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马说教案(马说的教案)
1.马说的教案
马说》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 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 3.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过程】 一.回忆“唐宋八大家”,由此引入介绍韩愈。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又一引题:贾岛的推敲故事联系到韩愈,文名显著。 2.为什么韩愈会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教师介绍:韩愈历来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第一个冲在最前线的战士会受到最高的赞美。
在历经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内容脱离了实用的立场,而只是趋于声律和辞藻的华美。文学的真正改革不得不有待于唐代了,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攻击六朝的文风在建设着实用的散文运动。
而韩愈和柳宗元正是以文学创作作为自己改革的有利武器。 ※“韩愈在当日对于根深蒂固的骈文阵线的宣战,新散文的建立,确有一种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
(《中国文学发展史》)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摘自《辞海》“韩愈”条)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文人。
他不仅大力称赞比他年长的孟郊,还奖拔比他年轻的贾岛,又鼓励李贺这位天才诗人,并为他因避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而大声疾呼;此外,他还与皇甫湜、卢仝、樊宗师、刘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这样,他与他周围的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并以他本人为主将,掀起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新诗潮。”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 3.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韩愈的文章是如何体现他的“文道结合”的理论主张的。 4.出示课题。
二.解释全文的字词含义,掌握生字生词的拼音。 三.从字词过渡到内容含义: 四.介绍韩愈写作的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枣800)间。
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五.点出全文的寓意,明白文章的“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1.如何“托物寓意”?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司马者比喻“不认识人才或埋没人才的人”。
2.作者在文中反映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为了要提出一个怎样的现实问题?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 3.这是一篇“说”,你读完后,认为它属于哪一种文体?(议论文) 4.为了达到议论论点的目的,作者用了一种什么论证方法?(比喻) 用了比喻论证的好处有: 【关于韩愈的资料】 □《新唐书·列传一百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
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
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
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
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
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
改都官员外郎,即拜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曰:…… 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 初,宪宗将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诸军按视。
及还,且言贼可灭,与宰相议不合。愈亦奏言:…… 执政不喜。
会有人诋愈在江陵时为裴均所厚,均子锷素无状,愈为文章,字命锷谤语嚣暴,由是改太子右庶子。及度以宰相节度彰义军,宣慰淮西,奏愈行军司马。
愈请乘遽先入汴,说韩弘使叶力。元济平,迁刑部侍郎。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
2.《马说》,说谁呢?──《马说》教学片断及点评
《马说》,说谁呢? ──《马说》教学片断及点评 执教: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中学 徐强 点评: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中学 彭敦运 真烦人,这个学校待遇差,事情总多! 这不,每年一次的校际教学交流活动又开始了。
参加工作六年,前三年学别人的,这两年,别人学我的。好不容易在教学上有了点收获,也许自己感觉翅膀也硬了,临近一学期末,一些优秀教师在偷偷地琢磨挪个地发展。
我啊!算不上很优秀,但也被一些领导和老师誉为中学近几年最具潜质的“千里马”之一。虽然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肯定,还能受到许多学生及其家长们的欢迎,但毕竟身处农村,而这学校,学生层次不一,长时间呆下去,用某个教研员的话说,“环境造就人,也会影响人”。
一段时间内,我总自感此地难发挥千里之能,“力有余而地不广”啊!奈何,奈何? 接受任务后,自然少不了一番精心的准备。毕竟……这也许是我在这里的告别演出了。
哎! 课在期盼中开始了……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学生们摇着头晃着小脑袋背诵着课文《马说》,教室一片祥和之气,来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我也暗自高兴。 我下意识地看看挂着教室后的时钟,还剩五分钟。
不要紧,这课文虽然短,但我采取的是浅入深出、后发升华的教学策略。这五分钟是我留给学生自主质疑探究的活动时间。
于是,在学生背诵之后,我轻松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韩愈先生的《马说》,刚才大家的表现我很满意。”我故意停顿了一下,有的听课老师和学生不自觉地看了看手表,疑惑地望着我。
我暗暗高兴,接着说:“一篇文章学到什么地步才算终结了呢?难道大家对这篇文章没有其他问题了吗?”我环视着教室,有些学生跃跃欲试。“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说吧,问吧!”我亲切地说。
这时,刘雄把手举得高高的。这孩子,是我们学校一老师的独苗,平时很活波的,往日和我的关系也是最亲密的。
今天上课他居然很沉闷,一点也不抬我的“庄”!这时快要下课了,难道他想“力挽狂澜”,好好表现一下吗?这家伙,总有惊人之说!好吧,就点他吧! “这个问题……你提出来对我们复习本节课内容很有帮助,我想请个同学帮你解答,好吗?”我随意地说到,而一些学生也举起了手。 “不!老师,我想请您亲自回答!”刘雄固执地说。
全班忽然寂静无声,听课老师也停下记笔记的手,注视着我。“这家伙,搞什么鬼啊?”我纳闷着,走到他身边,小心地说:“好吧,大家一起来监督徐老师是否也理解了作者写作意图啊!”我一字一词地慢慢地说:“《马说》这篇文章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人才、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那你说,这千里马找不到伯乐,那还是千里马吗?”刘雄一副不依不饶的神情。 “嗯,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露出了微笑,反问他:“那你认为千里马在没发现出它的才能之前,它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吗?”教室开始骚动了,有的学生开始交头接耳着。
“作者说的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驾马之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就算‘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教室响起了掌声,我也使劲地点着头。刘雄言犹未尽:“可是,没有给予千里马应有的待遇和机会,那千里马还是千里马吗?它真会‘泯然众人矣’吗?” 是啊,千里马之所以称作“千里马”,肯定有它超越一般马的才能。
可是,就算一匹马真有千里之能,而那饲养它的人却没有给予它相应的待遇,得不到相应的待遇,那马能日行千里吗?表现不出千里之能,那还算是“千里马”吗?如果说偶尔还能昙花一现,展示一下千里马的风采,但长期得不到千里马的礼遇,千里马错过了最佳培养时期,以后它只能是百里马了!唉,现在的我岂不是那可怜的“千里马”啊?! 可现在是在上课啊!我怎么这伤感?我这想法能跟学生说吗?这时,我发现学生们的表情振奋,仿佛很激动的样子。“他们怎么了?莫非……”我看看了刘雄,这孩子很有灵巧。
我想调动的事情还只是悄悄进行,难道这么快就从领导传到全校老师,然后又传到教师子女。那现在……瞬间,我若有所悟。
完了,他们都已经知道我想走的事情。 唉,这群孩子!作为一个新派的有个性的语文教师,他们喜欢我是自然的。
但我飘逸的教学风格之外还有近乎严厉的督导,他们也多有怨言啊!我的离去应该颇受一些“自由派”欢迎吧?想当初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幽默的课堂兼严格的训练辅导让一些学生爱恨交加,有些散漫成惯的学生还一度想让我“左迁”呢!幸好我调度有方,在几次较量中,我终于坐稳了“武林盟主”一位。这大半年,我的新政在孩子们的支持下顺利推行,吸引了别班师生的眼球,还多次以优异的成绩征服了全校师生。
可我,身处这校已经多年了,家人也多次劝我调到比较近的学校上班,但我总想先干出一番事业再走。为此,我的女友也与我冷战分手了。
痛苦过,伤心过,我还是坚持着自己的选择。如今。
3.初二语文~关于《马说》一课~要分的来~~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爱问
《超越自我》 ---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谈起马,什么“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快马加鞭、马到成功、龙马精神”之类,常挂嘴边,耳熟能详。
在中国古代,为争夺汗血千里马马种,汉代曾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汉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黄金做的千里马模型前去大宛国,希望以此重礼换回大宛的汗血宝马。
经过4000多公里陆地行军,到达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但大宛国王爱马之心更切,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千里马。
汉使归国途中金千里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说:犯强汉之天威者,虽远必诛!于是作出武力取马的决定。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到达大宛边境城市郁城,但并未攻下,只好退回敦煌,回来时人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后,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率军远征,带兵6万人,马3万匹,牛10万头,还带了两名相马专家前去大宛国。
此时大宛国发生政变,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 千里马是日行千里的优秀骏马的代称。
想想看,古时交通很不发达,舟车劳顿之苦,非现代人所能体会,因此马作为一个代步工具,其地位不可或缺。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便建立了通达华夏广阔疆域各地的驿站,用以传递信息,发布训令,而马的作用由此显现,八百里加急邸报的形式,可以在几日之内将讯息传递至幅员辽阔版图的各个地方。
可以说,没有马,就没有中华民族几千年大一统的帝国。 而在军事上,马更和将军与士兵的命运密不可分,项羽的乌锥马、关云长的赤兔马、秦琼的黄膘马无一不和主人一样威名赫赫。
成吉思汗的大军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也与当时蒙古马的坚忍不拔的个性有着密切关系,而蒙古的轻骑兵之所以能战胜当时欧洲重装骑兵,除了速度的优势外,马镫的发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依靠人马合一战胜那些“铲骑”的古罗马骑兵也是不足为奇的了。
记得小时候看的苏联电影,苏联骑兵元帅布琼尼手舞马刀、跃马驰骋的英姿始终在脑海里印象深刻。 谈马之余,人们自然联想起一位与马有着不解之缘的历史人物、古代相马师——伯乐。
最先认识伯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马说》,文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真正的千里宝马,当然也是要伯乐识马。据说一次伯乐严冬外出,途中偶遇一千里马,看到这匹本应驰骋疆场的宝马良驹却吃力地拉着盐车艰难前行,正走至一斜坡地段,马蹄僵硬,膝盖弯曲,大汗淋漓,踟蹰不前。
伯乐见此,痛心不已,不由分说,上前抱着马的脑袋悲愤恸哭,并把身穿棉衣脱下为之披上,立时,奇迹出现了,只见那马喷出一口热气,仰头一阵长嘶,声震云霄,刹那间陡坡呼啸而过……,可见千里马也为识马人而展示才华。 而这种伯乐识马,马认伯乐的微妙关系正是人与马关系发展到的极值的表现!在古代,尤其在战场上,马是人的唯一亲近伙伴,无论行军,还是两军交战,都只有马和人最接近,共同面对最艰难的险境和胜利的场面。
他们必须共同面对这一切,武士在疾驰中的一个暗示,立即就会得到最快、最准确的回应,在战场格斗最关键的时刻,就是较量快速的反应,冲锋前那轻轻的点蹬,马就迅速地冲在最前面,这种人马合一的境界是我们人类对坐骑的最高愿望,更是古代英雄梦想的最高境界。 。
4.<马说〉课题资料
二、课文分析。
1。关于《马说》的主旨 有人根据作品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认为本文主要论证人才的重要性。
这样分析不准确,开头两句确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它是文章议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但不是结论,也不是作者写本文的主旨。 文章结尾一句话值得注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真不知马”是论证的中心。是谁不认识“千里马”呢?是他们(其)。
“他们”又是“谁”,是当时的唐代统治者,是他们埋没人才、迫害人才。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
第一个“其”字也可解释为被借用的“岂”,作“难道”讲。 韩愈所以能写出如此尖锐的杂文,是和他的亲身遭遇分不开的。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局限于此,而要从他个人推广到整个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普遍现象。 本文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统治者的有力嘲讽与鞭挞。
2。关于《马说》的结构。
第1段,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写世有伯乐的重要性)。 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2段,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写世无伯乐的危害)。 第3段,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对当世无人识马的慨叹)。
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逻辑性极强。
三、疑难问题解答 1。关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理解 究竟是谁“鸣之?”谁不能“通其意”?一说是“食马者”,即养马的人。
一说“鸣之”的主语是“千里马”,“不能通其意”的主语是“食马者”,代词“之”指代千里马。 我们采用后说,故“自读作业”4。
(2)选择C答案。因为这一说,较符合作者的原意。
这一点可以和“关于本文的主旨”结合起来理解。至于D答案,因为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不能算对。
2。关于“奴隶人” “奴隶人”是“奴”和“隶人”两个词。
奴,指受压迫受剥削受人奴役的丧失自由的人,如农奴、家奴。 隶人,指职位低下的吏役。
应读成:“奴??隶人”。《教参》译文中把它译成“仆役”,虽然也对,但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
3。关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副词,犹,尚且。“等”,等同,一样。
可译成:“尚且跟普通马一样(的地位)还得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五、教学参考资料 1。 《马说》是韩愈《杂说》中的第四篇,所以有的本子又题作《杂说四》。
不过,现在人们大多叫它《马说》,也有叫《说马》的。 2。
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2。本文采用了“托肠物寓意”的写法。
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学习本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自学为主,对照注释,弄懂大意,然后完成“自读作业”,最后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有关问题。
要加强朗读训练,“熟读深思于自知”“文到妙来无过熟”,这说明了熟读的重要性。 翻译: 人世间先有了象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然后才能有日行千里的马出现。
能日行千里的骏马是经常有的,但是擅长相马的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因此,虽然有名马,只是埋没在那些(不会相马而又)作人奴隶的饲马人手里,(跟普通的马)同死在马厩里面,(人们当然)不(会)拿千里马的美名来称呼它了。
马中间能日行千里的,吃一次或许能把一石粮食吃光。 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点不能从外部显现出来,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得到,(还)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食量让它吃饱,马嘶鸣,可是马的主人又不通晓它的意思,手里拿着马鞭,面对着名马却说:“天下没有好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么?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
5.文言文《马说》详解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上先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用千里马称呼。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和平常的马一样都不行,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
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注释 一、解释 1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 辱,辱没 3 之,的 4 奴隶人,仆役。 5 骈(pián):两马并驾 6 骈死,并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枥,马棚。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顿。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见,同“现”,表现;显现。
19 且:况且,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马鞭,这里是“ 鞭打 "的意思 26 之:指千里马,代词。 27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8 道:正确的方法。 29 食之:饲养它。
30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1 材:同“ 才 ”,才能。 32 鸣:马叫, 33 之:无意义。
34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 执策:拿着马鞭。
36 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 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二、通假字 (1)食马者:“ 食 ” 通 “ 饲 ”,喂养。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袛 ” 通 “ 只 ” ,只能。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驾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代“千里。
6.马说如何指导朗读 马说这篇文章如何朗读
《马说》一、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二、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韩愈及有关“马”的资料和文学作品。新课标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教学过程1、动漫引题。
以伯乐相马的动漫故事导入新课,通过动画的展示,学生对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形成直观把握(多媒体展示)。
2、解读作者与标题。对作者及《马说》的创作背景作一些简要的介绍,以便学生对作品内容有一个较高层次的把握。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用多媒体展示)3、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
所以,这个环节就是“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第一步: 无标点的全篇朗读(用多媒体展示), 让学生自己断句, 加深对文章的认识与感知.第二步:一个学生朗读,教师纠正,听示范性朗读然后全体朗读(用多媒体展示)。
这样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第三步: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着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全班进行交流。
基本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学生集体评议,并说明理由。
这样学生的诵读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学生的评议可能会涉及到这么几点:(1)5个“也”字句的语气(2)最后一段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嘴脸的句子和自问自答的句子的语气。
(3)整篇文章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
7.《马说》的赏析以及语段的划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整体感知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本文与《龙说》有相似之处,建议大家去读读。二、问题研究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比喻能发现并任用人才的人或圣明的君主。
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的人或愚昧的统治者。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满。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练习说明 一、先熟读课文,后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
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不同学生的说,还有相互启发、深入思考的作用。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关键语句。
译文见“有关资料”中的“参考译文”。加点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处的含义即可,至于语法意义,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
三、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一道完全开放性的练习。
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题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常谈常新”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个别同学的观点有些偏激也不要紧,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教学建议 本文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关键是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
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内容也要讲讲,但不宜过深,要认真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标准。
教师讲述应当简而明,不旁征博引,以免剥夺学生诵读的时间。从长远观点看,能够熟练地背诵这篇短文,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1.领读,即由教师(或选择1~2名学生)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地读,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文章的语气。领读者事前应有充分准备,能流畅地背诵全文。
2.结合文中的虚词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见“有关资料”中《〈马说〉中的五个“也”字》一文),一边讨论,一边诵读。还可以用比较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体会,例如下列划线的字句如用。
8.八年级下册鲁教版语文 《马说》课下注释
一下回答版权归百度百科所有
词句注释
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食(sì):通“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难道,表示推测。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其:其实。
知: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