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如何做到(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
1.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
要读懂文言文,必须要先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呢?如不能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在理解起来,难度就会相当的大。所以,这一次,我将重点给大家讲述,如何翻译文言文。后面会有几个小练习,希望能帮助你深刻了解。只要你掌握这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都会有非常大的作用。在讲方法之前,或许大家有几个疑问:古人说话,用的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言文吗?为什么文言文言简而义丰呢?
其实,古人说话,虽不像我们今天说的是大白话,但也差不多。只是,古代没有录音机、摄像机,没能够留下音频视频资料,不能够确证罢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都是古人写的文字,因为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东汉蔡伦之前,没有纸,古人最先写字,都写在龟甲兽骨上,刻的难度很大,自然需要字越少越好。后来写到竹简木简上,难度低一些,但依然很麻烦啊。再后来有的写到丝绸、布上面,造价又比较高。
所以,慢慢地,就形成了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也就是说,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古人在阅读的时候,也需要一个翻译的过程。
书归正传,我们今天来学习文言文,该怎么样来翻译呢?
一、文言文翻译的两种基本方式:直译和意译
1.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举一个我们以前在做练习中做过的例子:
见一黄雀为鹏枭(chi xiao)所搏,坠于树下,为缕蚁所困。(成语“黄雀衔环")见,看见;为……所,表被动;博,搏斗,击打;坠,坠落;为……所,表被动;困,围困。
这样,逐字逐句翻译过来,就是:(杨宝)看见一只黄雀被鹏鹰(专用名词,可不翻译)击打,掉落在树下,又被缕蚁围困。
2.意译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直接翻译过来就是:秦朝明亮的月光,汉朝的边关。你看,这是不是不知所云呢?所以,这里,我们就要根据意思进行翻译:秦朝明亮的月光照着汉朝的边关。
是不是依然不通?秦朝的明月怎么去照汉朝的边关呢?其实,这里的翻译,就要在根据意思,来进行调整: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塞。
大致了解了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之后,我们还要知道,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文该怎么才能翻译好?
找了好多感觉这个还行。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 如果有时间可以看更多: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 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
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
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
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
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
3.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扩展资料:
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一、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
二、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
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三、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
例如:
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古文翻译
4.文言文翻译技巧有什么?
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
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
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 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新语文教材中,高一文言文的比重上升到50%,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的份量也在不断加大。
这的确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因此而产生畏难情绪。其实,学好文言文并非难事,只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反复诵读。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
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 2、字词积累。
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
相比较而言,实词又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
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 ①“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④“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3、语法归纳。
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怎么办?我们不如用归纳法将它们分类总结,可画一简表,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分门别类标在表中,这样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
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
例如: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远交近攻(。
5.怎样做好古文翻译????????
以下方法不是什么新方法,而是老师经常讲到的,但是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提高速度!记住,要大量的练习!
仅供参考!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6.如何把文言文翻译做好
文言文翻译题在高考阅读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做好这类题必须以对实词、虚词、句式等的准确理解为前提,以对文意的正确把握为保证,因此文言文翻译属于综合性很强的题型。
一、遵守翻译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翻译的具体方法
1. 基本原则
衡量文言文译文好坏的标准是“信、达、雅”。“信”就是准确,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原文的内容;“达”就是通顺,要求译句明白顺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有文采,遣词造句讲究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其中,“信”“达”是基本要求。
要做到“信”“达”,同学们应遵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原则。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尽量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与原文保持一致;意译,就是译出原文大意,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不拘泥于“字字落实”。做题时,意译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只有在直译难以表达原文意蕴时才酌情采用。
例1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译文: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点评:译文完全采用直译的手法,讲究“字字落实”,忠于原文。
例2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点评:译文重视直译,但考虑到句子的通顺,对“夫食为民天”“三日不粒”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2. 具体方法
答题时,要灵活运用“留、加、补、换、调、删”等翻译方法,把文言句子里隐含的知识点表现出来,使译文通顺流畅。
例3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季布的名声之所以更加闻名的原因,是曹丘传播的缘故。
点评:同学们可用“留”的方法,保留人名“季布”“曹丘”;用“加”的方法把“名”译成“名气”“名声”,把“闻”译成“闻名”;用“换”的方法把“益”译成“更加”,把“扬”译成“传播”。
二、准确理解关键词语
不能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就很难翻译出文言文句子的意义。命题人设计题目时,所选择的句子中往往含有对理解整句的意义起关键作用的词语,主要是常见但同学们容易忽略的古今异义词以及起重要作用的虚词等。
例4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点评:“奚”“语”“文”是关键词语,也是翻译的得分点,尤其是“语”“文”与现代汉语中的“语文”一词的意义完全两样,只有分辨出它们的不同意义,才能准确翻译整个句子。
其实,许多关键词语的解释都可从课文中找到根据。答题时,同学们要调动平时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方面的知识,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比较、辨析异同,落实词义。
例5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译文:此后学者没有敢明讲秉承天命、放逐诛杀一类事情的。
点评:“受命”“放”是关键词语。联系《出师表》中的“受任于败军之际”一句,可知“受”应译成“承受”;联系《屈原列传》中“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一句,可知“放”为“外放、贬谪”的意思。
例6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译文:景帝认为辕固生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
点评:“拜”是关键词语。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一句,可知“拜”是“任命”的意思。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7.文言文翻译技巧
原发布者:LJ唯美窒息
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翻译方法:methodsoftranslation1.直译literaltranslation2.意译 freetranslation3.异化 alienation4.归化 domestication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每一个民族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张培基)应当指出,在再能确切的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有其可取之处,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另一方面可以进新鲜的表达方法。.,,.,.(郭著章)1.直译(literaltranslation)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