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外物文言文翻译(神游物外原文及翻译)
1.神游物外原文及翻译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
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
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
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
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
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忙忙地去追求什么。
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
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2.神游物外的翻译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颗大树,人家都叫它为‘樗’。它的树干上木瘤盘结,不能合乎绳墨,它的小枝弯弯曲曲,不能合乎‘规矩’。长在大路,经过的木匠都不瞅它一眼。你的言论,大而无用,大家都不肯相从。”
庄子说:“你不曾看见过野猫和黄狼吗?伏着身子,等待捕捉出游的小动物,东西跳跃,不避高低,往往踏中捕兽的机关,死于网罟之中。再看那牦牛,庞大的身子好像天边的云彩,虽然不能捉老鼠,但它的功能可大极了。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还愁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广漠无边的旷野上,你可无所事事地徘徊在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这树就不会遭受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东西会侵害它。无所可用,又会有什么祸害呢!”
〔译文〕有一个厨夫替梁惠王宰牛。他举手投足之间,劈劈啪啪地直响,进刀剖解,牛的骨肉就哗啦一声分离了,牛的分裂声和刀的割切声莫不合乎音乐的节拍,厨夫的一举一动也莫不合乎于乐章的舞步和经首乐章的韵律。
梁惠王看了不禁赞叹着:“啊!好极了!技术怎能精巧到这般的地步?”
厨夫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乎技术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满眼只见浑沦一牛。三年以后,就未尝看见整条牛了,所见乃是牛骸筋骨的分解处。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体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耳目器官的作用都停止了,只是运用心神,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骨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窍,按着牛的自然纹理组织去用刀,连筋骨盘结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儿妨碍,何况那明显的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杀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还像是新磨的一样锋利。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宽大有余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每遇到筋骨交错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就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缓慢,刀子微微一动,牛就哗啦一下子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这时我提刀站立,张望四方,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夫这一番话,得着养生的道理了。”
〔译文〕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准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
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云云,就是知道了我的意思而问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桥上也就能知道鱼的快乐了。”
3.神游物外 翻译 庄子的
我不知道你所说的是不是中的这一段节选。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生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寞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如果是的话..翻译如下: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有赘疣瘢痕,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
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
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
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
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祸害呢?”。
4.语文必修五的神游物外翻译,急,谢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颗大树,人家都叫它为‘樗’。
它的树干上木瘤盘结,不能合乎绳墨,它的小枝弯弯曲曲,不能合乎‘规矩’。长在大路,经过的木匠都不瞅它一眼。
你的言论,大而无用,大家都不肯相从。” 庄子说:“你不曾看见过野猫和黄狼吗?伏着身子,等待捕捉出游的小动物,东西跳跃,不避高低,往往踏中捕兽的机关,死于网罟之中。
再看那牦牛,庞大的身子好像天边的云彩,虽然不能捉老鼠,但它的功能可大极了。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还愁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广漠无边的旷野上,你可无所事事地徘徊在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
这树就不会遭受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东西会侵害它。无所可用,又会有什么祸害呢!” 〔译文〕有一个厨夫替梁惠王宰牛。
他举手投足之间,劈劈啪啪地直响,进刀剖解,牛的骨肉就哗啦一声分离了,牛的分裂声和刀的割切声莫不合乎音乐的节拍,厨夫的一举一动也莫不合乎于乐章的舞步和经首乐章的韵律。 梁惠王看了不禁赞叹着:“啊!好极了!技术怎能精巧到这般的地步?” 厨夫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乎技术了。
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满眼只见浑沦一牛。三年以后,就未尝看见整条牛了,所见乃是牛骸筋骨的分解处。
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体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耳目器官的作用都停止了,只是运用心神,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骨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窍,按着牛的自然纹理组织去用刀,连筋骨盘结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儿妨碍,何况那明显的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杀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还像是新磨的一样锋利。
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宽大有余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每遇到筋骨交错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就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缓慢,刀子微微一动,牛就哗啦一下子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这时我提刀站立,张望四方,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夫这一番话,得着养生的道理了。” 〔译文〕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准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
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云云,就是知道了我的意思而问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桥上也就能知道鱼的快乐了。”。
5.文言文《神游物外》和《祸兮福兮》翻译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颗大树,人家都叫它为‘樗’。
它的树干上木瘤盘结,不能合乎绳墨,它的小枝弯弯曲曲,不能合乎‘规矩’。长在大路,经过的木匠都不瞅它一眼。
你的言论,大而无用,大家都不肯相从。” 庄子说:“你不曾看见过野猫和黄狼吗?伏着身子,等待捕捉出游的小动物,东西跳跃,不避高低,往往踏中捕兽的机关,死于网罟之中。
再看那牦牛,庞大的身子好像天边的云彩,虽然不能捉老鼠,但它的功能可大极了。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还愁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广漠无边的旷野上,你可无所事事地徘徊在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
这树就不会遭受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东西会侵害它。无所可用,又会有什么祸害呢!” 〔译文〕有一个厨夫替梁惠王宰牛。
他举手投足之间,劈劈啪啪地直响,进刀剖解,牛的骨肉就哗啦一声分离了,牛的分裂声和刀的割切声莫不合乎音乐的节拍,厨夫的一举一动也莫不合乎于乐章的舞步和经首乐章的韵律。 梁惠王看了不禁赞叹着:“啊!好极了!技术怎能精巧到这般的地步?” 厨夫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乎技术了。
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满眼只见浑沦一牛。三年以后,就未尝看见整条牛了,所见乃是牛骸筋骨的分解处。
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体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耳目器官的作用都停止了,只是运用心神,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骨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窍,按着牛的自然纹理组织去用刀,连筋骨盘结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儿妨碍,何况那明显的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杀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还像是新磨的一样锋利。
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宽大有余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每遇到筋骨交错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就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缓慢,刀子微微一动,牛就哗啦一下子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这时我提刀站立,张望四方,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夫这一番话,得着养生的道理了。” 〔译文〕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准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
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云云,就是知道了我的意思而问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桥上也就能知道鱼的快 乐了《神游物外》 《祸兮福兮》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斯:则,就。
恶:丑,长得难看。已:表示确定语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形: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
盈:呈现。 美与恶,有和无,难和易,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这节选文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
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相反的动向,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客观规律总是驱使着事物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虽然细微但却绵延不绝地持续着。 讨论:事物有以上说的运动趋势,请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我们在看待世界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呢? 以纪律和自由这对概念为例,自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如果人人都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完全自由,必然会侵害别人的利益,影响别人的自由,而别人为了得到自由,也会侵害你的自由,整个群体就会成为一团混乱。
所以,为了得到自由,群体就需要自由的对立面——纪律。遵守纪律就意味着受约束,这表面上看来与追求自由背道而驰,但实际上,每个人都遵守纪律,就会带给别人自由,而自己也会得到自由,这就是文中表述的道理。
“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执:坚守。
一:指自身。式:表率,标准。
“执一”就是坚守自身,也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因为事物包含着对立面,“无为”的态度也就会得到“无不为”的效果。所以做天下的表率,并非指事必亲躬,而是要无为而治。
这是老子的治世理念。与儒家相比,似乎显得消极,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更为深刻的道理。
儒家讲“躬行”而济天下,以道德为本,追求大山一样的仁厚;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追求的是智慧,是像水一样的灵动。后者对于中国哲学思辨精神的发展意义更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