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加点字兵(求中考文言文必考150个常用加点字)
1.求中考文言文必考150个常用加点字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积累、掌握150个左右常用文言实词,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它们的意思。
综合上海目前正在使用的三套教材,笔者觉得下列实词值得大家在学习课内文言文时给予足够的重视: 岸、卑、比、鄙、兵、病、薄、踣、步、察、尝、朝、彻、乘、驰、从、错、达、旦、当、道、得、定、毒、恶、伐、犯、方、菲、奉、负、赋、覆、更、故、顾、固、观、归、好、号、还、惠、及、极、疾、计、加、假、间、简、见、节、竭、津、尽、进、居、举、具、聚、苦、劳、类、良、临、虑、论、漫、靡、灭、名、明、命、没、谋、难、平、期、戚、奇、强、窃、清、请、穷、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胜、师、实、食、使、事、是、时、属、说、素、汤、通、痛、亡、望、为、谓、闻、徙、牺、鲜、向、效、信、兴、行、形、修、徐、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应、盈、游、余、语、喻、缘、远、阅、责、章、知、止、治、致、众、专、走、足、作、坐。
2.课外文言文加点字200个
四讽——庄畅宇
序:效柳子厚《三戒》篇,为斯《四讽》。然力有所不逮,非穷理无以明道。茫无所得,微有所指,斯言也。
屏上雀
旧年,友于归家道中,见道旁有一废屏,绘有一老者时行时而侧首往上观者,以其上有一雀与之戏也。羽参差而不艳,栩栩生焉。盖此屏弃之有日,然不历风雨而见存,以其上有残檐故也。
忽一雀西来,落于屏上,见屏中有物类己,然终不以为类。何也?屏鸟之有污焉,于斯得无泥尘之相染乎?雀腹饱甚,计欲涂之以浊物,然尻无所出,遂移飞他处,以食。少顷复返,重跃屏上。雀益耻之,以背对屏前哑雀,嚯嚯然似有所出焉,乃知其粪出也。以其害己之颜,而不若己之擅美也。故污而覆之,不复为人所见哉!近观则屏翁向者所视之雀,粪耳。忽一丸击其颈,折入井中,终不见知村童挟弹弓之射己也。
呜呼!羽光鲜乃作富贵态,忘初形移素志,而贱其类者,累累于世。盖禽兽无本,岂有异哉,是行死亦可乎?
碗中虱
山有樵者,性僻好为异事。一日,闲坐榻上,弄耳搔首,内有虱不胜拨弄而落席间,甚微。彼见之,然不觉厌。虽常见尚以其异,遂蓄养于暗处一碗中。以其嗜血,然己羸无所出,无以为养。乃夜捕蚊血以食之。如是有旬,虱益恣,无恐焉,以其待己之善也。樵者以虱称己仁,虱窃笑之,不以其善而善之,彼亦不以其非而非之。
又数日,樵者往樵。邻妇入,不知其出,呼而不应。乃于彼榻底寻瓮,及见一碗,虱之处也。窥之,其腹肿如有孕,困而方眠。妇以此物蠢而堪戏,逗之辄醒,不甚惧。连瓮带碗阴携以归,置虱于瓶内,以待日暮田事了而以绳系之为乐。然及暮视之,毙之久矣。
噫!是物倚碗而食,见血则吮,不以人惨而见止,自肥肥妻,大以为可恒久耶?
靴底蛇
昔有一渔翁,性愚。惯着靴,其足臭,至乎途中人争走以避之。唯屋后一小蛇喜之,而翁不知也。
夜寝,五更尽,蛇出。入靴中,蜷而醉卧。时翁醒欲如厕,着之,有物软如蚓,足顿生疼,如微痒耳。出视之,趾有细口,血漫地,知其无毒,乃解布而裹。待欲执棍击之,逃之远矣。翁疑之甚,以己之臭而物喜之,恐其复来也。遂于榻上佯睡,未几果复来,又入靴中。翁急解带缚其靴口,提而出。于市近,往货杀之而煮,得人钱且赚羹半盏,因以谢之。俄而目眩,腿不能行,身挛曲而死。市人悚然,抬往葬之。
盖翁之不慧亦甚矣!夫不知其性而言非毒,焉得不至此乎?蛇之欲胜于知也远,乃至臭死!
水中鱼
向者一书生立于溪岸,投鱼以虫,不食。群鱼相语曰:“不受嗟来之食!”意甚自廉。已而转见一田父大笑曰:“得之矣!”鱼悬钩,其硕如鼠。田父正色曰:“竖子焉能逃吾法眼哉!”于是执钓挽桶而归。及见群鱼,已潜踪久矣。钓者不以其小而小之,谓其心岂小哉!然见小利而忘命,故命系一绳。世之如鱼者,累累如丘也
3.求中考文言文必考150个常用加点字
(一)之 1. 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 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2. 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 如: 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助词,舒缓语气,不译。
如: ①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 ①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 ① 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 宋何罪之有?(《公输》) 3. 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1)可以表示顺接连词,包括 并列关系,修饰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
一般不译。 如: 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 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 人不知而不愠。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④ 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其 1. 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①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① 其一犬坐于前(《狼》) 2. 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四)以 1. 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 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 ① 屠惧,投以骨(《狼》) ②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2. 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如: ①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 ①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 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