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最新练习(收集文言文阅读试题最好附有翻译,可以是高考模拟试题)
1.收集文言文阅读试题最好附有翻译,可以是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8题。
陈留董宣为洛阳令。湖阳公主①苍头②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以奴骖乘③,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帝大怒。
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⑤持之。
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⑥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⑦诸吏。
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栗。(《后汉书·董宣传》) 注:①湖阳公主: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诅。
下文又称“主”。 ②苍头:奴仆。
③骖乘:在车右边陪乘。 ④帝:即汉光武帝。
⑤黄门:指太监。 ⑥文叔:刘秀的字。
⑦班:分发。 1、“大言数主之失”的“数”、“强使顿之”的“强”,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shù qiáng B、shǔ qiáng C、shǔ qiáng D、shù qiǎng 答( ) 2、对下列四句中红色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纵奴杀人 纵:放纵。
B、使宣叩头谢主 谢:感谢。 C、强使顿之 顿:指磕头。
D、宣悉以班诸吏 悉:全,都。 答( )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红色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因匿主家 (2)驻车叩马 因格杀之 宣叩头曰 A、两个“因”字相同,两个“叩”字也相同。
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叩”字相同。 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叩”字不同。
D.两个“因”字不同,两个“叩”字也不同。 答( ) 4、与“而纵奴杀人”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乞一言而死 B、而翁长铨 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D.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答( ) 5、与“宣悉以班诸吏”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何以治天下 B、即以头击楹 C、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答( ) 6、下列语句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藏亡匿死 (2)强项令出 A、(1)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 (2)坚强不低头的县令出来 B、(1)躲藏逃跑几乎至死 (2)坚强不低头的县令出来 C、(1)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 (2)这是他的强项命令他出来 D.(1)躲藏逃跑几乎至死 (2)这是他的强项命令他出来 答( ) 7、“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发出一个命令吗? B.现在你作为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使一个命令执行吗? C、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制服一个县令吗? D、现在你作为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使县令执行吗? 答( )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董宣在湖阳公主出行时,查堵列举公主过失并打死了杀人犯,公主告诉皇帝,皇帝大怒,欲棰杀董宣。
B.面临被棰杀,董宣没有畏惧,借允许说话之机,阐明应严明法律才能治国之理。 C、董宣的一番话使皇帝醒悟,以头击楹流血被面的自杀之举更是使皇帝感动,而释放董宣并赐钱给他。
D、湖阳公主对皇帝所说的话,是要皇帝想想她的恩德,而为她出气,不能放过董宣。 答( )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曹玮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吾以此取之。”(《梦溪笔谈》) 1、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玮知镇戎军日 知:主管。
B、牛羊无用,徒縻军 縻:束缚。 C、比其复来 比:等到。
D、几行百里矣 几:几次。 答( ) 2、比较下列每组红色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我不欲乘人之怠 ┏乃止以待之 ┗若乘锐便战 ┗故为贪利以诱之 A、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答( )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3、①颇失部伍 ②少选决战 A、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B、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C、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D、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答( ) 4、①歇定可相驰矣 ②人气亦阑 A、①歇息稳定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B、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C、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残尽了 D、①歇息稳定可。
2.高考文言文试题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6(含译文)
(四川卷)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而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征人以前路
答案:B 解析: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的“乃”为副词,译作“才”;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的“乃”为连词,译作“竟然”;B.“而”:都做连词,译作“就”。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的“因”为介词,译作“用”,“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的“因”为连词,译作“于是、就”;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的“以”为连词,译作“来”表目的,“问征人以前路”的“以”为介词,译作“把”。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原文中说的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
3.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
20.买椟还珠
楚王谓田鸠曰:“墨于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21.工人善琴
万历末,詹懋举者守颍州,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者。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23. 晏子谏齐景公
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26. 口技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亦口技之苗裔也。
27.孟子谏邹穆公
邹与鲁拱。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4.高考300个文言实词配套练习
(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带答案的
我发给你一些基础的吧,这也是我高考时用的。
高中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12篇及答案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
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3.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②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
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暮 ②安敢 ③善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薛奎识范镇 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②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
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及还朝,载以俱。
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 (选自《宋史•范镇传》) [注释] ①范镇:宋朝人。
②绾(wǎn):留。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
④伟人: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识] “阳”与“阴”。
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上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
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趋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2.翻译: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还朝,载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芮伯献马贾祸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 ①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