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常识(急!!!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1.急!!!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1-5) 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⑧值:当。
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⑤使:让。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
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
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
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
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
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3.★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
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
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
⑦尝:曾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
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
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
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在; ②反:同“返”,回,归; ③全:保全; ④复:又。 2.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译文: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译文: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
2.小升初文言文掌握的实词和虚词有哪些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对于写作文这件事,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观点,那就是久久为功,就是说写好作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长期的坚持,那种为了考试而应付的讨巧办法一般是很难奏效的。听起来,这好像很难一样,其实不然,只需要我们平时稍微多花一点时间在作文这件事情上。
3.初中语文文言的知识内容总结在哪?文言知识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悲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动词:同情)备①众妙毕备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防备)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肩继踵而在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鄙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毕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副词:全部、都b动词:完成、完)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轻兵锐卒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⑥田忌欲引兵之赵⑦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动词:生病b名词:疾病c形容词:困苦不堪d名词:耻辱)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
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词:重新,再次。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处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a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赐①楚王赐晏子酒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a动词:赏赐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从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可以一战。
战者请从(a动词:听从b动词:跟随)当①当世无双②当春乃发生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今臣使楚,不当此门入⑥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a介词:可译作“在”、“正当”、“到”等b介词:对着,面对c副词:一定,必定d动词:应当e音dàng,动词:两者相抵,对、当)道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傧者更道从大门入(a名词:作为、行为。 B通“导”,引导)得①卖炭得钱何所营?②卒得五千金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a。
动词:得到。b。
动词:适合,中意。c。
动词:能够)点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沙场秋点兵(a。 动词:征。
b。检阅。)
毒①若毒之乎②呼嘘毒疠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怨恨。B名词:毒物,有毒的c名词:危害、毒害)度①春风不度玉门关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③孙子度其行(a动词:度过、越过。
B音dúo,动词:估计。)法①世传其兵法②则以法刑断其两足(a名词:法律、制度、法令、刑法。
b名词:谋略、策略)方①方七百里,高万仞②今方来,吾欲辱之(a名词:方圆。b副词:正(好)、正要)复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④更若役,复若赋(a副词:再、又。
b恢复。)赋①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②岁赋其二③更若役,复若赋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抒发。
B动词:征收、敛取。C名词:赋税。)
负①至于负者歌于途②负其异与众也(a动词:背、以背载物b动词:依仗)更①三更半夜②子能更鸣③傧者更道从大门入④更若役,复若赋⑤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a动词:改变,更换。b名词:夜里计时单位c副词:因gèng,更加)顾①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a动词:回头看b动词:拜访,探望c副词:难道,反而)故①鸠曰:“何故?”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③故直使楚矣④公问其故⑤故自号曰醉翁⑥故为之说⑥彼竭我盈,故克之⑦故逐之⑧西出阳关无故人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a名词:缘故,原因b形容词:老、旧c连词:所以,因此)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予观夫巴陵胜状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④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⑤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a动词:看b名词:景观,景色c动词:考察)归①归亦捧心而颦其里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③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④微斯人,吾谁与归(a动词:回,返回b归依)规①圆规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a名词:原形b动词:计划)国①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a名词:都城、京城b名词:诸侯国)果①魏果去邯郸②未果,寻病终(a副词:果然、果真b动词:实现c名词:果实)号①故自号曰醉翁②阴风怒号③齐号为怯(a动词:取别号b动词:呼啸c动词:称)和①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②越明年,政通人和③若春和景明④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
4.初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又要请各位帮帮忙讲一下初中的文言文知识有哪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
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5.小学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
小学文言文复习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2、谬矣,矣:语气词,了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6.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识)
1.薄雾冥冥/日薄西山 (薄字的意思不相同)薄雾冥冥:薄báo(形)不浓;淡日薄西山:薄bó〈书〉(动)迫近择其善者而从之/以咨诹善道 (善字是相同意思) 善shàn(形)良好:至若春和景明(景字是什么意思)“景”是景色的意思。
征于色/未尝稍降辞色 (征于色:表现在脸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未尝稍降辞色:但前辈(先达)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三顾茅庐/瞻前顾后 (三顾茅庐 顾:拜访。 瞻前顾后 顾:回头看)2.这个句子中成语用是对的朝鲜不顾世界各方坚决反对,再次进行核实验,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轩然大波解释: 轩然:波涛高高涌起的样子。
高高涌起的波涛。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
出处: 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例子: 没想到这么点小事竟然引起这样一场~。
[用法] 用作贬义。多用于水面波浪;也可用于事件的发展;人群中或人物的心灵上;作品的情节发展冲突上。
一般作主语、宾语。3.绝句和律诗有何区别? 绝句:中国诗体,是近体诗的一类。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
梁 、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
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问题补充:另外,单句和复句有什么区别?单句与复句的区别如下: 1. 定义法 单句是由一个的词或短语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的句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密切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构成的语言单位,叫复句。 分句与分句在结构形式上互不包含,语义上不存在主谓、述宾、述补这类语法关系,而是因果、转折、让步、条件等关系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由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单句是一个句子,是由句子成分组成;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各个分句之间都不能互为句子成分如: 对待失败的态度应该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到正确的道路。时间是金钱,时间是生命 第一个是单句,是一个句子。
“是”后面的部分看起来很长,但它不是独立的分句,而是整个句子的宾语。后一个是复句,有两个句子组成,两个句子不能互为句子成分。
2.抓主干法 &nbs, p; 对复杂的句子用定义法不好判断 ,那么需要用抓主干法来区别。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都可以缩成一个主谓短语或非主谓短语。
而复句缩短后,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谓短语或非主谓短语。例如:当你痛苦的时候,当你高兴的时候,当你哭泣的时候,你应该想到人生的意义。
妈妈的病好了,大家都很高兴。 第一个句子是单句,缩短后是一个主谓短语,这个短语是:你想到意义。
后一个是复句,缩短后是两个主谓短语:病好和大家高兴。 3.外部标志法 复句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组合起来,这种形式的复句没有关联词语,可以用定义法和抓主干法来区分。
另外一种借助关联词语 组合起来,一般来说这些关联词语是组成复句的标志,但是出现关联词语的句子也不一定是复句。例如:“因为我好好学习,所以我取得好成绩”。
“妈妈说:因为你是学生,所以你要好好学习”。 虽然这两个句子都借助了关联词语,但是前一个是复句,后一个是单句。
那么怎么区分呢?需要用关联词语法来区别。 4.关联词语法 如果关联词语法连接的是句子,那么这个句子是复句,如果关联词语连接的是句子成分,那么这个句子是单句。
所以,“因为我好好学习,所以我取得好成绩”。这是个复句。
关联词语连接的是两个句子;“妈妈说:因为你是学生,所以你要好好学习”。 “因为你是学生,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做了说的宾语。
关联词语连接句子做了句子成分。这个。
7.小学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
小学文言文复习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
《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8.有小升初古诗词和文学常识的整理资料吗
一、历史人物1、孔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作:《春秋》、《诗经》、《尚书》2、孟子:春秋著名思想家,代表作《孟子》。
3、屈原:战国时我国最早伟大的诗人,代表作:《离骚》、《问天》、《九歌》。4、司马迁:西汉时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史记》。
5、司马光: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主编的《资治通鉴》是古代最大一部编年体史书,历史上与司马迁并称为“两司马”。6、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7、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8、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唐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宋代)。
9、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10、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行书天下第一,代表作:《兰亭集序》;颜真卿:楷书四海称雄,代表作:《颜勤礼碑》;张旭:草书之圣,代表作:《古诗四帖》。11、唐代文艺代表人物: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
12、元朝最著名的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代表作:《窦娥冤》、《西厢记》13、古代名家:佛学家:玄奘 数学家:祖冲之 医学家:华佗、李时珍、张仲景 航海家:郑和 军事家:孙子、孙膑 改革家:商鞅、王安石、康有为 二、中国古代文学: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诗》、《书》、《礼》、《易》、《春秋》。3、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4、大型类书:《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百科全书。5、大型字典:《康熙字典》是世界上字数最多的字典。
6、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是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7、唐诗三百首:诗集、清代孙洙编,共收唐诗310首。
8、《山海经》:中国古代地理著作,“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大禹治水”为书中故事。9、《淮南子》:西汉刘安作,《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均出自此书。
10、战国诸子:春秋战国为我国第一个文化鼎盛时期,主要学术流派有儒、墨、道、名、法、阴阳六家,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均生于此时代。综合文学常识1“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2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3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步曲:《雾》、《雨》、《电》。4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
5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的言行语录体专集。6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历尽艰辛撰成《史记》9。7李清照 我国第一位女词人。
耳熟能详的经典佳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出自她的《如梦令》。
8鲁迅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主要作品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
鲁迅先生为人刚正不阿,用笔墨作武器与压迫人民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9安徒生 丹麦童话作家。他一共写童话160篇,是世界上最卓越的童话作家之一。
作品有《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影子》、《园丁和主人》等。10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兄弟是德国著名童话作家,作品有《青蛙王子》、《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木偶奇遇记》等。
三、外国文学:1、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代表作《伊索寓言》,名篇有《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和葡萄》、《乌龟和兔子》等。2、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安徒生童话》,名篇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
3、歌德:德国最杰出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浮士德》等。4、莎士比亚:英国最伟大戏剧家、诗人,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5、高尔基:前苏联著名作家,代表作《母亲》。6、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
7、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文学小常识:1、下列称呼指的是谁: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 王维—诗佛 刘禹锡—诗豪 李贺—诗鬼 陆羽—茶圣 王羲之—书圣 吴道子—画圣2、中国现代二十八位作家的笔名和原名:茅盾—沈德鸿 鲁迅—周树人 老舍—舒庆春 冰心—谢婉莹 夏衍—沈端先 叶圣陶—叶绍钧 巴金—李尧棠 金庸—查良镛 琼瑶—陈喆 竣青—孙俊卿 艾青—蒋海澄 柳青—刘蕴华 丁玲—蒋伟 孙梨—孙树勋 吴伯萧—吴熙成 周立波—周绍仪 徐迟—徐高寿 曹禺—万家宝 秦牧—林觉夫 姚雪垠—姚冠三 碧野—黄潮洋 柯岩—冯恺 闻一多—闻家骅 杜鹏程—司马君 杨沫—杨成业 瞿秋白—瞿爽 郭小川—郭恩大 郭沫若—郭开贞3、名家、名著、名篇:吴承恩——《西游记》——孙悟空、唐僧 曹雪芹——《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 罗贯中——《三国演义》——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 施耐庵——《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