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叔父文言文翻译(伯父的意思是什么文言文中)

1.伯父的意思是什么文言文中

伯父: 1、周王朝对同姓诸侯的称呼。

《书·康王之诰》:“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孔传:“天子称同姓诸侯曰伯父。”

《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国语·吴语》:“昔吴伯父不失,春秋必率诸侯以顾在余一人。

今伯父有蛮荆之虞,礼世不续,用命孤礼佐周公,以见我一二兄弟之国,以休君忧。”韦昭注:“此晋述天子告让之辞……吴伯父,吴先君。”

2、父亲的哥哥。《礼记·曾子问》:“巳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飨冠者。”

《释名·释亲属》:“父之兄曰世父,言为嫡统继世也。又曰伯父。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6回:“你伯父常时说起,都说侄少爷是很明白能干的人。”

3、称呼跟父亲辈分相同而年纪较大的男子。

伯瑜有过文言文翻译,巨伯探友文言文翻译,叔父安尝问文言文翻译

2.伯叔父司马光文言文读后感

家范卷六 女/孙/伯叔父/侄(一) 作者:司马光 女子也应学诗书 【原文】《礼》: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

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藻,所以成妇顺也。

【译述】《礼记》说:女子十岁不出闺门,学习妇道:向女师学习柔顺,听从长者的教诲,学习织麻纺绳纺纱织布,学习女红、缝纫。观察学习祭祀之礼,学习祭祀中献酒摆设祭器等各种礼数。

女子十五岁举行插簪之礼,已进入成人。二十岁出嫁。

古时候,女子出嫁前三个月,如果祖庙未毁,就在公宫接受教育;祖庙毁掉之后,就在宗室接受教育。主要学习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学成之后再用鱼祭祀,用藻芼,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符合妇德的的女子。

【原文】曹大家《女戒》曰:今之君子徒知训其男,检其书传,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礼义之不可不存。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教乎?《礼》: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志于学矣!独不可依此以为教哉。

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

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斋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之大德,而不可乏者也。

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凡人,不学则不知礼义。

不知礼义,则善恶是非之所在皆莫之识也。于是乎有身为暴乱而不自知其非也,祸辱将及而不知其危也。

然则为人,皆不可以不学,岂男女之有异哉?是故女子在家,不可以不读《孝经》、《论语》及《诗》、《礼》,略通大义。其女功,则不过桑麻织绩、制衣裳、为酒食而已。

至于刺绣华巧,管弦歌诗,皆非女子所宜习也。古之贤女无不好学,左图右史,以自儆戒。

【译述】曹大家的《女戒》说:如今的君子只知道教育他们的儿子,让儿子读书学习,却不知道对于女子来说,丈夫不能不侍奉,礼义也不能丢弃。只教育儿子却不教育女儿,不也忽视了男女之间的礼义教育吗?《礼记》说:八岁开始教孩子读书,十五岁就要立志学习。

但不能以此作为女子的教育方法,所谓有妇德,不必才华绝代;妇人应有的言谈应对,也不必辩口利辞;妇容,不必化妆得多么美丽;妇功,也不必工巧过人。清闲、贞静、守节、整齐,举止知廉耻,动静有章法,这就是妇德。

说话懂得挑选词句,不说坏话,适时而言,不让他人讨厌自己,这就是妇言的修养。洗刷衣物尘垢,做到服饰整洁,按时沐浴,干净卫生,这就是妇容。

专心于纺织,不随便嬉笑戏闹,制备酒食佳肴,招待宾客,这就是妇功。以上四者,是女子最大的妇德,不能没有。

这些做起来非常容易,关键是要时时铭记在心。做为一个人,不学习就不知道礼义法则;不知道礼义法则,就不能辨别善恶是非。

于是自己违法作乱却不知道自己的错误,祸辱临身却不知道其危险。这样看来,为人都不能不学习,怎么能因为男女的差别而不去学习呢?因此女子在家,不可以不读《孝经》、《论语》以及《诗经》、《礼记》,最起码要略通其大意。

至于女功,不过是桑麻织布、做衣裳、办酒食等等,至于刺绣华巧、管弦歌诗,都不适合女子学习。纵观古代的贤能女子没有不好学的,左图右史,广泛涉猎,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原文】汉和熹邓皇后,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

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耶?”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其余班婕妤、曹大家之徒,以学显当时,名垂后来者多矣。

【译述】汉代和熹邓皇后,六岁就能读史书,十二岁通晓《诗经》、《论语》。 她的几个哥哥每次诵读经传的时候,她就虚心请教,她的志向爱好全在学习典籍,不喜欢过问居家生活等事。

母亲经常责难她说:“你不学习女工,以备将来制作衣服,却去读书学习,难道要考博士吗?”邓皇后仍旧爱学习,于是她白天学习妇业,晚上就诵读经书,家里人称她为“诸生”。其他的像班婕妤、曹大家等人,以学问文章显扬当时,名垂后来的女子很多。

【原文】汉珠崖令女名初,年十三。珠崖多珠,继母连大珠以为系臂。

及令死,当还葬。法,珠入于关者,死。

继母弃其系臂珠,其男年九岁,好而取之,置母镜奁中,皆莫之知。遂与家室奉丧归,至海关。

海关候吏搜索,得珠十枚于镜奁中。吏曰:“嘻!此值法,无可奈何,谁当坐者?”初在左右,心恐继母去置奁中,乃曰:“初坐之。”

吏曰:“其状如何?”初对曰:“君子不幸,夫人解系臂去之。初心惜之,取置夫人镜奁中,夫人不知也。”

吏将初劾之。继母意以为实,然怜之。

因谓吏曰:“愿且待,幸无劾儿。儿诚不知也。

儿珠,妾系臂也。君不幸,妾解去之,心不忍弃,且置镜奁中。

迫奉丧,忽然忘之。

叔父,文言文,翻译

3.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书,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外古代文言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节选《后汉书·光武帝纪》)

(翻译)世祖光武皇帝名叫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代玄孙,出自汉景帝所生的长沙定王刘发的一族……,光武帝年九岁时成了孤儿,寄养在叔父刘良家.(刘秀)身高七尺三寸,胡子和眉毛长得很漂亮,大嘴,高鼻梁.生性喜欢勤奋地农耕,而他的哥哥伯升喜好结交侠义之士士,经常非议嘲笑光武帝种地,把他比作汉高祖的哥哥刘仲.王莽“新”朝的天凤年间,(刘秀)到了长安,学习《尚书》,粗略地了解了大致内容.

摘自《百度·》

伯叔父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