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复习提纲(初一文言文复习资料)
1.初一文言文复习资料
&《童趣》 一、词语积累 (一) 常规词语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毫,细毛。[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昂首]抬头。
昂,抬。 [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果]果真。
[唳(lì)]鸟鸣。[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为……]把……当作……。
[砾(lì)]碎石、碎瓦。[壑(hè)]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为(wèi)]被。
[方]正。[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二) 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
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
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称快]形容内心十分快意。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 三、整体把握 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草、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
首段先点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记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统摄几件事,意在说明他年幼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阅读探究 1. 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2. 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 物外之趣. 3. 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一 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二 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三 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4. 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5. 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6. 第四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 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基础:细致的观察。
关键:丰富的想像。 8. 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① 有强烈的好奇心。
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五、迁移运用 1. 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②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③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2.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3. 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有一点儿“阿Q精神”等。
4. 阅读下列古诗,谈谈这首诗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儿童善于观察,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有丰富的想像力。
他们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体验中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得了审美情趣。 &《〈论语〉六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 古今字:[说]“悦”。
2.求初一的古文1一词多义求初一的古文:1.一词多义2.古今异义词 爱问
整个初中一词多义: 整个初中通假字: ?si=8 初一古今异意: 古今异义词 1—2册 句子 词 古义 今义 出处 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 经过 房子,居住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 见 拜见进见 看到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 跑 步行 《扁鹊见蔡桓公》 几欲先走 《口技》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石豪吏》 当是时 是 这 表示肯定的判断 《口技》 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 索 寻找 要,取 《扁鹊见蔡桓公》 过故人庄 过 拜访,访问 经过,走过 《过故人庄》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逮 及,赶得上 捕,捉 《为学》 属之鄙有二僧 鄙 边境 低下 《为学》 吾数年欲买舟而下 买 雇 购买 《为学》 西属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去 距离 到,往 《为学》 旦辞爷娘去,幕宿黄河边 离开 到往 《木兰诗》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阿爷 父亲 祖父 《木兰诗》 愿为市鞍马 市 购买 市场 《木兰诗》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强 有余 强壮,强大 《木兰诗》 次北固山下 次 停泊 趟,第二 《次北固山下》 芳草鲜美 鲜美 鲜艳美丽 指食物味道好 《挑花源记》 阡陌交通 交通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挑花源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妻子和子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挑花源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与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挑花源记》 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断绝来往 隔开,不连接 《挑花源记》 无论魏晋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挑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不值得 不充足,不满,不够 《挑花源记》 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 像这样 这样 《挑花源记》 屋舍俨然 俨然 整齐的样子 神情庄重 《挑花源记》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只 但是 《口技》 《记承天寺夜游》 整个初中特殊句式: 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 2。
1判断句 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也”表示判断。 2、采用副词 “乃”“即”“则”“皆”“是”“城”“为” 等表示判断。
3。用为是表示判断 4。
、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2。2、被动句 1、“于”字句表被动。
2、“为” 字句表被动。 3、“为……所……” 字句表被动。
2。3、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3。
状语后置 4。主谓倒装 2。
4、省略句 1。省主语2。
省宾语3。省略谓语 2。
5、文言文固定句式 1。表陈述2。
表疑问3。表感叹4。
表反问 此外,这个是复习资料: 。
3.初一文言文有哪些技巧
初一文言文学习的好方法 第一步:不求甚解识大意。
当拿到一篇文言文时,我们要先粗读一遍,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会的字词跳过去,直接阅读下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一篇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当遇到不会时,学生会纠结在那里,失去了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那么,当我们大致读懂了一篇文言文之后还是不能完全地理解文言文的深意,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咬文嚼字解字词。
第一遍粗读之后,不会的字词就像是平坦路上的小石子一样,把我们的双脚咯的生疼,在这一步中,我们要扫除这些限制我们的障碍,彻底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在这一步中,学生要结合书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积累这些字词,为以后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步:深入思考求真意。我们阅读文言文是为了读懂它,并且明确它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生的道理。
我们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这种智慧往往通过文言文和汉字传递给我们,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应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初一文言文学习的日常方法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 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
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 字句提交课堂讨论, 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 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 “字 把 词”学“活” 。 2。
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 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 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
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 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 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
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 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 了解六七成了。
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
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 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
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 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
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 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 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
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初一文言文学习小贴士 1。
课内文言文 首先把课内的课文弄清弄懂,在学习课内文言文中最基本的是课下的注释还有通篇解释时不懂的字词意思或者语法,做到最起码能够把整篇文章完整的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大家能懂得意思。 其次,在初学文言文阶段,文言文对我们而言如同一门外语,我们不了解的很多,这时需要我们要有一种较真的精神,具体到每一个字都弄明白它的意思或者作用。
另外,多读课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起初不明白的,多读几遍意思慢慢就明白了,在读的时候注意怎么断句,培养自己的语感。
在判断如何断句的时候,它的意思大概就浮现眼前了。 课内文言文要做到熟练,对文中的字、词、语法、作用做到印象深刻,自己课下做好总结,即同一个词它的作用遇到过多少个,分别是什么,根据课文记住例子。
2。 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起一个拓展的作用。
在起初接触文言文时,由于缺乏对字、词意思、词类活用等作用以及语法的了解,起初学生读不懂很正常,这需要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就像学生开始学习英语一样,从开始的不懂到后来的熟练,都需要经历一段知识积累的过程。 课外文言文的扩充,是在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同一字、词更多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扩充学生的知识库。
3。准备好词典 在学习文言文,或者自己看文言文的时候,希望学生养成一个习惯:古汉语词典不离身。
在看文言文时,遇到不懂的就去翻词典,在看词典的时候,养成一个习惯,把它的每一个意思看一个遍。同时有例句的,试着自己根据它给出的词义,能不能看懂例句的意思。
4。好习惯的养成 古汉语词典不离身—养成查词典的习惯 多动脑—思考它在文中属于词典解释中哪个意思,可以一一套入尝试翻译对不对。
多动嘴—不明白的句子,不知道怎么断句的句子,发声读出来,看看怎样断句合理。 多动手—查词典以及注意看懂后把词典上遇到的几个比较基本的,比较常见的意思记在这篇文章旁边,最好配有例句。
保存好这份资料。 资料的收集—把文言文做过的资料都放在一起,为复习做好准备。
5。 文言文学习方向 字。
4.初一下学期语文文言文的复习资料
词语解释的分类
《曹刿论战》: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2、小大之狱 (古义: 案件 今义: 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 虚报 今义: 增加)
4、牺牲玉帛 (古义: 用来祭祀的牛、羊、猪 今义: 为革命事业献身 )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浅陋,无知2 今义:轻视)
6、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通假字:
1、小惠未徧 通“遍”,遍及、普遍。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赐福。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1、①故:公问其故:原因。②故逐之:所以
2、①从:民弗从:服从,顺从。②战则请从:跟随
3、①其: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②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4、①以:何以战:凭借。②必以信:按照
5、①请:曹刿请见:请求。②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今异议:
1、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 今义:修理
2、私我也——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
3、能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 今义:诽谤,恶意中伤
4、明日见徐公——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5、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地点
通假字:
1 、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2 、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通“又”。
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做动词 ,穿戴的意思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我美;“私”形容词做动词,偏私 偏爱。
3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做状语,当面。
4 、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寡人之耳闻。
《公输》:
通假字:
1、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愉快。
古今异义:
1、再而衰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王顾左右而言他》:
通假字:
1、比其反也 “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1、则如之何 古义:能。今义:那么。
《陋室铭》:
古今异义:
1、山不在高:古义:在乎,动词。 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2、唯吾德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3、可以调素琴:古义:调弄。 今义:调动
4、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
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2、苔痕上阶绿 上,名词作动词,蔓上。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3、草色入帘青 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4、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道德美好高尚。
5、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6、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爱莲说》:
古今异义:
1、陶后鲜有闻:①少,读xīǎn。②鲜艳,读xīān
2、水陆草木之花:①的,助词: ②用于主谓句间,表舒缓语气,不译。
3、中通外直:①外面,外表。②以外 。
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①从……出来。②出去 。
5、香远益清:①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②距离长。
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5.初一上语文古文复习资料
应该不要翻译吧. 10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诗十五首 观沧海 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年代:唐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天净沙 秋思 年代:元 作者:马致远 体裁:散曲 类别:记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木兰诗 年代:南北朝 作者:南北无名 体裁:乐府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孙权劝学 出自《资治通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 年代:南北朝 作者: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体裁:五绝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年代:唐 作者:岑参 体裁:七绝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 年代:唐 作者:韦应物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绝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 年代:唐 作者:刘长卿 体裁:五绝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约客 年代:宋 作者:赵师秀 体裁:七绝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 年代:清 作者:赵翼 体裁:七绝 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累累累累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