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新教法(文言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1.文言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析法。即“用讲述分析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理解的教学方法。分析要从教学目的出发,抓住课文的特点和重点,紧棵扣课文的字词句来进行。可以侧重于课文的某一方面,如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结构分析,语言分析,逻辑分析,表现手法分析等,不必面面俱到。”
2、评点法。即对古诗文的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品评点示。评,主要用在层次段落间,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作简明扼要的评析;点,主要用在字词句间,就其精妙与疑难之处作出启发和提示。要评得中肯,点得准确。
3、归纳法。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4、讲解法。讲解法的运用是灵活多变的,可以先有学生预习课文,参看注解,查工具书,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试着自行讲解。也可以在预习之前,教师先把课文范读一遍,并对难懂的词语,句式作些解释,然后再让学生经过预习,逐句讲解,如有错误,教师及时订正。
5、诵读法。即熟读和背诵的方法。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
2.文言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文言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特别是在考试中失分率较高。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就成为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好文言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
1、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
2、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3、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等。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您的提问已解决,望采纳,谢谢
3.初中文言文的授课方法?
一、明确目的,合理串讲,多多鼓励和引导 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能“熟读、背诵”一些文言文的篇章和段落,要求高中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规定体现了中学文言文的根本要求。
规定的科学性在于要求初中作为积累感性材料的阶段,通过大量的熟读和背诵,熟悉各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丰富古代汉语知识,积累词汇和句式知识,培养语感,而高中在这一坚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以上要求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都是只接触到古诗,突然接触到较多比较深厚的文言文,难免产生畏难的心理,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们明白,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并非高不可攀,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应该消除畏难心理,树立信心,切实提高对文言文的认识和了解,明确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和价值而努力学习文言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大力抓紧学生的熟读和背诵,宜多运用串讲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所谓串讲法,就是从文章整体着眼,注重字词句,串通各段直至全文文意。从前传统的串讲法多是教师读、讲、串,剖析字词,断句和翻译,要求学生勤作笔记,然后训练回讲、翻译、背诵,现在讲究自主学习,我们宜多在要求学生完成字词预习任务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发现和总结它们的应用规律和句段环境,重视启发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把串讲法和其它教学方法结合运用,或根据课文实际,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多串一串。我们可以把一个招式拆成不同的组合拳,鼓励和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觉得学有所得是最好的教学效果了。
二、讲解剖析要准确简明,翻译断句要深入浅出 学生的主体性要求过去一直没有摆上突前的位置,而在目前越来越得到重视、倡导和培养,因此今后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等素质,破去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良因素,让学生逐渐地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的、有较清楚注释的,比如年号、地名、人名、某些特有词汇的,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识记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或讨论,有争议和无法确定的,教师再予以指导、排除疑难。
学习文言文,笔者认为最要紧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形成“文言文中的字词基本可以看做是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的观点意识。 这是文言文和其它语体文章相比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殊性,相信不少朋友应该深有体会。
文言文产生于古代,时代环境不同,语义、用法殊为不同。总的说来,学习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以及一些文言文常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而掌握一字一词义是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必须以词汇为中心来组织文言文的教与学。
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与否,常常取决于词义的讲析,词义讲析得好,那么断句、翻译等任务就可以进行得较为顺利。所以,在文言文教与学过程中,讲解剖析要求准确简明,翻译断句要求深入浅出。
要清楚讲析文言文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下三个方面做得好,效果很突显: 1.一词多义时,明确本义,选准义项 任何一篇文言文中的字词,都要首先确定它的时代环境和在历史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本义,从而对语句作出合理的释义。 文言文中一个字都基本可以看作一个词,而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比如“乐”通“悦”、“见”通“现”等通假字现象,又如:“亡”可释为逃跑、丢失、死亡等义,又比如“之”在文言文中则有六个以上的释义和用法交替使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明确本义、选准义项的能力。
2.注意比较分析古今异义 分清文言文字词古今异义是掌握古代汉语的核心。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明确古今词义相同和不同之处,要克服望文生义的毛病。
“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在古代所指黄河,有时指淮河,现在“江”“河”泛指一切河流;“臭”在古代有“其臭如兰”指的是香气而不是如今的臭气;“牺牲”古义是祭祀用的牲畜,现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利益;“卑鄙”古时是中性词,指身分低微,现在变为贬义词。 如此种种,要注意比较分析古今意义的不同。
还有一点,要避免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误会为双音词。如“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子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是两个单音词;“衣裳”古义是上衣和下裳,今义则是泛指衣服了。
尽量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字都看作一个词,这样比较容易防止望文生义和一知半解。 3.把握文言文用词与行文特点 古人撰写文章,重立意,讲究结构、气势与脉络,对语言的运用有时惜字如金,构篇布局显山露水,文简而意丰,所以教与学者都要根据古人撰文特点,总结出一种方法来教和学,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用词和行文特点,放眼整体立意,重视局部结构与内容上的联系。
刘禹锡《陋室铭》,立意高远,以“德馨”统摄全文,居满布青苔杂草之地却能托名山灵水,借君子鸿儒以表心志,颇为难得; 周敦颐《爱莲说》,以他人之爱反衬自己之爱,以陶潜爱菊之孤逸,世人爱牡丹之俗气,映衬莲花之圣洁,寄托自己用心修养为成君子的理想。教学中,把握。
4.文言文如何教学
先读再讲后总结。
首先让学生熟读文章,特别是句读要读准。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自译课文,标出难于理解的重点词句。在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或者向老师提问。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大包干,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译文,相互交流,有区别,共性的问题拿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形成一个标准的统一的译文。课后学生主要要做好总结,这是学习文言文最为重要的一点。
我认为文言文的总结应有这样的几个方面。1:文学常识,作者的名、时、地、评、著。本篇文章写作的目的背景。2:通假字。3:一次多义。(这里包括实词和虚词两个方面)4:古今异议。5:特殊句式。(主要是倒装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状语后置等等。再加上一些固定结构。)
总结最好是结合以前学习过的文言文进行。
如果学生的基础不错的话。可以让学生课后多阅读一些文言文著作。最好是《史记》男生应该喜欢看里面的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