孙原贞,名瑀,以字行于世,德兴人。考中永乐十三年进士。授予礼部主事,历任郎中。英 宗初年,因被推荐提升为河南右参政。居官清廉谨慎,有当官的才能。
正统八年,大臣会同推荐选任,迁升为浙江发布政使。很久以后,盗贼大起于闽、浙之间, 赦免后再次反叛。景帝即位,发兵征讨。孙原贞曾猜度贼必叛,条陈谋略,请求为、此做好准备。到这时就命孙原贞参议军事,深入擒获其魁首。而温州余贼还没有消灭,命都指挥李信为都督佥事,调军征讨。于是授予孙原贞兵部左侍郎,参议李信军务,镇守浙江。遭逢母亲丧事,应当离职,副都御史轩鞔请求留下他。皇上回复可以。
景泰元年,孙原贞进兵捣毁贼巢。俘虏斩杀贼首陶得二等,招降三千六百令人,追还被掠去的男女。捷报闻于朝廷,皇上玺书奖励。请求回去奔丧。过了一个月,返回镇守。又分兵扫平余寇。孙原贞上奏请求划分瑞安土地增置泰顺,划分丽水、青田两县土地设置云和、宣平、景宁四个县,设置官吏和安置戍守,盗患于是得到平息,评定功劳,进级一等。浙江官田赋税沉重,右布政使杨瓒请求将赋税平均分摊于征收赋税数目轻的民田。皇上诏令孙原贞监督,田赋因此均平。正统三年,请求褒赠御贼死事武臣。指挥同知脱纲、王瑛,都指挥佥事沈辚、崔源都得到赠恤。六月晋升为兵部尚书,镇守如故。不久,皇上命他考察福建众官,于是留下镇守。福州、建宁二府,以前有冶炼矿银,因盗寇扰乱停止。朝廷议论再开,孙原贞坚持认为不可,于是停止。
五年冬,孙原贞上疏道:四方屯军,大体因营缮、转输等事妨碍耕作。应当挑选精锐充实队伍,其余的都让他们归于农耕。如果增加一万人屯田,那么一年就会节省支出仓粮十二万石,并且积储多余粮食六万石,军队吃饭难道会不足吗?如今一年槽运粮食几百万石,在路上的费用不可估量。比如浙江军粮兑换运米,一石耗米七斗,人民自己来运,一石加耗八斗,其余计算水路远近加耗。这样田地不会增多,而赋敛实际上加倍了,想让人民不穷困,是不可能的事。况且,如今太仓中没有十几年的积储,如万一遇到水、旱灾害,如何来救济?应该量入为出,裁减吃公饭的官吏和不必要的开支。等到仓储丰足,渐渐减少一年的漕运的数目,则民国可以解除。臣以前在河南做官,考察众逃亡百姓的户籍共二十余万,臣都把他们转移到南阳、唐、邓、襄、樊之间。群居谋生,可安保他们不做强盗。应趁今年丰收,派亲近的大臣照此实行,督促主管官吏登记为户籍,给他们田产,督促农桑,建立社学、乡约、义仓,使他们注重根本致力于农桑。人民生活安定了,慢慢商议赋税徭役,或许可以免除以后的祸患。当时没能完全采纳,后来刘千斤之乱,果然如孙原贞所料。后来,孙原贞又镇守浙江。英宗恢复帝位,被罢职回家。成化十年去世,终年八十七岁。原贞所至有劳绩,在浙江尢为著名。
3.有谁能帮我翻译这段文言文
作战篇
孙子说:大凡用兵作战,一般的规律是要动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集结军队十万,还要千里运送军粮,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招待使节宾客的开支,维修作战器材的消耗,车辆兵甲保养补充的花销,每天都需要耗费数目巨大的资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动用如此庞大的军队作战,就需要力争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就会使战斗力耗尽,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将会使国家财力难以为继。如果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战斗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别的诸侯国就会乘此危机而发起进攻。到那时,即使有再高明能干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
所以,用兵作战只听说过宁可指挥笨拙而但求速胜速决的事,还没有见过为讲究指挥工巧而使战争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因此,不完全了解用兵之弊害的人,也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用兵益处。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绝不再次征集,粮草不会多次运送。武器装备由国内取用,粮食饲料则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食供应就可满足作战需求了。
国家因战争而陷于贫困的一个原因,是向出征部队远程运送物资。远程运输必然导致百姓的贫穷。临近军队驻地的地区,物价必然高涨;物价高涨就会使百姓财富枯竭。 国家财力枯竭,就必然导致加重徭役赋税的征用。军力耗尽,财力枯竭,国内便会出现十室九空,普遍的贫穷。人民群众的财产,将因战争而耗去十分之七;国家的财富,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病(罢,同“疲”),盔甲服装、箭羽弓弩、枪戟盾牌、车蔽大橹(蔽橹,攻城用的器具)的制作补充,辎重车辆的征调,而耗去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将帅总是力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的供应问题。 吃掉敌国的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粮食,耗费敌国的一石草料(忌,,音jì,豆禾的杆),等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草料。
要使士兵英勇杀敌,就应该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要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要对争先士卒进行物质奖励。所以,在战车中,凡是缴获敌人战车十辆以上的,就要奖励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将被缴的敌车换上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于被俘虏的敌军士卒,要善待他们并保证给予充足的供养,为我所用。这就是所说的战胜了敌人,也使自己更为强大了。
所以,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
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