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列传文言文翻译(公孙弘文言文翻译)

1.公孙弘文言文翻译

译文: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

他家里穷,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

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武帝元光五年,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

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

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

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

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

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

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

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

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公孙弘病得很厉害,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

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过去说:‘努力实践接近于仁,喜欢询问接近于智,知道羞耻接近于勇。

’知道这三种情况,就知道怎样自我修养了。知道怎样自我修养,然后知道怎样治理别人。

天下没有不能自我修养却能去治理别人的,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现在陛下亲行大孝,以三王为借鉴,建立起像周代那样的治国之道,兼备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励贤才,给与俸禄,根据才能授予官职。

如今我的才质低劣,没有汉马之劳,陛下特意把我从行伍之间提拔起来,封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马而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责任。

我希望交回侯印,辞官归家,给贤者让路。”武帝答复他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祸患要崇尚武功,没有改变这个道理的。

我从前幸运地得以继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宁,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应当知道我的想法。你不幸得了霜露风寒之病,何必忧虑不愈,竟然上书要交回侯印,辞官归家,这样做就是显扬我的无德呀!”于是,武帝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

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上朝办理政事了。武帝元狩二年,公孙弘发病,终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

公孙弘与故人文言文翻译,公孙弘明哲保身文言文翻译,公孙弘与敌人文言文翻译

2.文言文《公孙弘》 求翻译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

他家里穷,直 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建 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

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 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 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 博士。

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 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 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

武帝 元光五年, 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 元光五年,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 见闻广博, 见闻广博, 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 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 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

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 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 的肉菜。

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 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 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 于是皇上观察 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 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

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 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 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 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

在两年之内, 左内史。 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 汲黯先向皇上提出 左内史。

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 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 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

他所 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 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 显贵起来。 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 但到 显贵起来。

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 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 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

公孙弘说: 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 “ 公孙弘说: 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 欺诈而无真情 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 皇上问公孙弘, 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

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 罪说: 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 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

皇 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 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 但皇上 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

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 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汲黯说: 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 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

九卿中与 是欺诈。 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 有这样的事。

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 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 确实说中了 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 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 我的毛病。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 我的毛病。

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 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 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 孙弘当了丞相 侯。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

那些曾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 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 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 但暗中却 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 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 加祸于人予以报复。

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 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 都是公孙弘的主意。

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 老朋友 都是公孙弘的主意。 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 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 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 家中没有余财。

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家中没有余财。

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 公孙弘病得很厉害, 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 公孙弘病得很厉害, 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 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使人 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

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 这都是宰相工 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 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 作不称职的结果。

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 过去说: 作不称职的结果。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过去说:”努力实践接 近于仁, 近于。

公孙,文言文,列传,翻译

3.汉书·公孙弘传翻译

参考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

他家里穷,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

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武帝元光五年,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

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

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

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

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

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

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

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

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公孙弘病得很厉害,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

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过去说:‘努力实践接近于仁,喜欢询问接近于智,知道羞耻接近于勇。

’知道这三种情况,就知道怎样自我修养了。知道怎样自我修养,然后知道怎样治理别人。

天下没有不能自我修养却能去治理别人的,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现在陛下亲行大孝,以三王为借鉴,建立起像周代那样的治国之道,兼备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励贤才,给与俸禄,根据才能授予官职。

如今我的才质低劣,没有汉马之劳,陛下特意把我从行伍之间提拔起来,封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马而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责任。

我希望交回侯印,辞官归家,给贤者让路。”武帝答复他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祸患要崇尚武功,没有改变这个道理的。

我从前幸运地得以继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宁,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应当知道我的想法。你不幸得了霜露风寒之病,何必忧虑不愈,竟然上书要交回侯印,辞官归家,这样做就是显扬我的无德呀!”于是,武帝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

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上朝办理政事了。武帝元狩二年,公孙弘发病,终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

4.丞相公孙弘者 译文

《列传》第五十二篇【译文】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

他年轻时当过薛县的监狱官员,因为犯了罪,被免官。他家里穷,只得到海边去放猪。

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他奉养后母孝顺而谨慎。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天子刚即位,就招选贤良文学之士。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

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皇帝下诏书,征召文学,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

公孙弘向国人推让拒绝说:“我已经西去京城接受皇帝的任命,因为无能而罢官归来。希望改变推举的人选。”

国人却坚决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就到了太常那里。太常让所征召的一百多个儒士分别对策,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按等次被排在最后边。

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拔为第一。公孙弘被召去进见皇帝,武帝见他相貌非常漂亮,封他为博士。

这时,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里设置郡县,巴蜀人民对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视察归来,向皇帝报告,极力诋毁西南夷没有用处,皇上没采纳他的意见。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

后母死了,他守丧三年。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

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

公孙弘向皇帝奏明事情,有时不被采纳,也不在朝廷加以辩白。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

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

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

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张欧被免官,皇上用公孙弘当御史大夫。这时,汉朝正在开通西南夷,东边设置沧海郡,北边修建朔方郡城。

公孙弘屡次劝谏皇上,认为这些做法是使中国疲惫不堪而去经营那些无用的地方,希望停做这些事情。于是,武帝就让朱买臣等以设置朔方郡的有利情况来诘难公孙弘。

朱买臣等提出十个问题,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公孙弘便道歉说:“我是山东的鄙陋之人,不知筑朔郡有这些好处,希望停做通西南夷和置沧海郡的事,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城。”

皇上就答应了。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

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

我有三公的高贵地位却盖布被,确实是巧行欺诈,妄图钓取美名。况且我听说管仲当齐国的相,有三处住宅,其奢侈可与齐王相比,齐桓公依靠管仲称霸,也是对在上位的国君的越礼行为。

晏婴为齐景公的相,吃饭时不吃两样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不穿丝织衣服,齐国治理得很好,这是晏婴向下面的百姓看齐。如今我当了御史大夫,却盖布被,这是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贱的差别,真像汲黯所说的那样。

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

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

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朝廷追究党羽正紧的时候,公孙弘病得很厉害,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害怕一旦默默病死,没有办法搪塞责任。

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我听说天下的常道有五种,用来实行这五种常道的有三种美德。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长幼的次序,这五方面是天下的常道。

智慧、仁爱和勇敢,这三方面是天下的常德,是用来实行常道的。所以孔子说:‘努力实践接近于仁,喜欢询问接近于智,知道羞耻接近于勇。

’知道这三种情况,就知道怎样自我。

公孙弘列传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