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的文言文

1.有关节日习俗的古文

◇寒食

《周礼》曰: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斋

《荆楚岁时记》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主

周斐先贤传曰:太原旧俗,云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莫敢烟爨。知

陆翙《邺中记》曰:并州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乾粥,今之糗是也。斋

又曰:寒食三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主

范晔《后汉书》曰:周举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举移书於子推庙云,春中寒食一月,老小不堪,今则三日而已。斋

古今艺术图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迁为戏,以习轻趫者。主

【诗】李崇嗣寒食诗曰: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燃。古

宋之问途中寒食诗曰: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斋

沈佺期岭表寒食诗曰:岭外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中新甲子,明日是清明。知

【令】魏武帝明罚令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九月九日

《风土记》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主

《续晋阳秋》曰: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古

续齐谐记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古

孟嘉传曰:嘉为桓温参军,既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僚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温谓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知

《临海记》曰:郡北四十步,有湖山,山甚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每九日菊酒之辰,宴会於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斋

【诗】宋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诗曰:风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轻霞冠秋日,迅商薄清穹,圣心眷嘉节,鸣銮戾行宫,四筵沾芳醴,中堂起丝桐,扶光迫西汜,欢馀宴有穷。古

《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

2.描写传统节日的古文

1. 描写除夕的诗句: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描写春节的诗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6.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7.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8.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关于节日的古文求关于端午,清明之类的古文,文言文

◇寒食 《周礼》曰: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

斋 《荆楚岁时记》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主 周斐先贤传曰:太原旧俗,云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莫敢烟爨。

知 陆翙《邺中记》曰:并州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乾粥,今之糗是也。斋 又曰:寒食三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

主 范晔《后汉书》曰:周举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举移书於子推庙云,春中寒食一月,老小不堪,今则三日而已。 斋 古今艺术图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迁为戏,以习轻趫者。

主 【诗】李崇嗣寒食诗曰: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燃。古 宋之问途中寒食诗曰: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斋 沈佺期岭表寒食诗曰:岭外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中新甲子,明日是清明。知 【令】魏武帝明罚令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九月九日 《风土记》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主 《续晋阳秋》曰: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古 续齐谐记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 古 孟嘉传曰:嘉为桓温参军,既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僚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温谓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

知 《临海记》曰:郡北四十步,有湖山,山甚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每九日菊酒之辰,宴会於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 斋 【诗】宋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诗曰:风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轻霞冠秋日,迅商薄清穹,圣心眷嘉节,鸣銮戾行宫,四筵沾芳醴,中堂起丝桐,扶光迫西汜,欢馀宴有穷。

古 《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

4.描写传统节日的古文

1. 描写除夕的诗句:《除夜》【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描写春节的诗句:《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五月五日》【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6.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7.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8.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用文言文写一种节日

古诗文中的节日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节日有元旦、人日、灯节、社日、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祭灶节、除夕等。

1、元旦, 指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指农历正月初一,现称春节, 民间俗称“过年”。

年, 本意是指谷物成熟。周朝以“年”名岁, 一年的开头叫“岁首”。

汉武帝刘彻主持制定了太初历, 正式确定每年正月为岁首, 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公历, 于是有了两种年、两个元旦, 为了加以区别, 又因为阴历元旦正处于“立春”前后, 所以称农历元旦为“春节”。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正式采用公历, 将每年的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元旦改称春节。农历元旦还有许多别的名称, 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

写元旦的最著名的诗是王安石的七绝《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屠苏, 酒名。

古俗,正月初一, 家人先幼后长, 饮屠苏酒。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春节的习俗有吃饺子、拜年、放爆竹鞭炮等。2、人日, 正月初七。

古代礼俗规定:“正月一日为鸡, 二日为狗, 三日为猪, 四日为羊, 五日为牛, 六日为马, 七日为人。”唐宋以前, 人们对这个节日很重视, 到这一天, 家家吃“七元”———用素菜、谷料等七种东西混煮而成的一种粥。

据说, 吃了这种粥可消除百病。并且制作一种叫“人胜”的礼物相互赠送, 这种礼物是用金箔、银箔剪成的人形发饰, 把它作为一种吉祥物别在发髻上, 能够在一年里求得幸福安康。

隋朝薛道衡有诗《人日思归》, 写得很动人:“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此诗采用对比手法,抒发思归之情,用三处对比,一是入春时间短与离家时间长对比,二是雁归与人未归对比,三是春花未发与思归之念已生对比,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3、灯节, 又称上元节、元宵节, 即正月十五日。

这一天是“过年”活动正式结束的一天, 过了这一天,一切生活都又如平日一样正常了, 所以, 在灯节, 人们尽情嬉乐。灯节的习俗有赏灯、吃元宵、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放烟花爆竹等。

这一天, 各街道放灯, 各店铺放灯,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形成灯市, 入夜灯火通明如同白昼, 人们游览观赏猜灯谜, 热闹非凡。元宵又称汤圆, 宋代称“元子”、“浮元子”。

吃元宵意在求得全家人在新的一年团圆幸福。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诗采用的是什么手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梁启超称辛弃疾的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4、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

社日分春社和秋社两次, 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这日, 人们带着酒肉饭菜去祭祀土神, 祷求夏秋丰收。之后便相聚欢饮, 吹箫击鼓, 尽情娱乐。

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借春社散后村落渐归宁静这样一个尾声表现了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 同时表现了农民在丰收在望的情况下所必有的极度喜悦的心情。5、寒食节是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

寒食日不得举火只能冷食事先做好的饭菜。本节日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事, 因介子推抱木焚死, 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寒食与清明两节, 本是分得很清楚的, 后来因为人们不太适应禁火寒食, 寒食节也就越来越淡化, 到清代, 寒食不再提倡, 民间也没有禁火习俗了,寒食节便并入了清明节。相传介子推写了这样的诗句送给晋文公:“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唐·韩翃(hóng)《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6、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四月五日( 农历三月) 前后。

这时,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 草木萌发, 一片新绿, 给人以清净明洁的新鲜感觉, 故称此为清明。农业生产上, 正是春耕农忙时节。

清明节的习俗, 一是祭墓、扫墓, 无论官员衙吏还是仆佣乞丐。

6.节在文言文中有何意思

〈名〉 (1) 形声。

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2) 同本义。

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节,竹约也。——《说文》 苞笋抽节。

——左思《吴都赋》 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 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易·说卦》 (3) 又如:节根(草木的节与根);节旄(竹节上所缀牦牛尾饰物);节粉(竹节旁附着的白色粉末);节槎(树木上歧出的节);节次(依次,陆续;或程序,规程) (4) 骨节,节骨眼,关键 客胜,则大关节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 人有十二节。

——《素问·宝命全形论》 彼节者有间。——《庄子·养生主》 得失之节。

——《吕氏春秋·慎行论》 (5) 又如:节解(一种酷刑。将犯人的四肢骨节予以支解);节病(弊病。

破绽);节拊(按摩骨节);节族(犹关节。节为关节;族为骨肉交错聚结的部位) (6) 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常恐秋节至。

——《长歌行》 (7) 又如:节下(节日期间);节导(仪仗队或在前开路的随从,警卫);节仪(节日礼物,节日赠送钱财的雅称);节朔(节日和朔日) (8) 气节;节操 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荀子·王霸》 屈节辱命。

——《汉书·李广苏建传》 壮其节。 成此大节。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爱听古人节义事。——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节义(节操与义行);节敬(节仪);节孝牌坊(古时经官府奏准为表扬节妇孝女而立的牌坊);节介(志节操守);节概(志节气概) (10) 节令,节气 寒暑易节。

——《列子·汤问》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11) 又如:节序(时节的次第);节物(应时节的风物景色);节和(节令和顺);节分(季节的分际) (12) 节度 寝食违节。

——清· 方苞《狱中杂记》 (13) 又如:节宣(一种养生的方法。指身体的劳逸要有一定的节度,才能使体内郁气顺畅地宣泄) (14) 礼节,有礼貌的行为 长幼之节。

——《论语·微子》 (15) 又如:节文(礼节;仪式);节法(礼节与法度) (16) 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左传·文公八年》 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 苏轼《江城子》 持节送匈奴使。

——《汉书·苏武传》 乘轺建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幢节玲珑。

——唐· 李朝威《柳毅传》 (17) 又如: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节帅(古代节度使的略称);节楼(节度使驻节办公的楼);节镇(即节度使);节印(符节和印信) (18) 节拍,节奏 应节而舞。

——《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节会(音乐的段落节奏);节调(节拍和音调);节变(指乐曲的节奏变化) (20) 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 冲至第节。——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21) 又如:章节;音节;季节;时节;第二章第一节;节旨(文章的段落大意);节本(节录的本子) (22) 乐器名。

拍板一类的乐器 击节碎。——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3) 又如:节鼓(古乐器。

形状似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 〈动〉 (1) 减省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无论》 节器用。

——《左传·成公十八年》 谨身节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裁节邮传冗费。

——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节啬(吝啬);节限(节约限制);节养(自奉俭省);节缩(节俭紧缩);节简(节俭简朴) (3) 节制;管束 不以礼节之。——《论论》 种树节四时之适。

——《韩非子·难二》 好廉自克曰节。——《周书·谥法》 (4) 又如:节性(节制性情);节矜(节制约束而又刚毅坚强) (5) 调节 [regulate] 节其流,开其源。

——《荀子·富国》 〈量〉 (1) 用于分段的事物。如:两节车厢;三节课 (2) 速度单位。

1 海里/小时 称为1节。通常用于航海度量。

(3) 另见 jiē 〈形〉 高峻的样子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山石满满。)

——《诗·小雅·节南山》[1] 转自 /view/199448.htm?fr=ala0_1_1。

7.文言文中“节”有什么义项

● 节(节)jié ㄐㄧㄝˊ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

~外生枝。 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

两~车厢。 3.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

~目。 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

~令。 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

6. 礼度:礼~。 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

~拍。~律。

8. 操守:~操。晚~。

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9. 省减,限制:~省。~制。

开源~流。 10. 略去,简略:~选。

~录。 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

使~。 12. 姓。

其它字义--------------------------------------------------------------------------------● 节(节)jiē ㄐㄧㄝˉ ◎ 〔~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详细字义--------------------------------------------------------------------------------◎ 节(1) 节 jiē(2) ——用于“节骨眼”、“节子”等复音词中(3) 另见 jié常用词组节骨眼 节子 基本词义--------------------------------------------------------------------------------◎ 节节 jié〈名〉(1) (形声。

从竹,即声。本义:竹节)(2) 同本义。

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knot;joint]节,竹约也。——《说文》苞笋抽节。

——左思《吴都赋》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易·说卦》(3) 又如:节根(草木的节与根);节旄(竹节上所缀牦牛尾饰物);节粉(竹节旁附着的白色粉末);节槎(树木上歧出的节);节次(依次,陆续;或程序,规程)(4) 骨节,节骨眼,关键 [joint;knuckle]客胜,则大关节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人有十二节。

——《素问·宝命全形论》彼节者有间。——《庄子·养生主》得失之节。

——《吕氏春秋·慎行论》(5) 又如:节解(一种酷刑。将犯人的四肢骨节予以支解);节病(弊病。

破绽);节拊(按摩骨节);节族(犹关节。节为关节;族为骨肉交错聚结的部位)(6) 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festival]常恐秋节至。

——《长歌行》(7) 又如:节下(节日期间);节导(仪仗队或在前开路的随从,警卫);节仪(节日礼物,节日赠送钱财的雅称);节朔(节日和朔日)(8) 气节;节操 [moral integrity]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荀子·王霸》屈节辱命。

——《汉书·李广苏建传》壮其节。成此大节。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爱听古人节义事。——清· 袁枚《祭妹文》(9) 又如:节义(节操与义行);节敬(节仪);节孝牌坊(古时经官府奏准为表扬节妇孝女而立的牌坊);节介(志节操守);节概(志节气概)(10) 节令,节气 [climate and other natural phenomena of a season]寒暑易节。

——《列子·汤问》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11) 又如:节序(时节的次第);节物(应时节的风物景色);节和(节令和顺);节分(季节的分际)(12) 节度 [moral standard]寝食违节。

——清· 方苞《狱中杂记》(13) 又如:节宣(一种养生的方法。指身体的劳逸要有一定的节度,才能使体内郁气顺畅地宣泄)(14) 礼节,有礼貌的行为 [courtesy]长功之节。

——《论语·微子》(15) 又如:节文(礼节;仪式);节法(礼节与法度)(16) 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symbols]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左传·文公八年》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 苏轼《江城子》持节送匈奴使。

——《汉书·苏武传》乘轺建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幢节玲珑。

——唐· 李朝威《柳毅传》(17) 又如: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节帅(古代节度使的略称);节楼(节度使驻节办公的楼);节镇(即节度使);节印(符节和印信)(18) 节拍,节奏[rhythm]应节而舞。

——《聊斋志异·促织》(19) 又如:节会(音乐的段落节奏);节调(节拍和音调);节变(指乐曲的节奏变化)(20) 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 [division]冲至第节。——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21) 又如:章节;音节;季节;时节;第二章第一节;节旨(文章的段落大意);节本(节录的本子)(22) 乐器名。

拍板一类的乐器 [a kind of instrument]击节碎。——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3) 又如:节鼓(古乐器。

形状似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词性变化--------------------------------------------------------------------------------◎ 节节 jié〈动〉(1) 减省 [economize;save]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无论》节器用。

——《左传·成公十八年》谨身节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裁节邮传冗费。

——清· 张廷玉《明史》(2) 又如:节啬(吝啬);节限(节约限制);节养(自奉俭省);节缩(节俭紧缩);节简(节俭简朴)(3) 节制;管束 [restrain;control]不以礼节之。——《论论》种树节四时之适。

——《韩非子·难二》好廉自克曰节。——《周书·谥法》(4) 又如:节性(节制性情);节矜(节制约束而又刚毅坚强)(5) 调节 [regulate]节其流,开其源。

——《荀子·富国》◎ 节节 jié〈量〉(。

节日的文言文

上一篇:《贾岛》文言文 下一篇:文言文极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