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文言文试题(收集文言文阅读试题最好附有翻译,可以是高考模拟试题)
1.收集文言文阅读试题最好附有翻译,可以是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8题。
陈留董宣为洛阳令。湖阳公主①苍头②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以奴骖乘③,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帝大怒。
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⑤持之。
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⑥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⑦诸吏。
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栗。(《后汉书·董宣传》) 注:①湖阳公主: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诅。
下文又称“主”。 ②苍头:奴仆。
③骖乘:在车右边陪乘。 ④帝:即汉光武帝。
⑤黄门:指太监。 ⑥文叔:刘秀的字。
⑦班:分发。 1、“大言数主之失”的“数”、“强使顿之”的“强”,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shù qiáng B、shǔ qiáng C、shǔ qiáng D、shù qiǎng 答( ) 2、对下列四句中红色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纵奴杀人 纵:放纵。
B、使宣叩头谢主 谢:感谢。 C、强使顿之 顿:指磕头。
D、宣悉以班诸吏 悉:全,都。 答( )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红色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因匿主家 (2)驻车叩马 因格杀之 宣叩头曰 A、两个“因”字相同,两个“叩”字也相同。
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叩”字相同。 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叩”字不同。
D.两个“因”字不同,两个“叩”字也不同。 答( ) 4、与“而纵奴杀人”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乞一言而死 B、而翁长铨 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D.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答( ) 5、与“宣悉以班诸吏”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何以治天下 B、即以头击楹 C、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答( ) 6、下列语句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藏亡匿死 (2)强项令出 A、(1)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 (2)坚强不低头的县令出来 B、(1)躲藏逃跑几乎至死 (2)坚强不低头的县令出来 C、(1)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 (2)这是他的强项命令他出来 D.(1)躲藏逃跑几乎至死 (2)这是他的强项命令他出来 答( ) 7、“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发出一个命令吗? B.现在你作为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使一个命令执行吗? C、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制服一个县令吗? D、现在你作为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使县令执行吗? 答( )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董宣在湖阳公主出行时,查堵列举公主过失并打死了杀人犯,公主告诉皇帝,皇帝大怒,欲棰杀董宣。
B.面临被棰杀,董宣没有畏惧,借允许说话之机,阐明应严明法律才能治国之理。 C、董宣的一番话使皇帝醒悟,以头击楹流血被面的自杀之举更是使皇帝感动,而释放董宣并赐钱给他。
D、湖阳公主对皇帝所说的话,是要皇帝想想她的恩德,而为她出气,不能放过董宣。 答( )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曹玮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吾以此取之。”(《梦溪笔谈》) 1、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玮知镇戎军日 知:主管。
B、牛羊无用,徒縻军 縻:束缚。 C、比其复来 比:等到。
D、几行百里矣 几:几次。 答( ) 2、比较下列每组红色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我不欲乘人之怠 ┏乃止以待之 ┗若乘锐便战 ┗故为贪利以诱之 A、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答( )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3、①颇失部伍 ②少选决战 A、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B、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C、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D、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答( ) 4、①歇定可相驰矣 ②人气亦阑 A、①歇息稳定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B、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C、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残尽了 D、①歇息稳定可。
2.找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点评及译文无
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点评及译文 同往年一样,文言文依然是节选自X X史X X传,原文比较长,压缩后减为几百字。
也正因为如此,造成很多阅读上的障碍,无形中增大了答题的难度,所以,平时应多提醒学生以跳跃性的思维去阅读、思考文言语段,提纲挈领,化整为零;再在个别与考题相关的细节上精雕细刻,此题便大功告成。 如果拘泥于某个字词,纠缠不休,冥思苦想,徒耗精力,那肯定就考砸了。
今年文言文有两个变化:一个是人物形象有所变化,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是一贯而终,脸谱化的痕迹比较明显,很多跟主题无关或相悖的情节统统被删掉了;而今年裴矩这个人物先佞后忠,与时俱进,明哲保身,趋吉避凶,形象比较丰满,也更加人性化,更符合实际情况。 二是文章分为两部分,分别引自不同朝代的不同典籍,前后有个对比,有利于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阐释社会环境对一个人思想意识的巨大影响。
这两种变化给所有语文教师一个新的启示:今后文言文中的人物将有可能比以往更加丰满,更富于变化。因为一篇文章中对一个人的评价总的来说是一致的,但同一个人物在两部不同典籍中的评价很可能就不同甚至于相反。
联缀这类题材的好处就在于人们可以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审视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 另外,像11、12、14之类的传统题型,仍然在提醒老师们,今后文言文教学还是要立足课本,重视课堂教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扩大阅读量,举一反三,这样,就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译文: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县)人,未满周岁就成了孤儿,由他的伯父裴让之所抚养。长大后,裴矩广泛地学习,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
当时,隋文帝杨坚任定州总管,派人召他做补记宣,对他非常亲近、敬佩。后来,杨坚当了皇帝,裴矩升任吏部侍郎。
大业初年,西域那些蕃国派人到甘肃张掖与中国人开展商业活动,隋炀帝杨广派裴矩去监督这些事。趁此机会,裴矩考察、探访了西域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山川险隘、部族首领、大户姓氏、地方物产、民族服饰,等等;然后,回到京城把这些情况秉告给皇帝。
皇帝非常高兴,每天派人请他到皇宫里来,向他打听西域地区的事情。 皇上驾临东都洛阳,裴矩觉得四方蕃国前来朝贡的人很多,劝皇帝下令征召各地的特技表演队到洛阳来,让他们在洛阳表演鱼龙曼延、角蘦等精彩的杂戏,以此盛大的排场向少数民族的使者们展示、炫耀。
整整表演了一个月才停止。裴矩还命令在洛阳城里三个有名的集市上,每个店铺统统设置帏帐,里面摆满酒肉饭食,增派主管官员率领蕃夷来宾与本国人洽谈贸易,所到之处一概请他们就座畅饮,酒足饭饱之后来宾们才散去。
这些人中有认识裴矩的,都嘲笑他会表演、作秀。(然而)隋炀帝却盛赞裴矩是诚心诚意为朝廷做事的人,他说:“裴矩非常懂得我的心,凡是他上奏陈述的事情,都是我心里已经成型的想法,所以我还没开口说,裴矩就已经知道了。
如果不是他心里装着国家,一心为朝廷着想,怎么会这样呢?”后来裴矩跟随隋炀帝驾临江都。 等到李渊的军队攻占了长安,炀帝向裴矩询问对策,裴矩说:“太原有变故,首都局势不稳,在这么远的地方发布政令,恐怕会失去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陛下亲自返回京城,才可以平定这次动乱。”
裴矩见天下局势不稳,恐怕招来杀身之祸,每次接待别人,礼数格外周全,即使是胥吏那样的小官,也一定让他们高兴和满意为止。 (而且)这时候,隋炀帝一天比一天昏庸奢侈,裴矩也就不再对他有什么劝谏,只是拼命地谄媚讨好,以让隋炀帝开心为最终目的。
到了唐太宗刚刚即位的时候,(采取措施)坚决制止作奸犯科的官吏。一次,听人说,在办理案件的官署、部门里,有很多官员受贿,于是(唐太宗)暗中派人(给主事官员)送财物上门试验一下(这件事的)真假。
主管的官吏通过属下接受了赠给他的绢帛一匹,唐太宗非常愤怒,要下令杀掉他,裴矩进谏说:“这个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惩。可是,是您用东西引诱人家,所以,即使对他处以极刑,在性质上也还是属于诬陷人家犯罪,这恐怕不是倡导德行、合乎礼仪的行为。”
唐太宗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因此而召集百官,对百官们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我)。 如果每一件事都能够这样处理的话,还用担心不能治理好国家吗!”贞观元年裴矩辞世,赠官至绛州刺史,谥号敬。
臣司马光进一言:“古人云:如果君主圣明那么大臣就正直。裴矩在隋朝时谄媚讨好而到了唐朝却忠心耿耿,这并不是他的本性有什么变化呀!(如果)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如果)国君喜爱听到率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由此可来,君主好比测量日影的标竿,而大臣好比标竿的影子,标竿动那么影子也就跟着动啊。” 。
3.今年四川省高考语言卷选择题答案,和文言文的答案.
选择题:一、1 A 2 B 3 A 4 D二、5.B 6 D 7 C三、8 D 9 D 10 B文言文: 11.10分) (I)(5分) 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2)(5分) 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皇帝)采纳,皇帝看着 贺仁杰说:“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你了。”
以上答案是在网上搜的,仅供参考,不代表个人意见。
4.高考文言文试题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6(含译文)
(四川卷)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而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征人以前路
答案:B 解析: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的“乃”为副词,译作“才”;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的“乃”为连词,译作“竟然”;B.“而”:都做连词,译作“就”。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的“因”为介词,译作“用”,“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的“因”为连词,译作“于是、就”;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的“以”为连词,译作“来”表目的,“问征人以前路”的“以”为介词,译作“把”。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原文中说的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
5.2015四川卷文言文翻译
2015四川卷文言文译文(节选自《晋书·虞溥传》):虞溥字允源,是高平昌邑人,父虞秘,是偏将军,镇守陇西。
虞溥跟随父亲到陇西,专心研读古代典籍。当时在操场阅兵比武,人们都争着去看,虞溥从不看一眼。
郡中举为孝廉,任郎中,补尚书都令史。逐渐迁任公车司马令,任鄱阳内史。
大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转发文书通告属县说:“学校是用来坚定情操涵养性情而积累众多优良品质的途径。情操在心中确立了就体现在行为上,优良品质形成了名望就在教化中显露,所以中等人品的人随着教化而转移,优良品质积累起来好的习性也就形成了。
唐、虞的时候,家家都可以封爵,等到衰落的时候,又家家都可以诛杀,这难道不是教化用来培养习俗,用来改变人的品行吗?自从汉氏失去控制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江表被寇乱隔绝,王者的教化长期废弛,学校教育被荒废而无法进行。现在四海一统,万里统一,亿万民众都在太平的环境里休养生息,应当崇尚道德,广开学业,以帮助协调社会的和谐,广大发扬昌明的教化。”
就具体地制定了条例规定。于是来求学者有七百多人。
虞溥便作文勉励训诫他们说:来读书的学生都是绅士之流,年轻志盛,刚刚开始涉足学业,学习研究经典,这是有大作为的事,树立道德的基础。圣人的学问淡而少味,所以初学的人不喜欢。
等到满了一年以后,阅读的书籍更加广博,学习的知识更加众多,天天听到未听说过的,天天看到未见到过的,然后胸襟开朗,敬业乐群,不觉得教化突然使自己受到熏陶,至高无上的大力使自己达到神妙的境界。所以学习对人的熏染,超过了颜料。
我见到颜料时间一长就会褪色,没有见过长时间的学习而退步的。工匠染布时,先把要染的布准备好,然后准备染料,布和染料都准备好了,染布的工作就可以完成了。
学习也是这样,孝悌忠信就好像是白布。君子在内端正心态,在外修习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余力,就可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又德行。
学习的人不担心才能不够,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向往千里马的马,就能成为千里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是颜渊之类的人。
有说锲而舍之,朽木不可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楼。这不就是验证吗?现在学生口中诵读圣人的经典,亲自接受学校中的训导,等到三年,可以小有成效。
而美名流传,有新的称誉,朋友敬而乐之,朝中之大夫静而赞之。于是州府交相聘任,挑选职位去做官,这不是很好的吗?至于包含美质抒发文藻,下笔流畅而华丽,论述世上的事情,探究深奥的道理,使得杨、班收起笔来,仲舒张口结舌,仅是有才能的者的作为,而不是平常的人。
然而积累一勺勺的水成为江河,积聚小土粒增高山峰,如果没有志气不勤奋刻苦,当然不能成功。学生如果断绝人间的杂务,专心学习,长年累月,日积月累,那么也就是或慢或快,或先或后罢了,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不能实现呢?虞溥处理政务胃炎而不凶暴,教化大行,有白鸟停在郡府庭上。
注解《春秋》《左传》,撰写《江表传》以及文章诗赋几十篇。在洛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子虞勃,过江向元帝上《江表传》,诏令保存在秘书阁。原文: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
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
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
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
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
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
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
斯非其效乎!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
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溥为政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