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言文写作以显水平(如何写出高分作文?文言文怎么准备?)

1.如何写出高分作文?文言文怎么准备?

文言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

但客观上,因文言本身与现代白话相去甚远,且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可能带来艰涩难懂、歧义纷出,自然让学生视为畏途。面对新课程对文言学习提出的更高要求,同学应如何真正学好文言呢? 一、强化熟读成诵 与现代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更讲究韵律,追求声韵。

入选课本的篇目,更是文质兼美,朗朗上口的佳作。同学熟读、背诵经典名篇,对于培养兴趣、形成语感有益,对于应对考试、准确答题则有用。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背诵篇目的“研究与练习”都设置相应题目,引导同学理清结构层次,尽快熟悉课文(语段)。同学如能在此基础上结合老师精心设计的板书,对于提高效率,熟读成诵是很有帮助的。

二、重视预习复习 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即结合注释,疏通文义。对于暂时无法理解的字、句,如有可能,应借助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语境,揣摩、判断,并注意课上老师的讲解、说明。

“带着问题”上课,“有的放矢”学习,无疑事半功倍。而课后复习则应注意归纳、积累。

同学可以侧重对文言现象,如通假字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进行整理,以期巩固学习成果,加深知识理解。两点建议:1.必须依托相应例句,以免知识点成为无本之木;2.尽量自己动手整理(可以参考、对照,但非依赖、照抄教辅,尽管其可能一应俱全),避免放开教辅就寸步难行。

同时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自觉检测、认真订正”,完成一定练习使知识点得以进一步落实。 三、适当延伸拓展 其一,可通过课外阅读学习文言。

同学可在老师指导下阅读与课文相关联的作品,在对照阅读中获得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阔视野,训练思维,提高阅读水平。如学完贾谊的《过秦论》,可同时阅读苏洵的《六国论》。

其二,可结合写作学习文言。高中课本的文言作品,几乎都蕴涵丰富写作空间。

如能适当联系拓展,无疑可激活课文的学习。如学完《师说》、《劝学》等后,可写心得和评论,一方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中。

学以致用,一举两得。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要你能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我相信,三年下来,你定能在文言学习上游刃有余。

作文分值高,限时短,如何在瞬间打动阅卷老师,让他情不自禁地为你打出理想的分数,《试题调研》专家团给出的以下六个小窍门值得认真借鉴。一、拟题靓丽题好文一半,阅卷老师喜欢根据题目来判定考生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

拟题应遵循准确贴切、简洁醒目和新颖别致的原则,或单刀直入,亮明观点;或妙用修辞,生动形象;或巧借诗文,意境深邃;或引入时尚,新鲜活泼;或借用公式,耳目一新;或妙用标点,耐人寻味。精雕细琢,标新立异,让标题靓起来,闪亮老师的眼睛。

二、凤头展彩作文的开头要遵循契合题意、简洁流畅的原则。或开门见山,首唱荣华;或妙用名言,先声夺人;或设置悬念,扣人心弦;或铺陈渲染,营造气氛;或叙述故事,引人入胜;或巧用修辞,添色增彩。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闲情偶寄》)。无论时间如何紧张,作文的开头总是要打草稿或腹稿的,让开篇成为文章的最大亮点,并使阅卷老师心悦诚服,“不敢弃去”。

三、素材新活高考作文素材选择要真实、准确、典型、新颖。做到素材新活,一是搜索新奇,即从现实生活、历史典故、文学名著中去搜寻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旁征博引,既丰富文章内容,又显示与众不同的新意。

特别是引用文化含量比较高又比较现代的例子,会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柳枝新翻,同样一个“万能”素材,用自己的眼光审读,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意蕴,或者从违背常理的角度去巧妙运用素材,运用不同观点去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要学会找到适合话题的切入点,推陈出新。四、段落精巧段落体现文章的节奏,体现思维的层次性,体现文脉。

好文章必有精巧的段落,应试作文最忌“老三段”。段落划分要清晰,六至八段为妙,每段说清一层意思。

段落不可太长,免得表意杂乱不清;意思变换要自然分段,以显层次分明;要敢于写独句段,形成内容上的跳跃;巧写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使段与段之间逻辑严谨;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照应;末尾段不可太长,一锤定音,点到为止。段落精巧明快,文脉清晰有条理,亦可博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五、豹尾余响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作文结尾应遵循三个原则:内容上卒章显志,形式上结构圆合,语言上摄人魂魄。

或画龙点睛,收束全文;或照应开头,结构严谨;或引用诗文,点染升华;或抒情写意,余味无穷;或设问反问,启人心智。豹尾余响,会使文章结构缜密,大添异彩,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辉映全篇。

六、卷面整洁考场作文,字迹要清晰,书写要美观,字体要适中。字体太小,难以辨认;字体过大,张牙舞爪;涂抹过多,有碍观瞻;下笔过轻,看不清楚;字体倾倒,不够美观。

行文落款格式正确,布局匀称舒展,卷面美观可人。万一出现笔误,就在错别字上轻轻画一条直线,千万不要。

2.如何利用文言文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传授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

这句话说的是方法的传授比知识本身的学习更重要。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不教”。

如何教学生获得自学文言文的方法?我认为除了教学生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之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教他们掌握一些文言文学习方法,教他们自学的本领,给他们获取知识的钥匙,使他们学会自学,善于自学,学有兴趣。具体如下: 1.巧用句子结构分析,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和句式。

一个句子的结构,总有主、谓或主、谓、宾部分,且有严格的、正常的排列顺序。据此我们就可明了一个词在句中应扮演哪一成分的角色,一个句子是属何种句式。

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法,就能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如:“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主”、“宾”都非常明确,谓语动词只能由“刃”这一名词来担任。

辨识句式也是如此。如果句子前后构成判断关系的,不管有无判断词,皆是判断句。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句中的“者……也”是判断的标志,再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则没有判断词;如果是被动者作主语的,不管有无被动词,都是被动句。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史记•屈原列传》);如果缺少成分的,则是省略句。

如“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肴之战》);如果成分顺序变位的,则是倒装句。如《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一句,作为定语的“利”后置到了中心语的后面,成为定语后置句。

2.通过句意理解通假和一词多义现象。 一个句子,总要向我们表达一个意思,而凭这一意思,我们就可明确句中的某个词是否通假,表何意义。

例如《促织》中“高其直,亦无售者”之句,课文注释中并无通假说明,然而我们不难领会这句话意思是:“抬高它的价格,只是没有买的人。”凭此句意,我们即可断定句中的“直”是假字,本字应是“值”。

再如《孔雀东南飞》“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取”,通过了解句意,我们很容易知道“取”即“娶”之意。又如一词多义现象,我们只要凭着它不同的句意稍加分析,它的各个义项就会昭然若揭。

如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3.善用比较,区分易混淆的知识,掌握文言规律。 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而这些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联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比较,准确地区分。如:区分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如果能运用比较法,就可比较容易地将它们区别开来。

从结构上看,前者结构是“动化名词+名词”,后者则是“状化名词+动词”;就关系看,前者属支配的动宾关系,后者属修饰的状谓关系。例如:《六国论》中的“礼天下之奇才”,《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公子……礼交之”,前后两个“礼”字用法不同。

前者,“礼”与“奇才”构成支配的动宾关系,属名词作动词用法;后者,“礼”与“交”构成修饰的状谓关系,属名词作状语用法。运用比较法,学生很快掌握了名词活用的规律,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通过比较能清晰地文言中各类活用现象的特征突出地显示出来,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比较法,就能具备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能够自己去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许多疑难问题。 二、强化能力训练,全面提高听读能力 听和读的过程,是一个语言信息综合处理的过程。

通过听读,可以有效的提取文中有用信息,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提高原有的认知水平。 通过听,可以让学生在听觉感受中学习知识。

应提倡多听,真切地听出古文学的味道和感受来,深切地领悟古代语言的魅力。在教学古文时,可利用录音、录像或多媒体,将声画效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体悟。

“读”,就是朗读课文。朱熹谈读书时有段话:“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朱绍禹在《语文教学辞典》中说过:“从阅读心理的发展看,朗读技能的发展一般先于默读,学生最初的阅读活动多依靠有声语言。”这句话道出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教学就非常重视朗读,从一些名句中可见一斑,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但我们文言文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诵读,只重视理解,这是造成学生文言文语感差的直接原因。

的确文言文朗读存在困难,因为它字少意深,音单义广,句法简奥,语焉不详,一字多音,所以文言文语感需要长期练习,急于求成的功利性作法犹如饮鸩止渴。为了使朗读的功效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朗读程序,每次朗读都要提出要求,把读和理解巧妙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读的作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提倡学生多读,不但对教材内的文言文多读,而且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

例如:学了《鸿门宴》,引导学生读《史记•项羽本纪》;学了《促织》,引导学生读《聊斋志异》,学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导学生读杜甫的《。

用文言文写作以显水平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