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文言文复习(2017年中考语文有哪些必背古诗文)

1.2017年中考语文有哪些必背古诗文

2017年中考语文有哪些必背古诗文1.蒹葭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观沧海 / 碣石篇 朝代:两汉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次北固山下 朝代:唐代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行路难 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望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 过零丁洋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天净沙·秋思 朝代:元代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曹刿论战 朝代:先秦 作者: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论 语》十则(春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13.桃花源记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陋室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5.小石潭记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佩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6.岳阳楼记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

2017连云港中考语文文言文,海南省2017至2019中考文言文题目,中考文言文点击2017答案

2.语文版初中文言文总复习

声明:我这绝不是在网上瞎复制的,我这是从我的语文资料里找的,你在网上绝对找不到,这个百分之百有用,我花了很长时间呢,我就靠这个中考语文考得很好呢!希望对你有帮助!内容绝对正确,有雷同者,纯属从我这复制的!!!!常用虚词例表序号 名称 词性 语法意义及用法 实在意义 例句1 之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这些、那些 助词 结构助词 的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调整音节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词 到、往、去 2 其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其中的 语气词 反问 难道、岂 推测 大概、也许 祈使 必须、一定 3 而 代词 你、你的 连词 并列 和、跟、与(可不译) 承接 然后、接着 递进 并且、而且 转折 但是、可是、却 假设 如果、假如 修饰 地、的(可不译) 目的 来 因果 所以 结果 以致 动词 像、如 4 以 介词 表凭借或依靠 用、把、拿、凭借、依据 表原因 因为 表时间或地点起止 ……以上(下) 连词 同“而” 同“而”的各种意义 动词 常与“为”连用 认为 5 于 介词 表动作涉及对象 给、对于 表动作处所、时间 在 表比较对象 比 6 则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假设 如果 转折 但是、却 并列 与、和 语气副词 强调语气 就、简直 动词 表判断 是 7 或 代词 有的人 有时 连词 假设 如果 副词 推测语气 也许 8 乃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副词 表时间 才 表强调语气 竟、竟然、却、反而 动词 表判断 是 9 虽 连词 假设 即使 转折 虽然 与“然”连用 即使这样,虽然这样 10 因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介词 表凭借 凭借、依靠 表方式 趁着、趁机 表原因 因为 动词 沿袭、继续 11 盖 语气副词 推测、反问 大概、难道、岂 连词 承接上文 原来……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12 安 副词 表反问语气 怎么 代词 表疑问 那里 13 何 副词 表反问 为什么 副词 表强调 多么 代词 表疑问 什么、哪里 14 故 名词 原因、原故 本来、原来 旧的、老的 事、灾祸 形容词 特意、故意 连词 表因果 所以 15 且 连词 表并列 一边……一边…… 表递进 并且、而且、还 表假设 如果、那么 副词 时态 将要 时间 暂时、暂且 助词 发语词 同“夫” 16 莫 副词 表否定 不、不要、不能 没有谁、没有什么 名词 同“暮” 17 哉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 表疑问 呢 表反问 吗 18 矣 语气助词 表肯定 了 表感叹 啊 表祈使 吧 表疑问 呢 19 乎 语气助词 表疑问 呢 表推测 吧 表感叹 啊 表停顿 不译 介词 同“于” 同“于”的各种意义 20 已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与“而”连用 不久、一会儿 表程度 太、很 动词 停止 连词 表起止 通“以” 语气助词 表肯定、感叹 了、啊 21 夫 代词 指示 这、那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了 名词 丈夫 成年男子 22 耳 语气助词 表陈述 罢了 表疑问 吗 表感叹 啊 23 然 连词 表转折 但、却 与“而”连用 这样之后 与“则”连用 这样那么 助词 形容词、动词词尾 ……样子、……地 名词词尾 ……一般、……那样 代词 指示代词 这样、那样 24 若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们 指示 这样 连词 假设 假如、如果 选择 或者 副词 表情态 好像、仿佛 25 为 介词 Wèi所有功能 介词所有意义 动词 Wéi任何动作 动词所有意义 语尾助词 何……为 呢 26 所 助词 所字结构 所……的事(人、情况) 与“以”连用 用来 ……原因 表因果 所以 与“为”连用 表被动“被” 27 者 代词 人或事物 的人、的事、的原因 助词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句中表停顿或判断 不译 语气助词 表陈述或疑问 了、吗 28 也 语气助词 表判断 是 表陈述 了 表停顿 不译 表疑问或反问 吗、呢 表感叹或祈使 啊、吧 29 尔 语气助词 用于句尾 罢了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指示 那、这样、如此 助词 时态 着 30 焉 代词 同“之” “之”作代词的所有意义 表疑问 那里 助词 语尾表陈述或停顿 了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兼词 “于之” 相当“介词+代词” 31 即 动词 具体动作 靠近 表判断 是、就是 连词 表假设 即使、假如 副词 立即、马上 32 既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连词 表并列 既……又…… 表因果 既然 动词 具体动作 尽、完 33 诸 代词 指示代词 众、各 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 兼词 “之乎” “之于” [语法] 词语间常见逻辑关系1、并列关系:前后词义是同一时空发生的动作或一个事物几个方面。

2、承接关系:按时空顺序发生的动作或事情。3、修饰关系:以后一个词义为中心,前一个词义对后一个词义进行修饰或限定。

4、转折关系:后一词义没有承顺前一个词义,而是词义转折。5、递进关系:后一词义在前一词义基础上词义加深。

6、目的关系:后一词义是前一个词义的目的。7、因果关系:前后词义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8、假设关系:前一词义是假定的前提,后一词义是假定前提下产生的结果。学法指导1、学会辨析古今词义的变化。

2、学会归纳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的用法。3、学会积累古今词义变化的词汇。

知识要点:1、了解古今词义有哪些变化2、重点虚词“为”3、重点实词“恒”“诣”“辞”[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现代汉语和古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

文言文,中考,复习

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重点

首先,应认真“吃”透近两年天津市的中考题。

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

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一、积累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

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

内容比较浅显,考查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中考考纲规定,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来自课外,这在心理上给学生是一种压力,导致做题时紧张,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从而得分不高。但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文言文的材料虽然来自课外,但它所考查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如文言实词的考查均在课本中出现过,虚词的考查也规定了一定的数量。

所以可以这么说,要做好中考文言文阅读并不难,只要我们学生能对课内的文言文有了较好的掌握,有迁移能力,那么,就可以说,中考文言文阅读无非是对课本内文言文的考查。鉴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实际的文言文复习中,采取了“一读二看三迁移”的复习方法,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减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

当然,这三个步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 所谓“一读”,就是整体阅读所考查的文言文语段,能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由于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有情节有人物的文言文,就可以减少一定的数量,可以说是降低了一定的难度。

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迁移,如“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我们 就可以进行迁移,句子中的“甚”在我们课本中也出现过,如“可爱者甚蕃”;又如“晦”在“晦明变化者,山间之四时”也有出现,整篇文章通过这样一迁移,我们就能了解了文章的内容。 “二看”是指在读完以后,还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就不妨到题目中去寻找一些信息,所以,我们的看就是看题目。

在题目中寻找对我们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信息。当然,在题目中发现了这样的词语,我们同样是需要进行迁移的。

“三迁移”指在做题的过程中,要运用课内的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题目,可以说是迁移的汇总。 能否做好文言文语段,关键在于能否了解文章的内容,只要学生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那么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并非是高深莫测的。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翻译类。

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

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二是启示类。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三、现代文阅读部分。

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 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

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在课外选段上应尽量多选取这两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另外,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

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 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

2017中考文言文复习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