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考文言文翻译(中考必备文言文翻译(人教版))

1.中考必备文言文翻译(人教版)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作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中考常考文言文翻译句子,中考常考文言文翻译题,中考常考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2.中考文言文各种字的翻译,要常考的

之 (一)作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这(件)事”等,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作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三)作动词 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者 (一)结构助词 译作“……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睢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 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也可译为“又”。

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字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 其 (一)作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二)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相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 (三)作连词 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以 (一)作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如: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饥畅观堆攥瞪硅缺亥画》)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 (二)作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前。(《出师表》) (三)作动词 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文言文,中考,翻译

3.初中文言文常考句子(带解释)

2011年中考教材文言文常考句子翻译归纳 第一册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第二册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第三册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第四册 2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 2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2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2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第五册 29.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形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0.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3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3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

4.初中考试常考翻译的文言文句子有哪些?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口技》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学儿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绝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5.人教版中考必考文言文的一词多义 和古今异义要按可是复习的 详细些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

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

③其夫呓语。(其:她的。)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

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

(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

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

(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

(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

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

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

(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

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

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12)用于姓,如其木德,其方然。

回答者:傻瓜宝贝就是我 - 大魔法师 八级 4-3 23:00 我查了字典希望对你有帮助~: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 2,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那些。 3,连词。

相当于如果,假设。 4,句中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或者命令。 5,形容词词头。

6.中考文言文翻译

一、重点复习

1、《桃花源记》

2、《陋室铭》

3、《三峡》

4、《记承天寺夜游》

5、《送东阳马生序》

6、《小石潭记》

7、《岳阳楼记》

8、《醉翁亭记》

9、《陈涉世家》

10、《唐雎不辱使命》

11、《出师表》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鱼我所欲也》

14、《曹刿论战》

15、《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翻译技巧

1、不要望文生义: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 “没有出路的境地”。从全文看,“绝境”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2、落实关键词:《狼》 “其一犬坐于前”, “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为“像狗一样”。

3、补充省略词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击鼓”。

4、主要用直译,不便表达时则用意译补充:如“明察秋毫”,直译为 “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5、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助词一般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多数可以不译;有的助词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只是辅音,可不译;有的字是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 “夫”是发语词可不译。

6、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或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尚书、大学士、山阴(县)、正德年间….可照抄不译。

7、语序:文言文有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置、定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注意按现代语序调整。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8、语境: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境,如陈述、赞叹等都应该统一。

7.初中语文重点文言文语句翻译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 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3、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相互逗乐。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石潭的西南方望过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下里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下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不汲汲于名利,从容流连于光景的人罢了。

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1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里。 1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遍读各种书籍。 16、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学术届的前辈请教。

17、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身旁,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专心请教 1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1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那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20、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2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果真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百姓倡导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22、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戍守边塞而死的人本来十个中就有六七个。 23、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况且大丈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成就大的名声啊。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24、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你想哀怜我,让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远比不上恢复我缴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呢。

25、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假使从前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26、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乡里,就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

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27、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回家来就很有滋味地吃着那田地里生长出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 28、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这样冒死亡的危险呢! 29、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我曾经怀疑过这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孔子的这句话仍然是可信的。 30、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因此,我写了这篇“说”,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3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悲。

3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3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5、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作战是靠勇气的。

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勇气消耗尽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8.中考古文翻译啊,

刘先生是河朔人,年纪有六十多岁,住在衡山紫盖峰下面。

有时走到衡山县集市上,向人家讨到钱,就买盐、酪后就直接回去,用完了再出来(讨)。每天带一个竹篮,其中放着大笔小笔、棕帚、麻拂等物件,各个寺庙都走遍,拂拭神佛的塑像鼻子、耳洞里有尘土,就用笔把它弄出来,这样就成了常事,方圆百里的人都认识熟悉他。

县城里的一个富人曾经赠送给他一件袍子,刘先生高兴的道谢后走了。过了几天见到他,还是像以前一样穿着旧衣服,问他,他说:“我差点被你拖累。

我常常每天出去,庵有门不关,等回来了就睡,门也不上闩。自从得到袍子后,不穿他出去,就心里记挂着,于是就买了一把锁,出门就锁上。

有时穿袍子出门,晚上回来就紧紧收好防止被盗。几天以来内心不安,不能作出决定。

今天偶然穿它上街,忽然自己悟到因为一件袍子的缘故,使自己的心中竟然这样,这实在是非常可笑。恰巧碰到一个人从面前经过,就脱了袍子给他,我的心里才坦然,不再挂念着它。

唉,我差点让你给拖累了。

中考常考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