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带点字40个(初中课外文言文带点字:蛇衔草)

1.初中课外文言文带点字:蛇衔草

版本一 原文: 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

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

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翻译: 从前有一位老农在耕地,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

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用来治伤口,全都灵验。

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于是用“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

说的就是这回事。 注释:(1)昔:从前 (2)著:放 (3)以:用来 (4)验:灵验 (5)焉:那里 (6)疮:指“伤口” (7)《抱朴子》:东晋道家理论著作版本二 原文: 昔有田夫耕地,值见伤蛇在焉。

顷之,有一蛇衔草着伤口上,经日创蛇走。田夫取其余叶治伤,皆验。

本不知草名,乡人因以蛇衔名之。古人云:蛇衔草能续已断之指如故,非妄言也。

译文: 过去有一位老农耕地,恰好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过了一会儿,另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

第二天,受伤的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伤全都灵验。

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乡里人就用“蛇衔草”当草名了。古代人说:“蛇衔草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

并不是乱说的。 注释:1.著(zhuó):放在 2.《抱朴子》:晋人葛洪著。

3.曩:从前。 4.田夫:种田老人。

5.着:放。 6.验:灵验。

7.妄:胡乱。 8.疮;指“伤口” 9.值:正巧。

10.以:来。

2.16篇很短的文言文(10~40字)

1.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锲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4.关羽刮骨疗毒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5.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6.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7.陆绩怀橘

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8.杨修啖酪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提“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9.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0.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1.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12.谜语一则

王荆公戏作谜语:“画时圆,写时方;东时短,夏时长.”吉甫解云:“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

13.画龙点睛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14.响遏行云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勿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5.蛇衔草

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16.神针道人

凌云北游太山,古庙前值病人,气垂绝.云嗟叹久之.一道人忽曰:“汝欲生之乎?”曰:“此人毒气内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因授云针术,制病无不效.

点字,文言文,课外

3.初中课外文言文带点字:蛇衔草

版本一

原文: 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翻译: 从前有一位老农在耕地,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用来治伤口,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于是用“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说的就是这回事。

注释:(1)昔:从前

(2)著:放

(3)以:用来

(4)验:灵验

(5)焉:那里

(6)疮:指“伤口”

(7)《抱朴子》:东晋道家理论著作

版本二

原文: 昔有田夫耕地,值见伤蛇在焉。顷之,有一蛇衔草着伤口上,经日创蛇走。田夫取其余叶治伤,皆验。本不知草名,乡人因以蛇衔名之。古人云:蛇衔草能续已断之指如故,非妄言也。 译文: 过去有一位老农耕地,恰好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过了一会儿,另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第二天,受伤的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伤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乡里人就用“蛇衔草”当草名了。古代人说:“蛇衔草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并不是乱说的。

注释:1.著(zhuó):放在

2.《抱朴子》:晋人葛洪著。

3.曩:从前。

4.田夫:种田老人。

5.着:放。

6.验:灵验。

7.妄:胡乱。

8.疮;指“伤口”

9.值:正巧。

10.以:来。

4.求10篇课外文言文

1.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驾车的人)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妻观其出,志念(志向)深矣,常有自以为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是,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译: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

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

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

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2.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译: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糊涂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3.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

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中间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

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译: 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朱天锡因为(有)神童(的美誉)而得到了(一个)官职,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

小孩无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为了让他们专心读书)。

在这期间童科一度被废除,可是宋朝政治恢复后又逐渐恢复了,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间便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都不是读书的料,苦读直到死去的孩子,比起考中(通过)的孩子大概要多得多。

4.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译: 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5. 邴原旧能饮酒,自行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至陈留则师韩子助,颍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

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

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乃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译: 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后,八九年里,酒不沾口,徒步背负着书箱,面对艰苦一直坚持下来,到了陈留向韩子助学习,到颍川 便师从陈仲弓,在汝南则结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则亲近卢子干。分别的时候,师长朋友以为他不会饮酒,拿了米肉来为邴原送行。

邴原说道:“我本是会饮酒的,但怕耽误了学习,就戒掉了。今天就要远别了,又是饯行,可以喝上一次。”

于是和大家一起饮酒,喝了一天都没醉。 6. 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译: 李广派遣卫尉做将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了。活捉了李广。

匈奴单于一直听说李广贤德,有命令说若捉到李光一定要带来。匈奴骑兵捉到李广的时候李广正生病,于是匈奴骑兵就把李广用网装起来,让他卧在网中,并将网栓在两马之间。

行进了十几里之后,李广装死,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

5.求10篇课外文言文

1、原文 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③也。

虽④有至道⑤,弗学,不知其善⑾也。是故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⑦。

知不足⑧然后能自反⑨也,知困然后自强⑩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注释: 1.嘉肴:美味的食物。 佳 很好。

肴:熟的鱼肉等,熟食。 2.弗:不 3.旨:味美,好吃。

4.虽:即使。 5.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最好的道理。

6.是故:因此 7.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不知道的地方,困:本意为窘迫,在此引申为困惑,不懂。 8.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够之处。

9.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 10.自强:自己奋发图强。

强:使动用法,使……强。 11.善:好处 12.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长:促进;意思是: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了自己的学问翻译: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

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2、原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选自《孟子·告子上》译文: 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

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我对他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好比下棋,)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弈秋的话。

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

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3、原文: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⑨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⑩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⑤。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⑥,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⑦,数延见⑧,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记》注释: 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

弓工:造弓的工匠。④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

脉理,指木纹。邪:不正。

⑤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向:从前。⑥务:事务。

⑦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更:轮流。

中书内省,数朝廷决策的机构。⑧数延见:经常召见。

数(shuò),屡次。⑨好:喜好⑩皆:都译文: 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朕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朕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朕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达到分辨出好坏.朕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况天下大事了,哪能够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召见,问他们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4、原文: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 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簟(diàn):竹席子。 荐:草垫。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可译为“您”。 长(cháng):多余,剩余。

王恭:东晋重臣。 王大:王恭的族叔。

一领:一张。领,量词 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 卿:你,对人的尊称。

举:拿,把。 谓:以为,认为。

对:回答说。 悉:熟悉,了解。

长(chang)物:多余的东西翻译: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恭的族叔去看他。王恭的族叔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拿一张给我吗?" 王恭没有回答。

王恭的族叔离开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恭的族叔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可以用来坐了,于是就坐在草垫上。

事后,王恭的族叔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 我原来以为你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要。" 王恭回答说:" 您并不了解我,我从来就没有多余的东西。

"5、原文: 贾谊 著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

课外文言文带点字40个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