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答李生第一书翻译

答李翊书 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终吾身而已矣。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察告,李生足下:

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

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护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讥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像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话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舒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艺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 的源泉里游弋,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

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语。

2.《答吴充秀才书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

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①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

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

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

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

此其所以至之鲜也。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故孟子皇皇②,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

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

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

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有删减)【注释】①伥伥:无所适从貌 ②皇皇:指匆忙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而读之 发:启封,打开B.及少定而视焉 少:稍微C.若有所责 责:责备D.难工而可喜 工:精巧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学者有所溺焉尔 复驾言兮焉求B.方勉焉以模言语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因吾子之能不自止 不如因善遇之4.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道应为先,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

B.欧阳修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并不反对文采。C.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D.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应先学道,道理充足,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3分)译文:⑵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3分)译文:参考答案:【文言文参考译文】前(些时日)有辱(您)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打开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 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势不可挡,怎么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有自己感到无所适从,担心没人开导以求更进一步的内容,这是好学自谦的话啊!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

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进升的,能从我这里取得什么呢?先辈学问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需借助我的声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先辈却给我恩惠来问我,好像有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没有时间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很少。

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至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才是我的职业。

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编纂“六经”,只用了很短的几年时间。为什么他花费时间短,却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呢?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概说来,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

所以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匆忙奔走,没有空闲著书,荀子据说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他们只是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懂得不够多却勉强要写作的文人!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要学的只是文章罢了,因而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可是越发达不到效果。

这就是您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情形啊,这是因为道理不够充分啊。如果道理充分,(文章)就是驰骋于广大的天地,沉游在幽深的渊泉,没有到达不了的。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 同时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

我虽然学习道理但未能达到高境界,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

3.答陈商书文言文及翻译

你好:

《答陈商书》原文如下:

愈白: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晓,茫然增愧赧;又不以其浅弊无过人知识,且喻以所守,幸甚!愈敢不吐情实?然自识其不足补吾子所须也。

齐王好竽,有求仕于齐者操瑟而往,立王之门三年不得人。叱曰:“吾瑟鼓之能使鬼神上下,吾鼓瑟合轩辕氏之律吕。”客骂之曰:“王好竽而子鼓瑟,虽工,如王不好何?”是所谓工于瑟而不工于求齐也。今举进土于此世,求禄利行道于此世,而为文必使一世人不好,得无与操瑟立齐门者比欤?文虽工不利于求,求不得则怒且怨,不知君子必尔为不也故区区之心,每有来访者,皆有意于不肖者也。略不辞让,遂尽言之,惟吾子谅察。

译文为:

韩愈陈说:承蒙你赐书,语言高妙而意旨深奥,读了三四遍还没有读懂,惘然增加羞愧;你又否定了自己的浅陋无过人的智能和见识,并且以自己所坚守的作文之道相告,真是大幸!我怎敢不对你吐露真情?然而,我自己知道我的见解不能够满足你的需要。

当年齐湣王好听吹竽,有个想到齐国求官的人拿着瑟到齐国,在齐王的门口站了三年而不被邀请入内。他大声叱骂说:“我鼓瑟技艺高超,能使鬼神感动,我鼓瑟完全合于轩辕氏的乐律和音律。”有客人骂他说:“齐王好听吹竽,而你只会鼓瑟,即使你技艺高超,但齐王不喜欢,你有什么办法?”这就是所说的精于鼓瑟而不精通于求齐王之道。如今在这个社会上考进士,在这个社会上求利禄、求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写文章方面却一定让全社会的人都不喜欢,岂不是和操瑟立于齐王之门以求仕的人一样吗?文章虽然写得精工,但不利于求仕,求官得不到就发怒,就怨恨,孰不知你一定要写这样艰涩之文是不对的!因此,凡有来访者,我本人的真挚情意,都倾向于文章之不至者。我一点也不谦让,于是就言无不尽了,希望你详察而见谅。

希望能帮上你的忙。

4.陈元方客答,古文翻译

世说新语 陈元方答客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

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就先离开了。

等他离开,他的朋友才来。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时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

客人问他:你父亲在吗?

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先离开了。

客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

却抛弃人家而离去。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见面,等到中午了您却没有到,

这就是没有信用;对著小孩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客人觉得惭愧,忙下车前来想拉拉陈元方。陈元方走入家门不再理他。

5.文言文答王以明的翻译

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诸公文集。每读一篇,心悸口呿①,自以为未尝识字。然性不耐静,,读未终帙②,已呼累马③,促诸年少出游,或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当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④自监。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敲其头、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婢不如命者,罚治之。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徽意,或有一二悟解处,则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与袁伯业。⑤”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节选自《答王以明》作者袁道宏)

【注释】①口呿:张开口合不拢,形容受到震惊。②帙:卷。③累马:牵马,备马。④婢:使女,女仆。⑤袁伯业:袁绍的从兄袁遗,字伯业。

近日才开始用心读书,专心的阅读了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等人的文集。每读一篇,都震惊的心跳,合不上嘴,竟以为自己还不识字。但是我性格耐不住寂寞,一卷书还没读完,就呼喊让人备马,催促年少的朋友们去出游,有时遇到好的山水,就整天游赏。

回来后就自己责备自己竟然如此顽劣愚钝,将来有什么成就?于是就让一个丫环监督自己。我读书稍微感到困倦的时候,将让他斥责我,有时扯我的耳朵、有时敲我的头、有时刮我的鼻子,直道叫醒我为止。”丫环没有按我的命令做,就惩罚她。时间长了,渐渐习惯了苦读,古人精妙的思想,有时有一二处看明白了,就号叫跳跃,就像口渴的鹿奔向泉水!曹操曾说:“老了还依然好学,只有我和袁遗(字伯业)。”应当知道读书也是件难事。

答文言文翻译

上一篇:犹文言文 下一篇:县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